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思政與美育教育融合研究

時間:2022-09-08 10:24:22

導語:高校網絡思政與美育教育融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網絡思政與美育教育融合研究

[摘要]網絡思政和美育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熱點話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思政打破傳統教育體系,通過開展各式線上活動,增強了學生的互動參與率,將思政教育的凝聚力通過網絡形式展現出來。美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借助美育教育可以讓學生感知美、發現美,繼而創造美,發展培育出新時代高素質創新人才。研究網絡思政和美育教育融合發展不僅構建了思政教育新格局,也為高校教育發展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網絡思政;美育教育;高校;融合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美育教育的育人導向更加凸顯,結構布局不斷優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成為高校育人工作的實現目標。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如今網絡媒體成為社會發展的新浪潮,思政教育面臨著網絡時代的新形勢,營造有時代熱度、人文溫度、思想深度的思政教育網絡平臺是當下建設之需,研究網絡思政與美育教育的融合發展將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前景與新突破。

一、高校網絡思政與美育教育融合發展的可行性

(一)育人理念一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以網絡為基礎陣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著力于培養青年一代的媒介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美育并非是單純的以藝術技能為主的教育,而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靈的素養教育,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二者面對的育人群體是相同的,傳遞的思想目標是統一的,旨在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創新人才。(二)內容形式互通。網絡思政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一方面,網絡思政借助新媒體的作用,打破了傳統的直輸式教育,通過大數據把握學生思想狀況,多元化的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將美育教育中的審美素養、情趣氣質融入學生群體,引領學生走獨具特色的成才之路。另一方面,美育教育通過網絡思政的灌輸激發了大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實現內外之美統一,培育塑造了全方位發展的新型人才。(三)實踐方式互補。網絡思政多以線上實踐教育為主,美育教育則以線下理論滲透為主,二者是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既是對大學生美育理論與實踐在網絡新環境下的一種發展,又能拓展大學生網絡美育的新平臺,促使大學生在媒介素養和審美素質的培養上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校網絡思政與美育教育融合發展的現實意義

(一)適應高校教育改革創新發展需要。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給高校學生的思想帶來一定沖擊,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高校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基地,美育對塑造全方位的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將美育教育融入網絡思政領域,通過合理利用新媒體優勢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在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上端正學生的思想狀態,讓學生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滿足高校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二)構建全媒體時代思政教育新格局。高校網絡思政與美育教育融合發展構建了全媒體時代思政教育新格局:網絡思政美育。網絡思政美育的嵌入增添了傳統思政教育的內容,還革新了思政教育的方式,通過借助全媒體營造良好的思政美育教育輿論環境,運用全媒體創新表達方式,把美育理念滲透教育體系,發揮全媒體大數據優勢,實現思政教育精準化,真正實現全程育人、全員育人,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和效果。(三)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棟梁之材。人才培養一直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宗旨,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互聯網傳播媒介帶給大學生的不僅是培養其思辨能力和生存技能,更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將思想品德教育的美育特征融入網絡思政,通過完善美育課程,讓學生具備審美能力并應用于生活實踐中,為培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新時代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三、高校網絡思政與美育教育融合發展的實踐途徑

(一)優化網絡育人體系,豐富美育實踐內容。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與美育教育融合發展架構的基礎在于育人體系的創新。育人體系的建立不能拘泥于傳統模式下的教育形式,要合理利用新媒體平臺,打造有特色的網絡思政格局,加強網絡美育課程建設,給學生帶來高質量多元化的內容供給,豐富學生的思想空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效果。一是要凈化網絡美育環境,思想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傳授弘揚核心育人價值理念,學生可隨時在線上攝取與美育教育相關的內容,剔除互聯網帶給學生的思想干擾,給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念。二是要建立思政云課堂,改變單一的線下教學模式,將美育傳統融入課程體系,增設動畫、影視、音樂等輔助技術教學,讓學生規范化的進行網絡美育理論學習,鼓勵學生在線互動分享學習經驗,激發學生對美的探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積極性。三是要創新開展素養教育活動,加強對學生愛國榮校的信仰公開課教育,通過美育沙龍、講座、展覽等特色線上活動,寓育于美、寓教于樂地實現思政教育育人的目的,引導學生在美育活動中提升審美感受和創美能力。(二)挖掘網絡美育資源,搭建思政教育新平臺。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改進美育教學,建立美育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全媒體時代對傳統的美育帶來了挑戰,魚龍混雜的思想理念充斥著學生的精神世界,真善美的審美價值觀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高校的美育教育不能單依靠傳統的思政課程教育模式,需要充分挖掘網絡美育資源,借助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讓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親近感和接受度。首先,要分類整合美育教育資源庫,明確網絡美育平臺負責的部門,強化組織建設,對內容的、信息安全、宣傳途徑等加強審批管理,進一步規范各類校園新媒體平臺,將美育資源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傳遞給學生,增強學生對自我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其次,拓展美育形式、融合育人功能,利用多媒體平臺的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特征,將藝術與技術有機融合,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對“美”進行包裝,傳播與時代特征相適應的價值思想,鼓勵學生線上參與制作文創作品、微視頻動畫、網頁海報,將美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滲透,激發學生創新想象能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最后,要構建網絡思政美育共享平臺,不局限于QQ群、微信群、微博、公眾號,開發與高校校園精神相協同的特色平臺,如開設美育網絡論壇、搭建藝術網絡展示平臺、舉辦網絡美育講座、開展線上圖書館、博物館游覽等活動,豐富多樣的平臺形式滿足學生對網絡美育發展的心理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三)建設高素質美育教師隊伍,營造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的成長成才離不開教師的栽培教育,高校要建立適應新時代網絡思政美育發展的教師隊伍。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自身言行美感,加強美育素養,提升教師的自我道德修養和審美價值能力,從而才能更好地擔當學生引路角色,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高校要定期為思政教師提供與網絡美育相關的培訓機會,舉辦“網絡宣傳隊伍”業務提升班,加強對教師的網絡宣傳培訓,提高思政教師隊伍整體的網絡操作及美育水平。此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開展各類網絡美育課程,在教學方式和內容上提升思政教育的審美,促進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網絡思政和美育教育的融合發展離不開和諧互通的校園文化,這就要加強校園網絡環境的建設和美育氛圍的營造。高校要打造主題鮮明,思想深刻的校園美育品牌,以美的形式向大學生傳達積極向上的內容,讓美育基因滋養校園文化、讓科學與美激發創新活力,達到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的相融合。良好的校園網絡美育文化環境不僅體現了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和價值引領,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審美創新思維,為高校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閆歡.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美育與媒介素養教育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2):137-138.

[2]付蘇.美育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9(8):123-124.

[3]何龍,杜幼楠.黨的精神指引下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新導向[J].現代經濟信息,2019(23):403.

[4]李駿.構建全媒體時代思政教育新格局[N].人民日報,2019-8-7.

[5]孔淑華,肖啟迪,周蕾.網絡美育視域下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實效途徑的研究[J].學周刊,2019(8):24-25.

作者:楊豐伃 單位:南京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