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1-28 08:58:54

導語: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在國內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作為應用型本科轉型發展和人才培養的主要手段,被大量的高校接受和引入。這種辦學模式能夠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可有效解決企業需求與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脫鉤問題。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不同地域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因為種種因素出現了諸多問題,本論題以問題導向為切入點,對校企合作模式下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為應用型本科專業的轉型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

一、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人才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作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方法,由來已久,其目的是通過校企雙方的共同合作,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創新創業等方面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創新創業體系是支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手段,引入校企合作機制能夠擴大創新創業培養效果,提升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校企雙方協同發展,共享轉化成果和人才紅利,設計并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對雙方來說都具有較強的必要性。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率先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蔽募膰覍用妫鞔_了構建新型校企合作關系,形成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的創新格局,圍繞企業的主體地位,推進深化產教融合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應用型本科專業的轉型發展。地方本科院校在應用型轉型過程中,積極探索符合專業定位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政府為導向開展校企聯盟工作也日漸加深,落到實處。各高校圍繞專業特點在推進人才培養改革的基礎上,引進企業資源共建二級學院、共謀專業建設、共享成果轉化的案列不在少數,而對于雙方來說核心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優質、高效、杰出的專業人才?;诖?,在校企合作框架下進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是融合社會、企業、高校、專業“四位一體化”人才培養的直接體現。

二、校企合作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校企合作是突破人才需求瓶頸、改善人才供給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高校與企業形成“共生、共進、共創”的良性循環的主要平臺。目前,各地方院校尤其是轉型發展中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無一例外地將“校企合作”作為轉型發展的試金石[1]。值得肯定的是,校企雙方以合作形式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的探索和改革一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主要問題。(一)校企合作方案與監督機制不完善。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是校企雙方合作的主要目標,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企業綜合實力的風向標。合作方案與監督機制是校企合作向縱深推進的前提,是保障雙方在實際運行中實現互利共贏的規則定律[2]。目前,部分校企合作的方案和監督機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高校、企業、專業三方面,在合作前期、中期、后期過程中,簽署的合作方案并未有效標明,雙方應盡的義務、責任,條款中的合作方式不明確,合作內容空乏,合作機制單一,持續性較差,對于合作雙方未標明具體的時間,漏洞較多,更多的簽約是為了增加“數量化”的業績考核而開展的合作。二是針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尚未構成全面的考核、考察體系,缺少評價機制和監督機制,致使在某些專業的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內容。學校將學生派往企業進行實習后沒有進行跟蹤和調查,學生的具體表現企業無回饋,學校無監督,校企雙方無交流,這種校企合作既耗費了雙方資源,又耽誤了時間,最終使人才培養的達成度無法實現。因此,制定合理化的方案和監督機制,對促進高校和企業人才鏈、培養鏈、創新鏈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著較強的導向作用。(二)“雙創”課程和項目“影子化”過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深刻影響。著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內涵式發展;以創新創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模塊、項目設計等為代表的改革內容,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很好地形成了高等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發展路徑[4]。從創新思維的引導到創業能力的提升,“創新創業”指明了高校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方向,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但是,大部分高校只是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增加了創新創業類的通識課程,如“創新創業基礎”“創業精神”等;對于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模式和方法比較欠缺。在項目設計上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項目推動高校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養成,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密切結合,研發轉化成工業、文化、科技、藝術等相應成果;只是在實施過程中,部分學生追逐“項目化”影子過重,使項目不能持續有效落實到位,對激發創新思維的持久性有一定影響。不管是課程還是項目,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而目前的培養手段和模式,難以形成有效意識的融入和切入;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引入企業資源,從模式、師資、課程、體系、實踐、創新、創業等方面,由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專業人才。(三)校企雙方師資互動不強。專業師資是專業教育的領導者,是成功打開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環節,是完成人才培養的模式改革的設計者。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師資共享是合作基礎,企業導師進入高校參與教學授課,將應用型知識帶入課堂,實現職業知識與課堂知識的融合;高校專業教師進入企業,為企業員工進行繼續教育,提升企業員工的知識和能力,在企業環境下,教師也會不斷加深對創新創業的理解。然而實際情況是,校企協議簽訂后,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的互動不強,企業教師因生產和工作的需要有時難以承擔課程授課;高校教師因過于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也只是偶爾到企業進行授課或是學習,同時,企業導師與高校教師在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創新意識、就業創業等方面交流過少,無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學意見和建議。此外,校企合作在師資建設上的規劃,形同虛設。這樣下去,對人才培養效果以及創新創業意識引導影響巨大。

