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性問題及路徑

時間:2022-02-17 09:45:47

導語: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性問題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性問題及路徑

摘要:自我國社會步入新時代以來,美育意識逐漸在高校教育體系內落地、落實,并成為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個性化發展的內驅動力。但就目前高校美育課程建設而言,存在美育課程體系定位不明晰、美育課程形式單一、美育課程內容滯后的問題。為改善此種現狀,文章以新時代語境下高校美育課程內涵為切入點,簡要分析高校美育課程建設現存問題,重點從跨學科整合、創設校園美育環境、推動數字化課程建設、優化美育課程評價體系四大方面探究新時代語境下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性。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性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數千年來人們從未停止過追求審美、道德修養、文化涵養的腳步。新時代語境下,美育的內涵與外延均有所豐富,并非局限在藝術熏陶或視覺審美愉悅上,更重要的是挖掘美育潛藏的思政意蘊、文化元素及德育內涵,牢固樹立以美育人的意識通過美育課程的實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但就目前高校美育課程建設而言,存在定位模糊、形式單一且內容滯后等問題,嚴重制約高校美育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為此,在新時代語境下需找準美育課程創新性目標,結合時代特征豐富美育課程形式及內容,并以評價為支撐不斷推進高校美育課程體系的動態化調整,進而保證高校美育課程與時俱進、創新性發展。

一、新時代語境下高校美育內涵

美育,亦被稱為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是指培養學生感性與精神力量,使學生整體達到和諧的教育活動。我國美育意識由來已久,但真正作為單獨學科融入高校育人體系起步較晚,理論與實踐研究尚未完善。新時代語境下,美育內涵及外延均有所豐富,不僅注重培育學生審美素養,更重要的是從人的全面發展視角出發充分發揮以美育人的價值,利用美育課程的多元性、豐富性及其與德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的交互性等從思想意識,到審美觀念發展歷程,最后到社會與生活實踐行為等對學生進行正向與強化干預,使學生逐步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新時代特色理論為核心,以實際為導向的審美感知力、理解力、實踐力與創造力[1]。

二、新時代語境下高校美育課程建設現存問題

新時代語境下,高校對美育課程建設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但受制于傳統教育理念、課程模式,使得高校美育課程建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集中體現為:其一,課程定位不明晰,存在“單打獨斗”,與高校思政教育、文化教育及德育“各自為政”的現象,導致美育課程缺乏指導性且建設實踐較為粗糙;其二,課程形式較為單一,美學原理及基本知識依然以教材為呈現載體,導致美育課程缺乏吸引力與直觀性,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美育課程的積極性;其三,課程內容滯后,缺乏與新時代語境的契合點,尚未樹立古今、中外的貫通思維,導致課程內容與學生需求脫節,不利于美育課程的創新性與可持續發展;其四,實踐性不足,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導致美育課程空間狹窄,難以滲透至學生學習、生活及社會交往的方方面面[2]。

三、新時代語境下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性的路徑

新時代語境下,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且個性化發展、充分彰顯課程育人價值、高效率達成以美育人目標的必然選擇。但美育課程創新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持續性且動態性的過程,需完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對美育課程的建設、實施及評價進行細致安排,才能形成科學高效的美育課程體系。為解決高校美育課程現存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高美育課程創新性,助推美育課程特色化、高質量發展。

