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文化中人文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18 04:12:17

導語:影視文化中人文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視文化中人文教育論文

作為文化大國,我國每年雖然也有不少影視作品上市,且呈現出“井噴”的趨勢。然而筆者以為,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現實社會的深度關注和文化認同感,一些影視作品一經問世,大家便知其是“爛片”,比如《神馬都是浮云》;有些則是拙劣的“嫁接”,比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等;有些則是為了無厘頭的滑稽鬧劇和“娛樂至死”的媚眾心態去游戲人生,如《小時代》《不二神探》《心花怒放》《三槍拍案驚奇》等。這一切的“文化貧血癥”,其根源真正在于我們影視作品缺乏對現實人生的真切關注和深度挖掘,過度的商業化、娛樂化和功利性嚴重損害了影視作品的藝術性。相形之下,韓國影視作品不醉心于戲劇手法和編造宏大敘事等影視媒體的手法,反而在小故事的日常敘事、弱勢群體和人文情懷的深度關懷等諸多方面勝出我們不少,比如《母親》在一件謀殺案中,講訴的是母子深情;《太極旗飄飄》則是民族內戰中,兄弟手足情深的感動;《大長今》全方位式的韓國飲食文化,則令人驚嘆不已。這一切都令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受眾和青少年學子,在一定程度上深切感受到了從未有的視覺享受和心理震撼。于是,眾多青年學子和普通受眾傾心于韓國影視文化就不足為奇了。但作為教育者而言,所有的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深入反思。因為“如果說單純而獨立的個人習慣力量已不小,那相互結合而成的集體力量則可謂強大無比”。韓國影視作品正是在無形之中,不僅結合了人文因素中諸多積極有利因子,還結合了社會現實問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文化教育效應。

首先,韓國影視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因子,對于學子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有著明顯的作用和意義。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高校學生有41.1%的人認為韓國影視文化可以提升個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理念,22.4%的人則認為韓國影視文化可以提高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只有近35%左右的學生群體認為韓國影視文化無助于他們的審美能力提升[8](P24)。尤其是《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大長今》等家庭倫理劇,其所提倡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以及行為準則,使很多學子們能看到了相互關愛、孝敬父母等儒家禮儀規范和道德理念??梢哉f,這種文化的親和感,是我們許多學子醉心于韓劇文化的最大原因所在。不僅如此,我們在現實社會中也可看到,有許多學子甚至為了看韓國影視,不惜重金去學習韓語。所有的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由于東亞文化圈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關系,韓國影視以《大長今》《明成皇后》《商道》等影視作品為代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回歸到中國,它所經歷的文化循環“漂移”和百年文化“尋親”經過現代傳媒技術的整合,得到中國學子群體的普遍認同。而令人汗顏的卻是,我們的影視作品在邁向市場化的過程中,“娛樂至死”的文化效應被無限放大的時刻,各種庸俗和粗制濫造的影視作品則充斥于媒體受眾群體中。難怪出于青春期可塑的學子們在一遍遍咒罵“爛片”的失望中,轉而沉迷于韓國影視作品不能自拔。此外,以《我的野蠻女友》《藍色生死戀》《孤膽特工》《老男孩》等為代表的影視作品,所傳遞出家庭情感的民族視野,正是處在憧憬愛情和事業的青春期學子心中最為渴望和亟待的“家園”情結所在。正是基于此,筆者以為,韓國影視作品中所特有的人性和文化的親和力,使其在具體的文化傳播中得到了中國廣大受眾的青睞。

其次,韓國影視作品中的社會問題自覺意識,更能誘發青年學子和受眾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思維。韓國導演黃赫曾說:“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我們被世界改變。”正是這種文化追求,使得韓國影視作品不但對現實問題深切關注,還表達出草根社會的原生狀態。比如《不可饒恕》則是通過一樁慘烈的謀殺案,揭露出人性的惡與善,法律正義與現實困惑;《熔爐》以光州聾啞障礙人學校的性暴力事件為藍本,引發出了人們對殘疾人教育的關注和反思;《殺人回憶》以1986-1991年期間發生在韓國華城市的連環殺人案件,能促發人們對女性弱勢群體的生命關懷,以及對產生社會陰暗角落原因的深刻反??;《生死諜變》所突出意識形態下的情仇愛恨,使得人們在惋惜中,更能深入反思特殊歷史社會環境的人性悲劇。加之,韓國影視作品一向又以制作精巧,形象俊美,服飾靚麗,情節曲折而著稱,而這種“集束”文化經濟的影視文化效應,亦在很大程度上激發起青年學子的人生奮斗激情和意愿。

盡管韓國影視作品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然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韓國影視作品中的負面因子也不少。其中一些所謂勵志的青春劇和偶像劇,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社會現實環境,容易造成青少年學子不切實際的行為和想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出于影視文化效應的需要,韓國影視作品中存在著許多虛幻和浮夸的不良因素,將會對我們的青年學子產生許多不良的文化效應。以韓國的偶像劇為例,這些影視作品大多數離不開高富帥的俊男靚女和一擲千金的豪門作背景。比如《哈佛愛情故事》《浪漫滿屋》《皇太子的初戀》《守護老板》《秘密花園》等影視作品,其所渲染的赤裸裸的“感性消費”,已經在我國青少年群體中產生了不少人間悲劇。特別是對于處于風華正茂、可塑性強的高校學生,在相對寬松的校園環境中,他們極易接受這些“集束”經濟文化效應包裝起來的行為和理念。韓國世宗大學的金京昱教授在評價韓國影視作品時曾說:韓國影視作品“那些在歷史創作中飽受痛苦的主人公,面對死亡,經歷前所未有的悲劇。即便如此,這類作品并沒有直面歷史的傷痛和舊時代的黑暗。取而代之的是幻想和懷舊、新派通俗派劇和感傷主義和退行的情緒”。比如最近熱映的《鳴梁海戰》就有過分夸大個人英雄主義的情結在其中,而忽視了真實的歷史原貌;以《咖啡》《明成皇后》等為代表的韓國影視劇,則具有扭曲史實,美化傀儡帝后的正義號召力量,充滿了一股虛無縹緲的自我滿足感傾向。這一切當然與韓國影視產業文化上的獨立和文化輸出的獨特發展思路,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這一切假如為我們的廣大受眾所接受,那么其后果將不言而喻。我們的青年學子不僅會因此迷失人生發展的合理目標設計和判斷,還會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產生嚴重的隔膜感。

第二,由于影視作品具有很強娛樂文化因素在其中,韓國影視作品所奉行的情感路線,很容易促使青年學子和廣大受眾沉迷在一種虛幻迷茫的世界中。由于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兼之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不良社會弊端,使得廣大受眾中的草根群體,尤其是青年學子特別需要影視作品的娛樂放松和審美愉悅。而“韓國影視大多數走人情、愛情、友情和親情為主的情感路線,被日常生活和工作所累的受眾”,往往會被韓國影視劇演繹的虛擬生活空間所迷惑和引誘。不僅如此,韓國影視作品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沒有擺脫“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世俗觀念,更沒有擺脫“媚眾”的文化理念。以《宮》《皇太子的初戀》等為代表的韓國影視作品,一方面,使廣大受眾和青年學子產生了許多不良的理念和行為,比如拜金主義,消費至上,過分追求相貌等不良觀念和行為,可謂層出不窮,另一方面,由于此類影視劇的文化影響所及,國內近幾年來模仿韓劇的作品也可謂屢見不鮮,這就使得本來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學子更加迷茫和困惑,也極易滑向負面影響的深淵。

作者:周艷艷單位:陜西職業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