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

時間:2022-04-18 08:51:36

導語:思政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政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

摘要:青年教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培養針對性不強、機制不健全、環境不理想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路徑在于加強其培養的針對性、健全培養機制、優化培養環境。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

所謂“拔尖人才”,是指在各個領域特別是科學、技術和管理領域,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為國家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我國特別是在世界領先的帶頭人和杰出人才。[1]近年來,隨著“人才強國”戰略思想的提出,國家將拔尖人才的培養列入了國家發展的總體規劃,為拔尖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在全社會形成了一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在學界也掀起了一股研究“拔尖人才”的熱潮。與此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對拔尖人才尤其是青年拔尖人才的研究也應運而生。因此,全面總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探索培養建設的有效路徑,對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教育部于2012年和2014年分別啟動了“全國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計劃”,之后各省區紛紛效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問題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政策還不完善,有針對性的培養路徑還有待探索。

1.培養的針對性有待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也需要高校各級部門的通力合作。同時,還需要針對當前高校青年教師普遍存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功不扎實、思想道德修養水平不高、過分依賴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教育內容不聯系學生實際等突出問題進行培養,做到對癥下藥。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很多省區市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并沒有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的特殊性、思想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而是千篇一律地沿用多年前的培訓方案,采用機械化的培養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培養方案不合理、培養方式不靈活、培訓手段單一等問題,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培養的針對性不強、效果不佳。

2.培養機制有待健全。培養機制包括測評、選拔、培訓和激勵等一系列的制度體系。當前,很多高校都沒有樹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進行培養的意識,不同程度地存在培養機制缺乏或不健全的問題。首先,測評選拔機制不健全。沒有能夠通過有效的測評指標,對有潛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進行深入發掘,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其次,培訓機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數高校還采取傳統的方式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進行培養。他們沒有根據青年教師拔尖人才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規劃,也沒有從青年教師拔尖人才的培養目標入手進行培訓,而是籠統地將青年教師拔尖人才與一般普通教師混在一起培訓,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期培訓交流和長期培養結合不到位,短期往往側重基礎知識的重復,長期脫產學習的方式有名無實等問題。再次,激勵機制不健全。目前,不少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的激勵還僅僅停留在面上,沒有能夠通過制度將階段性評價納入到總體的考評機制中去,更沒有在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方面形成合力,在職稱和職務晉升方面存在論資排輩,一定程度上扼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培養環境有待優化。一是人文關懷有待加強。目前,由于編制緊缺,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沒有編制,這種現象導致沒有編制的青年教師在發展、待遇、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其他在編教師有所區別,讓他們產生“做多做少一個樣”的情緒,工作積極性不高。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收入普遍較低,但他們正處于家庭建設期,上有老下有小,迫于生計,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紛紛在校外兼職。面對這種情況,很多高校視而不見,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對他們進行必要的關懷和幫助,致使他們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學和科研。二是學術環境有待優化。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在我國大部分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學術論資排輩、資源被領導壟斷等問題,而這種科研體制的詬病,也阻礙了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的發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效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所存在的上述問題,要求我們在培養過程中要針對他們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要健全選拔機制、培訓機制和激勵機制等培養機制。此外,為了保證培養的效果,還應注意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1.提高培養的針對性。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培養工作時,應從他們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出發,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一是要針對拔尖人才的特點進行培養。應針對拔尖人才的特殊性,制定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培養規劃,對在教學和科研上表現優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優先安排進入學術梯隊,優先安排進入國家級和省區市級搭建的各種拔尖人才培養平臺,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培養。二是要根據拔尖人才的實際需要,建立一對一的“傳幫帶”機制。要以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師為示范引領,建立青年拔尖人才導師制度。為青年拔尖人才聘請校內外馬克思主義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知名專家為導師,對他們的思想觀念、教學技能、科研創作以及職業規劃等方面給予一對一的指導,將培養工作落到實處。此外,還應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中開展“優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和“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計劃”,通過給項目的形式在業務進修、科研項目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方面對他們給予重點傾斜。

2.健全培養機制。培養機制包括選拔機制、培訓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一套系統完備、流程規范、行之有效的培養機制,對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要健全選拔機制。積極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學緣”結構,加大聘用具有外校學習、工作經歷及社會實踐管理經驗教師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把具有博士或博士后研究經歷的青年才俊充實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中來,并對特殊引進人才按規定給予特殊政策照顧。此外,還要跟蹤挖掘對高等學校發展有特殊價值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優秀人才,構建人才儲備庫,從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的選拔機制。其次,要健全培訓機制。一是建立培訓工作體系。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的培訓,要從專業化的角度出發,把此項培訓納入學校教師提升計劃,精心設計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建立健全集日常培訓、專題培訓和高級研修于一體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工作體系。二是健全交流學習機制。要制定《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拔尖人才交流學習管理辦法》,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安排他們到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領軍高校或科研單位進行訪學和研修,此外,還要定期組織他們參加高級別的教學觀摩和學術交流活動,多創造機會讓他們出國做學術交流,使他們了解國內外各種社會思潮的最新動向,為他們的成長發展搭建平臺。三是加強社會實踐鍛煉。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需要,要定期組織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區、農村鄉鎮、工礦企業、駐軍部隊、社會服務機構等開展社會考察和假期實踐,加強社會實踐鍛煉,幫助他們深入了解國情、民情、社情,深化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也使他們的學術研究與社會現實結合得更加緊密。四是健全激勵機制。激勵包括收入待遇、職務晉升、科研立項和評獎評先等各個方面。要健全激勵機制,就要改革完善體現崗位職責、工作能力和業績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德才兼備和工作業績,在崗位設置、績效工資、晉職晉級、科研立項、評獎評優等方面破除論資排輩,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隊伍適當傾斜。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實踐中大膽探索、發揮所長,對成就特別突出的青年才俊予以破格任用或晉升,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優化培養環境。良好的培養效果要靠優良的環境氛圍來支撐。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關心解決青年教師實際困難、關注青年教師心理健康、搭建青年教師成長發展平臺”,這就要求我們在優化培養環境中做到以下兩點。首先,加強人文關懷。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正處于事業的起步期,既承擔著家庭的責任又肩負著事業的發展,但收入又相對較低,壓力很大。面對這樣的現實,高校要完善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特點的人事管理制度,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待遇。要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主動聽取他們的利益訴求,采取有效措施幫助他們解決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托入學等問題。規范其校外兼職兼薪行為,引導他們將主要精力用于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其次,搭建良好的成長平臺。各高校應建立健全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青年教師成長特點的高校用人機制,破除論資排輩,為他們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優越的教學環境和融洽的人際環境。要創造有利條件,為學術水平和教學科研業績特別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拔尖人才創造機會,將其納入學科領軍人才和后備干部培養體系,為他們搭建快速成長的平臺。

作者:張莉 李繼兵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思政

參考文獻:

[1]郝克明.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與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尖創新人才與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