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探究

時間:2022-07-29 10:28:54

導語: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探究

摘要:由于現代農村青壯年人口外出務工現象的普遍存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為社會工作領域不得不深入研究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針對這一問題,本文以留守兒童家庭的隔代教育為切入點,探討了社會工作介入的科學策略與需要注意的事項。并就留守兒童教育可以采取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工作;隔代教育

近一段時期以來,我國宏觀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積極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很多地方通過實施社會工作介入的方式來幫助農村留守家庭解決兒童的“隔代教育”問題。不過因此類社會工作開展實施上缺乏先例和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介入方式與工作程序還處在摸索完善階段,因而導致實施效果上還存在很多需要改進完善的地方。本文立足農村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問題,以下就以社會工作介入的科學策略為切入點,對怎樣做好留守兒童教育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研究。

一、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問題和困境

(一)介入主體。1.我國目前農村基層地區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十分缺乏,有關資料統計表明,現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總計有兩百余所高校設立了社會工作專業,而每年能夠學成畢業并從事社會工作的人才數量只能達到萬人左右。而目前我國幾乎全國范圍內都存在農村基層地區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因而在社會工作的人才需求上存在巨大缺口,依據高等教育領域的人才供給能力,遠遠無法滿足目前開展農村留守家庭兒童教育的社會工作介入要求。而與此同時,從高校畢業的很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并未進入農村基層從事社會工作,很大一部分人才流入商業企業、行政機關等而導致社工人才供給上更加短缺。所以,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介入主體嚴重不足,社工數量亟須補充是留守兒童教育必須面對的問題。2.介入難度大。有關資料統計表明,目前我國基層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主要為年齡在4歲到14歲的少年兒童,這一時期的少年兒童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其性格心理與價值觀都處在發展形成期,因而如果長期接觸的教育并非來自父母而來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隔代親屬,其必然在教育影響上無法達到健康家庭的程度,很多因家庭結構不健全而導致的教育影響都會對孩子的認識觀念和生活方式造成影響,因而對于這一時期的少年兒童進行積極的教育介入,避免其因隔代教育而無法獲得價值觀、人生觀的健康發展,影響其未來的成長發育,是社工介入的必要性所在。(二)介入方法與手段。1.社工介入契合度低。依據目前農村社工課程內容觀察,其在課程知識方面偏重于文化課內容,而課程設置缺乏豐富性和系統性。與此同時,由于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基層地區留守家庭的兒童各個年齡段都有,不只局限在小學領域,因而很多社工課程在教育上無法適應兒童成長發展的需要,而淪為純粹的形式,這使得社工介入在方法措施上存在跟實務脫節的問題。2.人員綜合素質低下。