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人才培養論文

時間:2022-01-12 10:25:59

導語:機械設計人才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設計人才培養論文

1我?!?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jylw/rcpylw/201801/661399.html" target="_blank">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

1.1課堂教學脫離工程實際?!稒C械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受傳統教學思維影響,課堂教學仍然以知識灌輸為主,老師費心于原理、概念的講解,學生勞力于設計步驟、公式的死記硬背,而與實際生產應用聯系較少[3]。學生就業后,在一段時間內還不能滿足企業的工作狀態與生產實際需求,難以實現理論聯系實際,適應期較長。1.2實驗教學缺乏創新性。目前我校開設的機械設計課程實驗教學項目,大多為演示性、驗證性實驗,且時間統一規定為2學時。如現在開展的帶傳動、齒輪傳動效率、齒輪參數測量及加工等實驗,學生只需要按照預設方法和步驟進行,完成實驗報告即可。對學生而言,這些實驗項目沒有促使其發現自己課堂理論知識學習的不足,沒有對知識進行深化擴充。不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1.3課程設計與理論教學脫節。目前,我校機械設計課程設計與理論教學還是分開進行,課程設計一般安排在理論教學完成后兩到三周內統一集中進行,且題目大多為一級或二級齒輪減速器設計。學生在接到課程設計題目和任務書后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傳動方案—傳動零件—裝配圖—典型零件圖—設計說明書等任務。這樣的安排雖然緊湊,對訓練學生的設計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1)前學后忘;該課程內容繁雜,而大多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又是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基礎不牢,到了后面課程設計的環節,卻是舉手無措,不能學以致用[5]。(2)質量較低;由于時間安排比較緊張,大多數學生都要廢寢忘食、加班加點,才能完成。學生為了趕任務,往往不求甚解,而是照搬課程設計指導書進行模仿。由于初始條件不同,一些學生設計的帶、齒輪、軸和軸承等數據完全不搭,學生在答辯時對自己的設計也似懂非懂,設計質量不高,達不到課程設計的要求和目的。

2機械設計教學改革措施

2.1結合工程實際教學。教學時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多舉一些實際生活或工程中的例子,這樣才能使教學更生動,學生的興趣才會更濃。例如對于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軸轂聯接等零件設計,分析失效原因是講課的重點,在以往的課程中,學生們普遍學習效果不佳。若增加幾個零件陳列室,從各企業購置一些失效零件,制作一批較大的零件模型。上課時帶學生去陳列室,這樣學生對每種零件的不同失效形式及螺紋、蝸桿旋向,輪系的布置等就有了直觀的認識。以我系現在講解螺栓聯接內容為例,一般在陳列室上課,對于學生困惑的螺紋左旋右旋、螺紋牙型及其應用等問題,一看便知,一用便會。同時結合很多工程實際來分析,這樣學生馬上就體會到了螺紋聯接的重要性,學生對這些實際性的東西非常感興趣,聽課非常認真。2.2開發彈性學時綜合性、創新性實驗。整合現有資源,開設新實驗。比如自行車裝拆等,有如下優點:自行車相對來說屬于比較簡單的機械,自行車中有鏈傳動機構、鉸鏈連桿機構、彈簧、螺栓、螺柱、離合器、軸、軸承等機械零件與構件,也包含相當多的機械基礎知識。通過拆裝自行車,能夠使學生了解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基本知識,掌握機械裝配方法,使學生肚子里“有貨”,再進行機械產品創新設計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與此同時,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可適當穿插一些材料熱處理、零件結構工藝性等問題,多樣化開展學習活動,不必將實驗課時限定在2學時。此外積極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第二課堂,用競賽和學生大創項目激發學生的興趣,適當給予學分獎勵,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6]。2.3課程設計融合到理論教學中。為改變課程設計與理論教學脫節的問題,在課程學習開始時就將課程設計題目和任務布置給學生,課堂理論教學按照課程設計的計算順序為主線依次進行,每講完一部分內容就將課程設計的有關任務以課外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帶著設計任務聽課,學生可以充分思考自己遇到的問題,有足夠的時間與老師、同學交流,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深刻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樂趣[7]。理論教學與課程設計的相關計算基本保持同步,最后再安排集中時間進行畫圖、整理計算說明書、小組討論答辯等,避免了學生為了趕任務而抄襲他人,整個課程設計質量普遍提高。2.4改革考核方式。改變以往簡單的“三七開”考試辦法,采用多方位的考核方式,考核過程融入學生學習過程,學生考勤占20%、創新設計占20%、實驗效果占20%、期末考試占40%。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通過小組互評、自我評價及教師總結等多方位的考核對學習情況進行監督。通過過程化、多方位的考核,使學生在整個學習期間不斷總結進步。

3結語

經過兩個學年的實踐,我?!稒C械設計》課程內容多而課時較少的矛盾,由于本教學方法改革的推進,得以有效緩解。本教學方法改革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突出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同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濮良貴.機械設計[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張永安.我國機械設計教學現狀的思考及建議[J].中國大學教學,2013(06):35~36.

[3]薛銅龍,王小林,鞏琦.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3(03):57~59.

[4]王賀權.談《機械設計》教學改革[J].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3(s1):32~33.

[5]段新燕.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5):204.

[6]胡宏佳,王世剛.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07):233~235.

[7]張麗麗.以課程設計為載體的《機械設計》教學改革[J].裝備制造技術,2014(12):240~242.

作者:尹君馳 黃 艷 陶彥輝 單位:新疆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