三、構建校企合作下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方案

“創新創業”是新形勢下高校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升級戰略,也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驅動器,更是有效解決目前校企合作問題的主要方法。形成獨具特色“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實現應用型本科專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方面的相互聯動,促使校企間的互利共贏局面不斷展開[5]。(一)構建“一體化”校企共建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偉大使命,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企業承載著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的主要任務,合作與共贏是企業發展的宗旨。根據高校應用型發展要求,人才培養體系旨在與企業聯合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較好的職業素養,較完備的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復合型人才,強調“創新、創造、創業、創作”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學?!髽I—社會人才培養鏈的良性循環,目標是高校培養的優質人才能夠有效支撐企業的發展需求;畢業人才能夠體現價值,企業獲得人才紅利收益,實現“雙贏、共贏”的價值體系。校企共建人才培養體系,是按照校企雙方的實際需求,共同參與和開展包括專業申報與論證、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制定、創新課程體系、完善教學方法、師資相互支撐、學生職業化管理、就業創業等一系列內容,尤其是在人才培養的設計上,應體現創新創業模式有效支撐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同時,校企雙方應加大模塊化課程的設置,構建創新創業課程模塊、專業能力課程模塊、職業發展課程模塊等專屬課程群,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專業教學模塊的特色化和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銜接化。(二)構建“三級化”項目實踐平臺體系。實踐平臺體系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創業能力,提升綜合實力。以項目創新、項目研發、項目創作為主體,將學生的專業知識、素質、能力有效融入項目實踐平臺,不斷實現生產力轉化,真正激發學生群體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三級平臺的構成由高校、學院、企業組成,平臺合理設置實踐項目群,如專業競賽項目、大學生創業項目、創新創業項目、科研項目等。由企業導師、高校教師聯合組成指導教師團隊,輔助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高校從校內項目實踐上,積極釋放政策紅利,出臺保障機制措施,加強項目管理,避免追求“項目功利化”,逐步制定各類項目完成標準;學院在院內開啟項目工作室模式,由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各類項目;企業可采取招投標的方式,堅持需求導向,對市場轉化率較高,創新實力較強的學生項目,進行融資孵化;通過校、院、企三級化的實踐平臺,使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方法、能力有效與項目深度融合,以項目創新驅動為依托,將項目實踐平臺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未來的就業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構建“兩層化”師資融入機制。高校層面和企業層面是融入機制的兩個層面,合理的融入機制有助于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師資融入是高校和企業的切實需求,高校依靠企業導師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創業意識;企業依靠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教學成果進行戰略設計、產品轉化、員工培訓,兩者之間聯系密切,相互支撐。因此,融入機制首先應該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責任,對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進行具體要求、設立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規范獎懲文件,從合作根源上形成制度框架,彼此進行約束;其次,校企聯合建立創新創業師資團隊,發揮各自優勢,完成雙方教師在教學課堂、創新工場、創客基地中的角色定位,以教師引領為主導,學生大學四年全程參與的形式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實踐等活動;最后,堅持打造精品化的師資培訓體系,校企雙方打開大門,不定期開展企業實踐交流活動和高校學術活動,雙方人員共同學習,互動交流,形成較好的學術氛圍,有效促進教師創新創業意識的提升。(四)構建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是簡單地開設幾門課程,而是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地設計創新創業課程群,根據課程群制定教學目的和課程要求,體現知識、能力、素質與課程本身的達成度。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可建立模塊化課程群,包括創新創業專屬課程群和專業融入型課程群、創新實踐型課程群、創業訓練型課程群。該課程群是在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按照課程間的邏輯關系、前后順序、應用程度,將課程進行分揀、劃分、組合及重新設計,形成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6]。同時,不斷改革學時與學分要求,以創新創業為標準,加大專業課程中實踐教學的學時和學分,增加創新創業學時,保障創新創業學分,將創新創業課程融入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最終,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以創新創業為內涵,建立跨學科、跨專業立體融合式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能夠將具有一定的專業特色的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育與企業需求完全對接,進而達到校企雙方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秦樂樂,于乃文,杜洪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與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6(21):81-83.

[2]崔益虎,郭萬牛,陳同揚.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個性化培養的模式及其拓展[J].教育探索,2016(12):61-64.

[3]王應密,等.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培養創新人才——華南理工大學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3(4):13-17.

[4]陳駿.雙創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N].光明日報,2016-04-13.

[5]葛繼平,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高校服務區域經濟能力[J].現代教育管理,2012(11):89-91.

[6]姜慧,等.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3):27-31.

作者:呂博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