由于從事兒童教育的社會工作介入需要社工人員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社會工作能力,因而人員的素質水平會直接影響到社會工作介入的質量效率,而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基層地區從事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介入的社會工作人員,缺乏對社會學、兒童心理學、教育理論等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因而農村社會工作人員普遍存在專業素質不足、工作能力低下的問題,這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社會工作介入帶來了多方面的困難和阻力。3.社工人員實踐經驗匱乏。目前我國農村基層地區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很多屬于初次接觸社會工作,即便一些人員有過從事城市社區社會工作方面的經歷,但對農村基層地區不了解,對留守家庭的兒童教育問題就更缺乏工作經驗,而由于社會工作的復雜性、特殊性。僅僅依靠理論知識的支撐,并無法保障社工人員的工作能力和質量,而以面向農村留守家庭兒童為目標的教育工作,因社會工作人員在這方面工作經驗的匱乏,導致工作開展上存在很多阻力和困難。4.援助物質化。對于農村留守家庭的兒童教育,社會工作介入的目的主要在于幫助留守家庭提供教育支持,因而以實物為載體的社工支持并無法有效滿足很多家庭的兒童教育救助需要,而目前我國農村基層地區因在社會工作介入上大多以為家庭提供實物援助為主,因而此類社會工作介入在改善農村留守家庭兒童教育方面發揮的作用并不理想,而援助方式物質化,缺乏教育方面的支持性援助,是目前農村留守家庭兒童教育上社工介入需要注意的一個突出問題。(三)缺乏社會系統支持。1.政府信息不對稱。在農村留守家庭隔代教育方面社工人員嚴重不足,人才供需上存在巨大缺口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跟高等教育領域人才供給不足有關,而這是由于政府在農村留守家庭的教育問題調差上信息獲取不準確,信息統計粗放,實際采集到的信息跟農村留守家庭的實際情況之間存在出入有關。因政府部門目前在信息統計上主要采用官方統計資料進行直接的匯總,而針對農村家庭進行的調查和統計十分有限,樣本準確度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因而依據此類信息進行的調查統計工作必然會存在統計信息跟實務情況存在差距的問題。這就導致我國宏觀教育領域跟社會服務領域對農村留守家庭的兒童教育需求估算不準確,從而在教育資源投入和社會工作開展上無法契合農村留守家庭的實際需要,這是由于政府信息統計方面存在的問題造成的。2.對象家庭缺乏支持配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問題提供社會工作服務是出于基礎教育社會公共服務為目的開展的針對性工作,而目前很多農村留守家庭中家長對社會工作的作用意義缺乏了解,因而也就難以積極配合社工人員的工作介入,為社工人員開展教育支持提供配合,一些家庭甚至認為社會工作人員對家庭生活的介入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因而采取了抵觸抗拒的態度,這都為社會工作的介入帶來了困難和阻力,農村留守家庭缺乏對社會工作的了解,無法有效支持配合社會工作的開展,是很多農村基層地區社會工作介入難度大、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3.農村學校教育思想保守陳舊。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基層地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學為民辦學校,而很多學校的管理者并未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專業培訓,因而其雖然從事教育工作,但缺乏對教育理論的認知與了解,很多校長不了解社會工作跟兒童教育的關系,其在教育工作開展上也以傳統的應試教育為主,因而并未認識到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對兒童成長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這使得一些學校在留守家庭兒童教育問題上對社會工作的介入缺乏支持配合,甚至采取了消極抵觸的態度,這為社會工作的介入造成了很多的困難和阻力,使得一些地區從事留守家庭教育問題的社會介入停滯不前很難開展。4.資金來源不足。因目前我國的農村基層地區教育資金的分配主要由教育系統進行層級分配,其中并未針對社會工作的開展設立專門的教育基金,而目前政府財政上也并未針對社會工作提供專門的撥款,這就使得農村留守家庭的兒童教育,在社會工作介入上缺乏有效的資金支持。社會工作人員不可能在毫無經費的情況下提供教育扶住和開展社工活動,因而導致很多農村基層地區的留守家庭兒童教育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社會工作扶助。

