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時間:2022-11-06 09:54:33

導語: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一、圍繞提升兒童自制力,培養學生自動能力、思想和健康情感

(一)培養留守兒童“自動”能力,探索“四自教育”的辦學理念一代又一代的松羅中心小學人勵精圖治、薪火相傳,不斷凝練出“學習松柏精神,踐行行知思想,打造‘四自’教育”的辦學理念,形成“做有品質的自己”的校訓,孕育了“自美、自信、自動、自律”校風,以及“自主、自治、自強”的學風和“信任、嚴格、仁愛”的教風。本著“不落下一個學生,讓每個孩子都幸福成長”的理念,學校提出讓學生“自動管理”的思想,即:在智育上自主、德育上自治、體育上自強、態度上自覺。在求知、做人、生活、做事、與別人共處的等方面,從基礎做起,讓學生逐步做到學以立德、增智、健體、尚美、愛勞。(二)以閱讀力增長閱歷,創建適合留守兒童的“書香校園”閱讀可以豐富兒童的精神生活,讓兒童的閱歷獲得增長。閱讀讓人褪去庸俗,擁抱思想。學校留守兒童多,平常課外閱讀量少,精神生活的貧瘠讓兒童無法應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為此學校營造優雅的讀書環境,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出創建適合留守兒童的“書香校園”的目標,循序漸進,從創設書香校園環境入手,逐步培養兒童閱讀興趣。首先是創環境。在學校樓道、走廊、書吧、圖書室的醒目區域張貼有關讀書的名人佳句;在校園宣傳欄、班級黑板報上設有“課外閱讀”主題專刊;在學校一樓大廳及學生宿舍樓前建設實用精致的“誠信書吧”,全天候開放供學生閱讀;在教室里配置班級書柜,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彌漫著書香,做到校園處處有書報,學生時時可讀書。其次是豐書籍。通過各種渠道,不斷豐富學校圖書館的藏書。每學期,學校安排專項經費添置學生喜歡看的有益圖書,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為學生捐贈書籍,同時,鼓勵學生利用零用錢買書,訂閱報紙、雜志,相互交換閱讀,增強傳閱,增進情感。再者是保時間。學生除了圖書館正常借閱外,學校還提倡大課間、午休時光、傍晚活動、晚自習等課余時間,學生閱讀課外書籍;要求教師布置作業科學、適量,盡量做到精、巧、活,避免機械、重復的作業,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最后是培興趣。學校通過嘗試用“手拉手”讓學生之間暢談心得,開展讀書活動,寫讀書感悟等方式方法培養興趣,讓不愛讀書的學生也能參與其中,感受氛圍,群體影響,潛移默化中,閱讀興趣自然而然得到培養。在大課間、課外活動時進行校園讀書廣播活動,每天一位學生朗讀優秀文章,讓好詞、佳句、美文縈繞師生耳旁。多樣的讀書活動提高學生閱讀的動力,讓留守兒童與書“親近”起來。(三)加強親情培育,關注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外出務工,由于缺少親情的關懷,造成很多留守兒童孤獨、自我封閉、情緒異常,使得他們成長中的心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因此,留守兒童中有的產生仇視心理,看不慣眼前一切;有的厭學、逃學,愛上網,亂花錢;甚至還有偷竊行為等等,成了人們眼中的“問題孩子”,[2]針對親情缺失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發展等實際問題,學校做了三點嘗試:1.“談心”交流,培育親情。學校建立“談心室”,搭建幫扶教師與留守兒童之間溝通的平臺。讓“留守兒童”在每周談心活動中,感受來自教師的關心關愛,彌補親情缺失;對部分學習滑坡、情緒異常、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的“留守兒童”開展心理疏導,對其不良行為重點進行幫助和矯治;除此以外,學校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座談會,聘請相關專業人士到校開展系列活動,如:福建電大福安學院教學處主任、雙師型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高級講師鄭青老師開設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講座,同時舉辦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咨詢,讓家長與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共同圍繞家庭教育展開有益的對話。2.“聯合”行動,增添親情。通過集體生日會、以及各種比賽等活動,讓他們從中體會到活動的快樂、成長的快樂,讓留守兒童從溫暖的同學情中彌補親情缺失,促進健康成長。3.“親情電話”,溫暖親情。學校專門設立“親情電話”,定期開展留守兒童與遠方父母進行交流,讓親情在時空變換中流淌,在真情交流中遞增,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二、抓住教師和家長兩個關鍵促進留守兒童自制力培養

