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藝術院校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時間:2022-01-20 10:49:38
導語:綜合性藝術院校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綜合性藝術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應遵循人才培養定位和高端藝術人才培養內在規律,通過實施創新型藝術人才培育工程,建設綜合性藝術院校人才質量標準體系和藝術實踐學分制度,優化綜合性藝術院校實踐性教學體系等措施逐次完善。近年來,吉林藝術學院按照以上思路創建起了較為成熟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有益的經驗。文章通過對吉林藝術學院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以期為綜合性藝術院校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建提出建議。
【關鍵詞】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型人才;基礎性人才;實踐性教學
針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這項重要任務,著力分析綜合性藝術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符合綜合性藝術教育教學規律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可以解決綜合性藝術院校人才培養同新時期國家經濟文化建設對藝術人才的需求緊密對接的問題,而且有助于消除以往綜合性藝術院校在藝術人才培養中的“千人一面”,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同時,可以發揮綜合性藝術院校的優勢,完善已有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更好地培養基層文化藝術人才,并且最大程度地加強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培育。吉林藝術學院從2008年起,開始有意識地探索更加符合綜合性藝術院校辦學定位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多年來,學院圍繞這一重要核心議題,在完成多項研究課題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創建了全新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經過全面實施,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學生獲獎作品數量和層次有了大幅度提升,在省內外及全國各類大賽上屢獲佳績。學院通過承擔大型社會項目,在重大項目實踐、推進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提升區域影響力方面為吉林省做出重要貢獻。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得到高等藝術教育業內廣泛認可和好評,并作為吉林省“十一五”期間高等藝術教育改革的重要成績,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主管部門領導的高度贊許。
一、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創建的動因與研究基礎
綜合性藝術院校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創建的動因是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和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這是認真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重大任務和部署的重要舉措,符合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對于藝術人才的多重需求。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建以對綜合性藝術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為研究基礎。綜合性藝術院校培養的各類文化藝術人才分布呈現出金字塔式的特點。在新的歷史階段,綜合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應堅持基層文化人才和高端藝術人才兩個方面長抓不懈,以進一步滿足藝術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應性。
二、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創建的基本要求與目標
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以高端的創新型藝術人才培養內在規律性為基本要求。對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培養應以技術的掌控能力為核心,以自我主動學習能力為基礎,以創新、協調、溝通能力為延伸,促使創新型藝術人才符合高素質文化藝術人才隊伍的要求。綜合性藝術院校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旨在明確綜合性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彰顯出綜合性藝術院校在培養基層文化藝術人才和創新型高端藝術人才中的特殊作用,體現出綜合性藝術院校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中的獨特地位,進而形成綜合性藝術院校在創新型藝術人才培育中的高地,為國內該類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值得借鑒的寶貴參照。
三、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創建的基本策略與措施