二、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困境的解決方案

(一)社會支持系統推動。1.以政府購買形式開展社會工作。針對目前社會工作人員匱乏、資金不足的問題,立足基層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領域師資力量,通過以政府購買的形式,委托當地教師從事留守家庭兒童的隔代教育社會工作介入與支持,是一個成本最低、可操作性最強的社會工作開展形式。這一方面可以解決社工人才培訓供給方面供需不平衡、供給滯后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解決社會工作開展上缺乏資金支持、經費來源不足的問題,因而可以作為解決農村留守家庭兒童教育社工扶助的首選方案。這要求政府部門應針對不同地區的農村留守家庭進行信息統計,按照實際的留守兒童數量和家庭教育需要,設立專門基金用于購買當地教師為兒童家庭提供教育服務,教育領域還可以通過對農村小學撥款,在學校設立留守兒童之家,委托教師為留守兒童提供托管服務和教育服務項目,從而解決留守家庭兒童的教育問題。2.資金去向及時反饋。要讓農村留守家庭的兒童獲得更好的教育支持,使得社會工作的介入對兒童教育發揮有效的支持與影響,做好教育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這要求一方面要針對農村留守家庭的教育社工介入進行實際收效情況的調查監督,同時要對這一領域的資金利用進行審計監督。由于農村基層地區在教育資源的使用上尚未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因而如果把資金撥付給學校進行代為管理,很難保障農村小學會不會把資金挪用占用到其他領域,因而十分有必要針對教育資金的使用做好審計監督工作,政府部門應設立專門的審計人員,定期對資金去向進行調查和了解,并對資金支出后對留守家庭兒童教育的影響進行回訪,以嚴密的監督嚴格控制資金利用,避免資金的不當占用和閑置、挪用問題。3.專業社工人員隊伍建設。要提高農村留守家庭兒童教育社會工作介入的質量水平和工作效率,對社工人員進行必要的專業培訓是關鍵,目前很多農村教師盡管擁有一定的兒童教育經驗,但缺乏直接面向家庭開展社會工作介入的專業知識,很多社工人員了解掌握一部分社會工作知識,而缺乏對農村兒童教育問題的了解,因而有必要設立專門的教育培訓機構,對社工人員開展上崗培訓,通過加強專業社會工作人員的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使得社工人員具有較高的工作能力與專業素質,這樣才可以充分保障社會工作介入的有效性。4.進行社會工作的宣傳。要爭取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對社會工作教育支持的配合,通過必要的宣傳,讓農村家庭了解到社會工作對兒童成長發展的積極作用十分關鍵,只有讓農村家庭認識到社會工作的介入是在幫助家庭解決教育問題,為家庭提供服務救助,農村留守家庭才能對社工介入提供積極地配合與支持,才能為社會工作介入創造有利的環境條件。因而有必要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進行社會工作問題的宣傳,通過開展社會宣傳、普及兒童教育知識,讓農村家庭認識到社會工作對家庭救助的作用和意義,才能使得社會工作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為工作的開展實施鋪平道路。(二)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介入形式。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基層地區已經開通了網絡通信,很多農村家庭的家長擁有支持網絡功能的智能手機,這為農村留守家庭兒童教育的社會介入提供了有利條件,“立白健康幸福工程”是一個針對農村兒童提供教育捐助的網絡平臺,其功能中設置了公益捐贈項目,很多平臺用戶能夠通過平臺為農村基層地區的兒童捐助教材、衣物和文具用品,因而如果把這一平臺的應用APP推廣到農村留守家庭中,讓家長通過登錄平臺尋求教育支持,可以使得很多家庭打破教育資金撥款覆蓋范圍的限制,從平臺上獲得教育捐贈的支持與幫助。而此類新媒體平臺并非只有這一個,另外有一些公益性質的平臺也可以為農村基層地區提供教育捐助,因而充分發掘出此類平臺,讓農村留守家庭更多了解此類公益平臺,并通過在線申請而獲得救助,是以新媒體途徑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提供社會服務支持的另一種創新手段。

三、結語

通過社會工作的介入來解決農村家庭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問題,是從社會角度補充基礎教育系統的工作系統化水平,提高農村兒童教育質量和有效性的積極舉措。在社會工作介入上,由于缺乏以往的實踐經驗,必然會面臨一些方面的阻力和困難,不過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只要教育工作者秉持為教育負責、為社會服務的精神,努力排除困難、解決問題,從實踐角度深入研究和探討做好社會工作的科學策略,并通過匯總經驗,得出科學的社會工作實踐方案,可以通過探索和創新,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解決做出有力的社會服務推動。

參考文獻:

[1]白玉.隔代教育背景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賾[J]成才之路,2019(34):99-100

[2]蔣麗芳.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利弊與對策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249-250

[3]邵源春,趙曉蓉.對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的探討——以云龍縣東山村為例[J]現代交際,2017(13):51-52

作者:張云年 單位:福建江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