學校抓住兩個關鍵——教師、家長,主要通過教師來解決家長知識貧乏、精力不足、力不從心,在陪伴、支持、指導上,采取提高教師和家長對留守兒童的陪伴、支持和指導來促進留守兒童的自制力培養。(一)依托“一帶二”托管新模式,落實教師的陪伴、支持和指導近年來,福安市教育局在原有“結盟重建”的基礎上,提出了“大手牽小手”“一帶二”的托管新模式,為此,作為薄弱校,學校充分利用這種新模式,發揮教師的關鍵作用,以陪伴、支持和指導為理念,使得留守兒童教育增添了新活力。1.實施家長制,做到“監護有人”。開展師生結對幫扶活動,發揮幫扶教師的“監護”功能。通過與留守學生經常性談心談話,了解其情況,掌握思想動態,定期進行走訪,掌握在家情況,及時向學校反饋信息,幫助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2.開展“以二扶一”制,實行重點幫扶。依托配備的兩位幫扶教師,經常與留守兒童談心交流,隨時掌握他們的身心變化,建立幫扶教師關愛留守兒童成長日記,引導他們健康成長。3.落實“三個優先”制,實現真情幫扶。優先輔導學習。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進行分類、分組,了解他們的學業情況,制定適合其學習幫扶計劃,明確目標,確定幫扶時間、內容、措施。同時指定學習幫手牽手一名留守兒童,任課教師對結對幫扶兒童建檔立卡,對取得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建檔;優先照顧生活。學校對留守兒童生活實行“三多”:即多問一聲,多看一眼,多幫一把。生管教師需指導留守兒童學會生活自理自護,逐步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優先安排活動。學校特別重視并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適宜的集體活動,或針對留守兒童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培養了留守兒童獨立生活能力,又使其身心愉悅。(二)利用新媒體、新網絡,落實家長的陪伴、支持和指導留守兒童教育牽動著社會各界的心。作為教育部門,要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利用好新媒體、新網絡,有效整合力量,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為此,學校堅持做到“三加強”。1.加強家校之間交流與溝通。向留守兒童的家長或委托監護人公布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聯系電話,增進學校和家長的溝通。經常利用電話、家訪等方式指導家長或臨時監護人掌握與兒童溝通的方法技巧,真正提高教育兒童的水平。遇到特殊情況,教師要及時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進行坦誠交流,真誠溝通,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2.加強改善委托監護人的教育態度,提升家長的支持度。兒童的成長需要家長良好的態度,家長的支持,有利于強化兒童良好的行為。班主任通過微信、QQ、電話、視頻等多種形式與家長定期取得聯系,使家長轉變教育態度,改進育人方式,共同關注兒童心理、生理狀況,以及學習生活情況,引導鼓勵兒童認真學習,自愛自強,做一名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好少年。3.加強家庭教育培訓,提升家長的指導能力。充分利用學校的育人陣地和育人功能,結合福安市開展的民富中心鄉村教育所,通過舉辦培訓下鄉、開設講座、召開座談會等途徑,加強對兒童或其家長的教育、培訓、引導,使其掌握科學的育人觀和教育方法,不斷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學校應有效整合社會力量,共同關愛留守兒童。要主動與鄉政府、關工委、派出所、婦幼部門及各村委經常聯系、緊密配合、解決問題,希望通過更大的范圍,更大的力量來提供支持和指導。[3]

參考文獻:

[1]福建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保護工作的通知[Z].閩教基〔2018〕3號,2018-01-12.

[2]洪振添.關愛留守兒童,構建和諧校園[J].福建教育,2007(5).[3]張仁林.情暖留守,追夢同行[J].新教師,2016(10).

作者:陳旭棋 單位:福安市松羅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