(一)明晰美育課程定位,實現美育課程跨專業整合

明晰美育課程定位,是美育課程創新性的前端環節。新時代語境下,高校美育課程走出“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的弊端,與思政教育、文化教育及德育協同配合,共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凝練學生核心素養,為其未來適應及融入社會做足準備。因此,在高校育人體系美,美育應當為基礎性但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連、交相輝映的課程,唯有秉承跨學科整合理念才能充分發揮美育課程價值,達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美育目標。1.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美育課程思政特質新時代語境下,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大思政”格局成為高校育人的重中之重。美育屬于美感及情感教育范疇,注重學生內心體驗、主觀欣賞及深入品味,激發潛藏在學生內心的,中華兒女共同有之地對真善美的追求,從而使學生將審美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作用機理[3]。思政教育與美育的互補性、共同性體現出美育課程的思政特質,因此需堅持以課程思政理念為引領,圍繞思政理論課的理論性、思想性及針對性、親和力深入挖掘美育課程內的思政教育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至美育課程體系中,通過多樣化課程實施形式彌補灌輸式思政教育不足,從而通過美育課程創新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踐行力。2.樹立“德美相長”理念,探索以美立德的有效方法自高校美育改革以來,德育與美育的縱深融合便成為新時代語境下一項重要課題。在高校美育課程創新的過程中,既需要挖掘學科內體現的中華美育精神、民族審美特質,增強美育與德育的有機整合,又需要把握好美育與德育的邊界,以避免走入課程建設誤區,背離美育的本質。例如在以繪畫、音樂等為美育課程內容時,可以將中華民族優秀畫家、音樂家的事跡等引入到美育課程內容中,讓學生在欣賞繪畫、音樂作品的同時受到中華民族古代藝術家精神的感召,引領學生學習我國古代藝術家堅持民族尋根、精益求精、開拓進取、不畏艱難的美好品質,指導學生從古今貫通的視角切入探尋如何以藝術化形式提煉最能體現生活事物風貌的創作方式。在此過程中,學生獲得了藝術熏陶、文化浸潤與道德啟迪,既可以促成學生正確道德觀念、良好道德品質,又可以提高學生審美實踐力、審美創造力,真正實現了德美相長[4]。3.堅持以文化人,依托美育課程傳承中華傳統美學思想中華傳統美學思想內涵豐富,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及自然觀,“象外生境”的藝術觀等,且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積淀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思想、思維方式及寶貴的美育資源、精神財富。將中華優秀傳統美學思想融入美育課程體系中,與原有的西方美學理論產生碰撞與交織,選擇中西方同時期文藝作品為知識載體,以中西方文化發展歷程為脈絡,使學生在理論學習、作品分析中逐漸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學會賦予歷史文藝作品以當代關照,能夠從不同角度切入分析作品背后的文化環境、政治因素、歷史淵源及文化融合形式,將使學生以辯證、發展、普遍聯系的觀念看待當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紛至沓來的文化思潮、多元化的審美觀念,從而使學生在堅持文化自信、高度文化自覺的前提下以理性、客觀、包容的國際視野、思想觀念看待文化、藝術等,有助于促成學生個性化美學理論體系與審美認知結構。

(二)創設校園美育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價值

校園環境是美育特色文化所依托的載體,反映著高校師生群體對美的追求、審美情趣、文化品格、精神思想以及辦學特色。因此需要將校園環境作為高校美育課程創新的著力點,把環境作為美育課程寶貴資源,促使學生在與校園環境不斷交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系統的審美認知結構。1.廣泛開展美育實踐活動,激發學生追求美的意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泵烙屈h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想將美育工作落到實處,切實提高美育課程的創新性,便需要廣泛開展美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美、體驗美、創造美。如組織藝術專業學生創作作品并進行展演,使全校學生直觀感受到新時代青年的風采與審美面貌,激勵學生以美的形式描繪生活、指導行為;再如依托傳統文化,如版畫、漢字等開展審美體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基本的美學原理創造出兼具美學觀賞性及文化底蘊的版畫與書法作品,在體驗中感悟凝結在版畫與漢字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無限魅力。此外,可以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為核心目標開展“我與國旗的故事”主題實踐活動,請學生以攝影、攝像的形式表達自身對祖國的熱愛、對國旗的尊重、對無數革命先烈的深切懷念,學生在此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探索出“黃金比例分割”“三分法則”構圖技巧,感受到光影不變化的美感,汲取持機姿勢、攝影攝像等知識,并且真正在活動內有所思、有所獲、有所感。2.引領學生改善校園環境,調動學生“主人翁”意識在傳統的美育課程模式下,因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導致學生主動發現美、創造美的意識十分薄弱?;诿烙n程的創新性,將校園塑造為學生審美實踐的廣闊空間,可以是學生領會美的價值。如開展“建黨百年手繪墻”征稿活動,請各專業學生發揮自身專業特長與專業素養自主籌劃手繪內容、調整畫面布局、選用及搭配顏色等,以手繪的形式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進歷程,自主選定主題從“新中國曙光”“偉大成就”“英雄人物”等多方面進行手繪創作,以手繪形式梳理黨史發展脈絡,以藝術化方法讓英雄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生動。學生參與手繪墻創作的過程,便是學黨史、悟思想、明方向的過程,由學生共同繪制的手繪墻也將成為校園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一個充滿生機的育人陣地[5]。

