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09 10:53:27

導語:初中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研究

一、教學氛圍的人文化

美術教師要善于發現能夠啟發學生美術潛能的因素,利用學生所能接受的生活情境或游戲情境進行教學情境設置,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挖掘自己內心對美的認知。如,在風景畫教學中,以往的教材解析難以將學生的繪畫想象力激發出來,教師授課完畢后,部分學生還是不知該如何下手。針對這一問題,一些美術教師在進行風景畫教學時,先帶學生到校園周邊散步,感受陽光的溫度和吹在臉上的風。等到學生在大自然中卸下壓力,教師再根據初中生能夠掌握的校園風景元素,進行美術色彩、構圖、線條等方面的講解,鼓勵學生從校園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以自身現有繪畫水平能夠駕馭的一處風景,在指定的課堂時間內完成繪畫創作。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在生活中的所見所感,觸動學生內心深處想要表達的對美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參與教學互動。教師要根據授課內容選擇特定的情境進行美術教學,在輕松、愉悅的人文化教學氛圍中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的習慣。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在提倡素質教育、人文教育的當下,教師要深入理解人文教育觀念,根據學生對課程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學,營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的課堂文化氛圍,增加課堂互動的次數,主動改變以往教學中對學生的嚴苛態度,嘗試和學生交朋友,建立平等的、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如,在以往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在課堂上一旦有不聽講、打鬧或者傳紙條的現象,教師往往會嚴厲地訓斥學生,而初中生處在叛逆期,一味運用批評方式只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逆反心理,從此對教師所授的課程產生抵觸情緒,在某種程度上也會使其他學生產生教師并不想和學生交朋友的認知,從而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一些注重人文教育的美術教師則從一開始就抱著與學生互相學習的態度,并不一味地看重教學結果,而是先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自愿配合教師開展美術學習活動,師生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樣有助于增加學生對教師所授學科的熱愛和參與師生互動的積極性。

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美術

部分學生對美術學科并沒有主動學習的念頭,認為美術不是必考科目,不需要特意花費精力學習。部分學生對于美術學科產生了“照著書本畫得像就可以”的認知,制約了學生藝術思維能力的發展。針對這一現象,一些學校的美術教師開始嘗試教學新思路。如,在進行水墨畫的教學時,很多學生面臨初次持毛筆作畫無從下筆的情況,教師便要求學生往宣紙上滴一滴墨,然后用嘴往不同的方向吹,嘗試完成一幅“水墨梅花圖”。充滿趣味的作業頓時吸引住了初次接觸毛筆、宣紙和墨的學生,大家紛紛按照各自心中梅花枝干的樣子進行“吹墨”操作,不一會就有各式各樣的作品完工。趁著學生興趣濃厚,教師可以馬上講解宣紙的吸水性、毛筆的筆鋒和粗細、濃淡線條的勾勒,以及怎樣利用毛筆和宣紙的特性作畫,然后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確定作畫目標,通過合作完成作畫任務,最后分享作畫心得。教師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創作,遵循了美術創作規律,因為優秀的藝術作品往往來自創作者靈光一現的瞬間。教師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激發學生自學美術的熱情,能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并且更加熱愛生活。

美術學科中充滿對美的追求,而人文教育關注真與善。將美術教育人文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另外,學習美術還有助于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從而使學生的精神更充沛、飽滿。

參考文獻:

[1]張政.淺析初中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考試周刊,2017(65)

.[2]陸春.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理論研究.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作者:侯倍楷 單位:廣東揭西縣鳳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