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的教育信仰與重構

時間:2022-04-18 08:26:50

導語:青年教師的教育信仰與重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年教師的教育信仰與重構

摘要:教育信仰是教師行為的精神支柱[1],教師的教育信仰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人生理念的形成與發展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青年教師,因其年齡與學生差距較小,其行為習慣、表達方式、處事風格等與學生依然非常相似,也更容易成為學生模仿、學習的榜樣。因此青年教師的教育信仰是什么,是否科學、合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當前青年教師的教育信仰存在缺失、多元化、庸俗化、虛無化等種種不足,需要通過積極重建,來幫助青年教師樹立科學合理的教育信仰。

關鍵詞:青年教師;教育信仰;重建

曾有一位教授問我:“你將來是要做老師的,那你認為教師的信仰應該是什么?”。教師職業與宗教無關,怎么會有信仰?要有的話或許是某一位教育家或者哲學家的名言、真理?感覺不準確,所以當時沒回答,卻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經過反復思考、探究青年教師的教育信仰問題,概括如下: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盵2]對于走向教師崗位不久的青年教師來說,須有教育信仰,更要有科學的教育信仰。雖然在大學期間青年教師都接受過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但依然存在教育信仰不夠明確、具體,甚至存在著非馬克思主義信仰,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教育信仰既是教師教育行為的內驅力,又能外顯與教師的教育行為之中,對教學和學生產生影響。所以什么樣的教育信仰才是科學的教育信仰?怎樣才能幫助青年教師重建科學的教育信仰,都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一教育信仰的內涵

在理解教育信仰的內涵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信仰”的內涵。關于“信仰”的內涵,眾多學者觀點不一,但有這兩種說法,大家較為認可:“信仰是對某種宗教或者主義極度的尊重和信服,并以之為行為準則?!盵3]、“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思想、主張、主義極度推崇和信服并把它奉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為準則,即不完美者對于完美境界的永遠憧憬和追求,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4]教育信仰內涵從2000年《教育信仰與教育生活》一文發表至今已有多種說法,但大部分學者都將教育信仰作為教育的應然價值的追求,如有人認為“教育信仰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之中所形成的對于教育本然價值的確信?!盵5]我比較贊同石中英教授的觀點即“教育信仰是人們對教育活動在個體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及其實現方式的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教育行為的根本準則?!盵6]所以說教師的教育信仰是教師個體的精神支柱,并且有效的指導著教師的實踐行為,是教師的內在行為準則。

二教育信仰的內容

教師的教育信仰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許多文獻中提到我國教師的信仰應該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信仰,這是必然也是科學的,但對教育實踐的指導意義還太過寬泛,不夠明確、具體。本研究認為教師教育信仰首先應該基于以下幾點:首先教師的教育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它不是教師對教條的信仰,而是一種對于科學、理性和真理的執著追求。其次教育信仰在很大程度是教師個體的行為,不同的教師因其經歷、所處環境的不同,應具有的教育信仰不同。再次教育信仰有積極、消極之分,積極的教育信仰促進教師的成長、進步;消極的教育信仰則無助于甚至阻礙教師的成長進步。最后教育信仰是教師理性的精神支柱,不同于迷信?;谝陨嫌^點,我認為教師的教育信仰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理性的追求

理性的處理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是教師首先應具備的一項素質,同時也應成為教師教育信仰的重要內容。如黑格爾所言“理性是一種具體的、辯證的“思維”,是最高級和最完全的認識能力?!盵7]理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客觀的看待周圍事物,認清事物的本質。將其作為信仰追求,對于步入教師崗位不久,教學經驗不足的青年教師來說很有必要。

2.對自由的信仰

自由是教育的前提。[8]教育需要自由,自由也呼喚教育。教育的意義在于培養自由的人,培養具有自由靈魂的人。教師只有自始至終堅持“自由”的信仰,以“自由”的理念培養學生,鼓勵學生發揮自主性、培養其獨特品質,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成為“他自己”,而不是像工廠生產的產品那樣整齊劃一。同樣也只有具有“自由”信仰的教師,才會培養出具有自由性格的公民,才能夠培養出真正的符合社會各行各業需求的人才。

3.對民主的信仰

無論是教育民主化,還是民主教育都離不開“民主”。具有“民主”信仰的教師,符合廣大學生的需求,因為它能使學生具備成才的民主素養;符合教育的需求,因為它能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符合政治的需求,因為它能夠培養出具備民主素養的公民;更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因為它能促進社會的民主進步。

4.對公正的信仰

“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也應是教師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應當是有正義感的教師,不僅僅是能夠公正的對待學生、對待教學,更應將“公正”作為一種信仰、一種價值追求、一種行為準則,進而將“公正”付諸實踐,培養出更多具有正義感的人。