(三)推動數字課程創新,拓寬美育課程實施空間

數字課程是高校美育創新性的驅動力,將傳統以文字及教材為載體的美育課程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生動鮮明的圖像、影像、音頻等,可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知覺,幫助學生獲取充足的審美感性材料,從而實現自身思想觀念至理性的遷移,助推學生形成鑒賞評價、思辨能力。1.搭建線上美育課程平臺,滿足學生多元化體驗需求新時代背景下,媒體融合趨勢愈發明顯,各類信息媒介層出不窮,在為學生學習、社會交往等提供便利的同時,網絡內充斥的多元化審美觀念、不良審美思潮、虛假負面信息等也為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性帶來了多元化挑戰。若想契合時代脈搏、扎實推進美育課程的建設與實施,便需要入駐網絡、利用網絡,搶先占領網絡美育高地。為此,建議高校積極搭建線上美育課程平臺,根據多元媒介的信息傳播特點精心制作美育課程內容,實時發布美育咨詢,整合前沿先進的美學思想、美學精神等,引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泛在式、移動式與開放性的美育課程平臺學習知識、欣賞作品、交流感悟、分享經驗,從而提升美育課程質量,擴大美育的輻射面與影響力。2.開發虛擬現實課程載體,增強美育課程的感染力虛擬現實技術是新時代語境下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性的集中體現。將抽象籠統的美育課程內容轉化為直觀生動且具有交互性的虛擬現實影像,可以帶給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深化學生對美學原理的理解與認知,使學生領略到美育課程的獨特魅力,并顯著增強美育課程的感染力。例如將中西方繪畫相關知識與作品等轉化為數字資源,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展現中國畫及油畫的創作過程,將知識的被動式傳輸,轉化為學生的主動性汲取,引導學生于直觀的VR影像內提煉出以水墨畫為代表的中國繪畫與以油畫為代表的西方繪畫在技法與美學思想等方面的差異性。同時,將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卷以虛擬現實技術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其仔細觀察畫面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一行一動、一筆一墨,在細致品悟與欣賞中自然而然地領悟何為“氣韻生動,象外生境”,感受到我國繪畫追求“神似”,在乎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將畫家的無限意識與曠達思想滲透至有限的畫面與對象中;而西方繪畫以表現主義、形式主義為主,注重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再現。學生欣賞、觀察、對比、分析,領會到美的真諦。

(四)優化美育課程評價體系,著力實現以評促建

課程評價是新時代語境下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性的支撐力量,善于從美育課程建設中總結經驗、反思教訓才能構建動態化美育課程體系,實現美育課程資源整合、體系建設、課堂實施的良性循環。1.完善美育課程評價指標基于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性的課程評價指標,不能局限于審美素養,如審美感知力、審美理解力、審美實踐力及審美創造力,還需要以美育與德育、文化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為依據將道德品質、文化品格、思辨能力、思想水平、政治素養等融入美育課程指標中。但需要注意的是,美育與德育、文化教育及思政教育雖然在核心追求上具有共同性,但對人的培養則各有側重,因此在編制美育課程評價指標時一方面需要把握好美育的本質及課程屬性,明確美育所對應的各類基本素養與實踐能力,制定出較為完善的美育課程評價指標框架;另一方面提煉美育與德育、文化教育、思政教育的交互點與交叉內容,以此為依據完善美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如美育課程對應的審美素養之一為審美感知力,將其作為一級指標,下設“于古今中外文化內提煉審美經驗”“判斷多元審美觀念”“包容不同審美情趣”等二級指標,以此形成橫向上囊括美育與其余學科整合,在縱向上兼顧學生基本素養的美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2.構建多元主體美育課程評價體系《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為貫徹落實文件精神,需要將美育課程評價意圖滲透至學生學習、社會交往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構建由學校、課程教師、專業學科教師、家長、學生、社會等多元主體構成的美育課程評價體系,接納來自多方主體的意見與建議,以評價結果為導向優化改進美育課程的建設與實施,不斷調整美育課程結構,并實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審美觀念與心理狀態等,根據學生行為表現、審美判斷依據、審美實踐行為等個性化制定以美育人方案,以此適應學生成長需求,保證美育課程與時俱進,有效提升美育課程的創新性。

結語

高校美育課程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的驅動力。目前高校美育課程存在課程目標不明晰、形式單一且內容滯后的問題,建議高校明晰美育課程定位,實現美育與德育、文化教育及思政教育的有機整合。同時,將校園環節塑造為美育課程資源,依托實踐活動培育學生審美素養及道德品質。此外,推動美育課程的數字化創新,積極搭建美育在線平臺、開發VR課程等增強美育感染力與影響力。最后,構建完善的美育課程評價指標及多元主體美育課程評價體系,以促進高校美育課程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曉清,王永偉.“象•形•境”理念下高校美育課程內容建設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34):158-159.

[2]孫鳴晨.“以美育人”思想下高校美育課程的改革路徑——以美學原理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1(21):113-115.

[3]吳春薇.新時代美育改革背景下高校美育體系構建探析[J].現代交際,2021(18):14-16.

[4]謝欣然.高校美育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學刊,2021(17):92-94.

[5]李鮮花.課程思政背景下新時代高校生態美育發展路徑研究[J].大學,2021(32):80-82.

[6]黃新霞.構建以學生興趣為導向的地方高校美育課程體系——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為背景[J].中國文藝家,2021(07):123-124.

作者:王春雨 單位: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