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藥國際化培養形式的困難
時間:2022-05-27 03:39:40
導語:論中醫藥國際化培養形式的困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高等教育國際化培養模式是在國際化背景下,中醫藥高等院校在開放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導下,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專業型醫學人才。近年來,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績,教育體制改革和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中醫藥高等院校為社會輸出了大量中醫藥人才。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中醫藥高等教育國際化培養模式仍不成熟,還存在諸多問題。為適應全球化、一體化的要求,中醫藥高等教育國際化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這也是廣大中醫藥高等教育院校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知識經濟日新月異,大學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對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于創新,創新的主力是具有知識和能力的優秀人才,而人才的培養主要是在大學。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必然促使高等教育更加開放,推動國與國之間的教育、科技的交流與合作、生源國際化、師資隊伍在國際間的流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走向與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未來密切相關[5]。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中醫藥教育更應有國際化理念,這也是中醫藥科技走向世界的主體力量。
中醫藥高等教育國際化培養模式面臨的困境
學科優勢造成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傲慢心理由于我國是中醫藥的發源地,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想學習中醫藥,就需要向中國學習,這便是中醫藥的學科優勢所在。這就造成了中醫藥高等院校產生一種唯我獨尊的心理,不愿開展中醫藥的國際交流。例如,2010年浙江中醫藥大學招收國際留學生人數463人次,而出國交流人數僅為12人次[6]。這反映了中醫藥高等院校的出國人數比招收的留學生人數要少很多。實際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學科背景相融合能產生出新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中醫藥高等教育國際化培養模式上應保持虛心態度,科學引導學生,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態度積極的創新型人才。
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語言、文化交流障礙中醫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語言和文化交流的教育力度欠缺,導致中醫藥國際交流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軟工具。具體來看,我國中醫藥高等院校雙語教學起步晚,且很多地方需要提高和完善;中英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阻礙了中醫藥的雙語教學;在中醫藥高等院校中,能夠擔任雙語教學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中醫藥雙語教學缺乏統一的規范教材[7]。這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遭遇瓶頸。中醫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要正視雙語教學及現狀,發現問題,找準策略,完善中醫藥雙語教學的各個環節,盡快為國家和世界輸送高質量的高、精、尖人才。
教育體制改革力度不夠中醫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醫學與社會的發展需求,教材內容更新遲緩導致知識掌握泛化,課程安排很不合理,致使學生對基礎知識不能完全掌握。目前,學生功課安排較緊,無暇掌握或學習更多其他學科知識,臨床急癥處理能力較弱,外語、計算機和一些現代科技新知識貧乏,導致中醫藥類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等。中醫藥高等教育國際化培養模式和知識體系缺乏標準,人才質量評價互通性不強,影響相互間學術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教學計劃中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員,在中醫藥辨證思維培養上缺乏有效的途徑和方法[8]。
中醫藥高等教育過程中存在脫節問題中醫藥高等教育過程中存在培養目標與實現培養目標的手段脫節、評價與目標脫節、單門課程與課程總體脫節、教學方式方法與培養方案脫節的問題[9]。在中醫藥高等院校各專業培養方案中,盡管都羅列出了一些培養目標,但這些目標并沒有細化到各門課程和具體的教育教學環節中去。因此,教師在教授某門課程或者從事某種教育、教學活動時,關注的往往是所教內容或者活動內容,而很少關心這些內容如何實現目標。手段與目標的脫節導致了評價與目標的脫節。高校中每個學期的考試是對學習情況的一種評價,但由于缺少目標的引導性和針對性,考試內容與目標關系不大。而且,各門課程和各項教育教學活動與培養方案的總體目標之間的聯系非常松散,這也違背了教育的整體性原則。教學方式方法受具體的課程目標、學科性質、教師個性、學生狀態等很多因素影響。但由于對這些問題都沒有很好地研究,目前中醫藥高等院校的教學方式方法往往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與整個培養方案的目標、內容、特點等沒有建立清晰的聯系。
中醫藥高等教育國際化培養模式的創新之路
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中醫藥人才注意吸收現代教育觀念中科學、合理、先進的成分,促進中醫藥高等教育培養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種種負面效應,人們越來越關注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轉變教育思想,由“傳授”型教育理念轉變為“引導”型教育理念,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國家和世界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中醫藥高等院校應借鑒世界先進經驗,以在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的基礎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目的,與國外高校共建科研平臺,為培養高層次人才奠定良好基礎,構建國際化培養平臺。
改革教學模式,注重知識和能力的綜合性21世紀將是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世紀。知識總量的不斷增加與學生學習時間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要求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要去掉那些陳舊的、重復的、次要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及時增加學科前沿知識,相關學科知識和專業以外的人文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以及文化藝術等有關基礎知識,特別是哲學、美學知識。同時,要留出一定時間,讓大學生廣泛涉獵,使其不局限于學校所開課程的學習。必須著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在注意學科綜合化、拓寬專業口徑的同時,優化中醫藥院校學生知識結構,進行課程設置改革,加強課程的綜合化,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方案。從而建立健全的教學模式,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
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高學生競爭力在開發學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證明,個性特征越突出,創造能力就越強。要鼓勵和支持高年級學生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承擔部分力所能及的研究任務,使他們受到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訓練。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正確處理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在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上,既要講共性又要講個性。人才培養固然需要反映社會的共同要求,但不能因此而抹煞個性。二是在服從與自主的關系上,既要講服從又要講自主。人之成才需外塑與內生相結合。三是在信仰與探索的關系上,既要講信仰又要講探索。人的信仰來自對科學真理的追求與探索及其對追求、探索結果的認定[10]。
重視實踐能力,突出應用性培養[11]只有提高實踐能力,才能不斷地解決來自實踐的課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同時,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對實踐對象的認識,并在實踐中增強情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養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加強實踐能力,首先要加強對中醫文獻的學習和研究。其次,注重學生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眼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第三,加強中醫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提高臨床教學質量,制定實施臨床教學評價指標,開展教學基地管理、指導、監督和檢查,開展對臨床教學基地評審。促進和加強中醫臨床教學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搭建理論聯系實際的平臺。
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中醫藥高等院校應轉變觀念,加強外語教學和培訓;加強國際性課程建設;加強師生的國際交流;加強國際合作研究;加強國際合作辦學[12],不斷發展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和世界輸出復合型、創新型的中醫藥人才,促進我國中醫藥國際化戰略健康穩定的持續性發展。
作者:范文婧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 上一篇:論高教招生影響因素及措施
- 下一篇:探索新媒介對思政教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