5.對真善美的信仰

教育的目標在于“育人”,而教師則是育人的主導、是學生靈魂的重要塑造者,所以教師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師精神支柱的教育信仰,是教師行為的準則,積極的教育信仰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促進學生的發展。反之,則可能阻礙學生的發展。所以“真善美”是教師教育信仰的又一重要內容。對“真”的信仰使教師能夠堅持真理,科學、客觀的傳遞知識,理性的對待教育。正確看待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幫助每一位學生成為“自己”。盧梭說:“善良的行為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盵9]作為“人倫之楷模,萬世之師表”的教師更應將“善”作為矢志不渝的信仰。心中充滿愛與寬容,善待每個孩子,行動中踐行“善”,以“愛”為載體,感染每一個孩子,讓整個教育變成“愛”的教育,學生尊重教師,教師關愛學生。對“美”的信仰則使教師能夠發現教育之美、教學之美、學生之美,幫助學生發現美、欣賞美、追求美、傳遞美、創造美。教師通過對真善美的追求,實現自身的成長進步,促進教育的和諧發展。

三青年教育信仰的現狀

通過查閱文獻和與個別教師訪談,不難發現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教育信仰存在以下不足:

(一)信仰的多元化、庸俗化

許多青年教師把追求物質、享樂、金錢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僅把教師職業當成謀生的手段,但又不甘于做教師,想盡辦法轉行、跳槽、做兼職、考公務員,出現教育信仰多元化、庸俗化,與教師“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譽大相徑庭。

(二)教育信仰的虛無化

在訪談的教師中,當被問及“你的教育信仰是什么”時,有教師會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我信仰馬克思,但被問及“在工作中如何體現這一信仰”時,則說沒想過,或者回答不出來。也有青年教師抱怨自己上學時根本未接受過信仰教育,政治課也只是一些大理論,空洞、無內涵,不知道這些理論對實踐有何指導,更無法將其作為指導實踐的精神信仰。

(三)教育信仰的缺失

教育的意義何在?怎樣的教育才是育人的教育?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對待學生只教不育,缺乏對于學生人格的教育培養;也有教師不思進取,日復一日講著同樣的內容,缺乏創新,上班時間不長,卻產生職業倦怠感。

四青年教師教育信仰的重建

存在以上不足,不僅僅是教師自身原因,也與我國教育體制和整個社會的現狀有關,所以可從三個方面出發,幫助青年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信仰。

(一)青年教師自身

首先,青年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通過不斷的學習擴展自己的視野,充實自己。既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素養,又要具有淵博的知識儲備。這樣不僅不會在社會前進過程中被淘汰,反而會進步,信仰更堅定。其次,青年教師剛畢業不久,工作的積極性比較高,因此一定要樹立積極的教育情感,不斷的鼓勵自己多向周圍的教師尤其是優秀教師學習,多與他們交流、溝通,培養自身的良好精神素養。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教育意志。要養成良好的教育信仰,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斷把自己的教育信仰轉化為教育行為,在教學實踐中接受考驗,并且通過不斷改進,不斷接受考驗,使自己的教育信仰更加完美。

(二)教育體制

教師的教育信仰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體制的影響,我國自1993年就開始實施素質教育,但現實中依然存在許多障礙。學校的生源、家長的壓力、學生升學就業壓力,都使得教師無法完全指向學生的人格及全面發展。因此要使教師能夠真正的指向教育的真善美,運用自己積極的教育信仰促進教育實踐的進步,還需要教育相關部門改進和完善教育政策,為教師營造良好的體制氛圍。

(三)社會

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社會價值觀念多元。教師作為社會成員之一,價值觀念多元也是可以理解的。而社會各界對于教師職業的過高期望,甚至有時候將教師神圣化,忽視了教師本身也是平凡的個體,對教師缺乏理解和寬容,個別教師出現不當行為就開始對教師群體加以指責,這也給了教師很大的壓力。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相信寬容、民主的社會氛圍更有利于教師高尚教育信仰的形成。

作者:劉彩虹 朱瓏瓏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徐月欣.教師教育信仰在現實生活中的誤識及重建[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2(26卷):42

[2]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44

[3]夏征農主編.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280

[4]王杲哲.論新經濟時代教師信仰之塑造[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06):90

[5]張璇.教師教育信仰的缺失與重建[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1-12

[6]石中英.教育信仰與教育生活[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2):30

[7]王春華.教學設計的理性及其限度[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27

[8]石中英.教育哲學[M].背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08

[9]付向勇.永恒的追求——論教師與“真善美愛”[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