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建應重點以實施創新型藝術人才培育工程,建設綜合性藝術院校人才質量標準體系和藝術實踐學分制度,優化綜合性藝術院校實踐性教學體系為主要內容。為此,吉林藝術學院進行了以下工作:第一,以創新型藝術人才培育工程為引領,首次將新時期綜合性藝術院校培養的人才劃分為兩類,即適應性強的基礎性人才和少而精的創新型高端人才,通過制定遴選標準,使符合要求的學生進入創新型藝術人才培養通道。學院通過嚴格的專業考核及發展前景考量,在全校遴選5%左右、具有優秀藝術潛質的學生,進入特殊的創新型藝術人才培養通道。對這些人才的培養,不受現行教學計劃約束,按照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培育培養政策進行培養,以創新能力、創新水平作為衡量學習效果的根本標尺,并實行末位淘汰制度,鼓勵其積極參與各級各類展演、比賽。第二,將綜合性藝術院校專業人才質量標準體系作為基礎性藝術人才和創新型藝術人才設置基本的培養指標。藝術實踐學分制度對兩類人才在校期間在專業藝術實踐方面(如校內外重要展演、參賽獲獎、學術研究、參與科研創新項目等)及所須完成的最低學分做出不同要求。綜合性藝術院校人才質量標準體系對于培養指標的設置分為綜合素質指標、基本技能指標和專業水準指標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漸次提高,相輔相成,成為科學化、系統化地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的重要保障。藝術實踐學分即全日制本科學生在校期間在專業藝術實踐方面(如校內外重要展演、參賽獲獎、學術研究、參與科研創新項目等)所須完成的最低學分,是吉林藝術學院所有專業學生取得畢業資格和學位授予資格的必要前提。藝術實踐學分的認定范圍包括國家、省、市、學校組織的各類學科、專業競賽、大學生科研、創新實踐活動項目、各類大型展演;學術論文等成果發表;取得專業能力資格證;其他經學校有關部門審核認定的活動或項目。每個項目的分值按照級別高低對應不同分數。未進入創新型藝術人才名單的本科生在校期間所須完成的最低學分為10分,超出部分的藝術實踐學分可作為學生評獎評優的參考依據。創新型藝術人才需要完成的最低學分為20分,相比其他學生高出一倍,充分體現了對創新型藝術人才的高標準、嚴要求。各教學單位根據本院各個專業的特點,為創新型藝術人才在校四年必修的20分藝術實踐學分制定年度考核量化標準,確保創新型藝術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第三,對綜合性藝術院校實踐性教學體系進行內涵發掘和外延拓展,使其進化為與藝術學科發展緊密契合的動態教學體系,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首先,引入專業教學競賽、畢業展演季等強化學生藝術實踐的機制,利用高密度的競賽、展演調動學生的舞臺、展臺實踐。利用學分推動學生重視各級各類藝術實踐活動,同時,激勵學生的藝術創造精神,為學生們創造更多、更大的藝術實踐展示空間。此項活動已經成為吉林藝術學院獨具特色的品牌項目。其次,集中建設了有利于學生外出藝術實踐的選修課程自助自主學習平臺,實現校級通識級選修課的網上學習與考試。此舉極大促進了學生外出藝術實踐的自由度,使高年級學生的藝術實踐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得到了延展。再次,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將部分重點培養的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實踐與該計劃有機結合,根據專業特點,尋求進入市場的途徑,使某些創新項目市場化、商業化。逐步實現以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使該計劃成為實踐性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著重校內外實踐場地的拓展與建設。近年來除了建設多個專業的校外實踐基地,吉林藝術學院還建設了藝術設計實驗教學中心和戲劇影視表演實驗教學中心兩個校內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一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實驗區。這些實踐基地成為擁有國內一流的實驗室及設備、高水平的實驗教師隊伍、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高水準的實驗教學成果的實驗教學平臺,在提高人才創新能力、培育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成果、發揮教學特色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第四,以實施“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和“創新型藝術人才培育政策細化方案”為保障。吉林藝術學院于2010年《吉林藝術學院關于加強本科教學工作實施教學質量提升工程的意見》中,全面啟動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通過設立“優秀藝術園丁獎”,極大調動了一線教師主動參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積極性。同時,建立學生獎勵機制,設置了“最具藝術才華獎”“創新藝術人才獎”“‘學院獎’專業教學競賽獎”,激勵學生在專業領域不斷創新、不斷進取。該工程創設幾年來,各個專業獨具特色的特殊人才培養模式類型育人效果顯著。學院每年度召開全院范圍內的表彰大會,對獲獎教師和學生予以表彰和獎勵,獎勵額度大,覆蓋面廣。該工程獲得吉林省高等學校教學建設與改革創新優秀工作。同時,學院制定創新型藝術人才培育培養政策細化方案,對創新型藝術人才在考試加分、經費提供和各類評選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激勵此類人才進行藝術實踐與創新。
四、結語
在教育部對高等藝術教育日益重視的今天,藝術學的學科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尤其文化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國家發展對藝術人才的需求將更為迫切,藝術院校的職能也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為文化產業改革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提供高質量和特色鮮明的服務,已經成為綜合性藝術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機遇孕育精彩,創新成就偉業。相信通過綜合性藝術院校的共同努力,將會為高等藝術教育的發展做出更重要的貢獻。
作者:任慧丹 鄭藝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
- 上一篇:遠程開放教育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研究
- 下一篇:就業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