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失與回歸
時間:2022-08-28 10:07:09
導語: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失與回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院校人文教育主要指的是高等院校有責任有義務在大學生在校期間對其進行的必要的人文素質教育。這種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僅是掌握知識的職業人,更是一個有素質、有教養、有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市場高度對接、直接為生產一線服務的技能型人才。在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受教育對象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人是一切技術、技能的“載體”,學校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將知識的傳播與“育人”相結合,才能提供出高質量的“技能載體”。所以,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特別之處在于突出的職業啟蒙導向,職業特征、職業理想、職業技能、職業態度、職業道德等“職業性”元素是高職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歸因分析
高職院校人文課程建設缺乏科學性。目前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而課堂教學的內容則以“兩課”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主,其它如《大學語文》《社會心理學》《中外文化簡史》《藝術欣賞》等課程大都以選修課的形式在各學校有選擇性地開設,但現實情況是多數學校都因種種原因不開課。即便一些學校在人文教育相關課程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結果也往往差強人意。究其深層次原因則是人文教育課程建設缺乏科學、系統的設計。中國科學院教授孟建偉深刻指出:“現行教育在教育內容論層面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專業掩蓋了文化,知識遮蔽了人性,整個教育內容重實證性,缺乏人文性。不僅科學教育內容缺乏人文性,而且人文教育內容也缺乏人文性,缺乏鮮活的人文精神?!币恍案耪摗鳖愓n程的設置凸顯了教育主體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在有限的課時內涉及盡可能全面的內容,結果卻使一門課程缺失了應有的緊密邏輯性,使“系統深刻”的闡述變成“點到為止”的空洞說教,一些思想政治教育類的課程其本身的政治性大于人文性,在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方面作用比較小。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忽視職業文化素養。在實際的生產實踐中,敬業、嚴謹、合作、進取等職業素養是勞動者極其寶貴的品質,是一個勞動者的“軟實力”,這些無形的精神文化要素往往決定著勞動者未來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促使一個人秉承嚴謹的治學和工作態度的重要因素,而這種品質只有在親身融入一線生產實踐的過程中,通過接觸工作環境、在崗人員和顧客才能有切身的收獲。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是以單方面的講授為主,注重學生技術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忽視對職業人文素養的培育。雖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注重動手能力,但主要以學校簡單模擬實驗為主,真正接觸實際生產實踐、融入合作團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比較少,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忽視了一個勞動者在技術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的統一性,缺乏對實際工作的親身體會,無法收獲和體會敬業、嚴謹、合作等無形的職業文化素養的熏陶,從而也導致學生的“科學素養未得到真正的啟蒙”。對比來看,制造業領先世界的德國,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極大助力了工業的興盛,德國的制造業素來以結構合理、加工精密、外觀講究、性能優異著稱世界,而這是他們十分重視職業教育、注重員工素質培養的結果。德國的職業教育實行“雙元制”,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雙元制”教育最大的好處在于學生在接受職業教育期間在校學習和在企業崗位上工作是穿插進行的,學生在實際的工作崗位對照理論獲得直觀體驗,又在理論學習中深化對實踐的認知,理論認知和實踐相互促進、交替上升。學校和企業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的培養,特別是對團隊精神和對用戶負責等素質內涵潛移默化的滲透,學生全面學習和感受企業的技術和文化,畢業后能在第一時間適應工作崗位需求,也成功完成從學生到科學素養與職業文化素養兼備的職業人的轉變。高職院校師資狀況不能支持高質量的人文教育。1995年我國正式將高等職業教育納入正規高等教育序列,并提出“三改一補”的方針,大量地方中專學校、業余大學、成人大學等學校通過調整辦學和人才培養模式、合并辦學等方式成為高等職業院校,這些學校的師資在學歷和職稱結構方面普遍層次偏低,在專業結構方面高職教師也是以技能型為主,科班出身的人文學科教師比較少,并且面對當前激烈的競爭,許多高職院校都加大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對于人文教育師資的引進積極性不大,所以在人文教育的開展上師資力量不足。另外,在專業技術課程的開展方面,高職院校大多以全職教師為主,多數專業課教師實際生產實踐經驗不足,對職業人文素養的認識缺乏,在施教過程中只重視科學技術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職業人文素養的引導和培育。
三、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回歸路徑探尋
將人培養“成人”是高職人文教育的內在使命和首要任務,高職人文教育要自覺擔負起養成與教化的育人功能,塑造和培養具有人文情懷和倫理人性的和諧發展的人;職業性是高職人文教育有別于普通高校人文教育的特質,是其個性的彰顯和生命力的體現,只有將二者科學地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促進“職業人”與“和諧發展的人”的和諧統一,培養出人格健全、有益社會、敬業樂業的“全面發展的人”。在高職人文教育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首先要認清高職教育的客體。高職院校學生都是即將步入成年的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思維靈活,好奇心和接受能力非常強,并且自我意識強,渴望被尊重。所以學校在教學安排、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生活管理等方面應寬嚴相濟,在規范學校秩序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作為成年人“獨立人格”的存在。二要明確教育主體責任,為受教育者綜合素質提升創造良好條件。設身處地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創造和諧、便利、積極向上的氛圍,盡量避免粗放甚至是粗暴的學校管理模式。三要在教育活動中遵循人的認識發展規律,科學合理規劃課程建設。在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規劃設計特別是人文課程建設上,應對科學有效性、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接受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在高職人文教育中做到立足職業,首先要理清“做人”與“謀事”之間的關系。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厚重的人文情懷、積極樂觀的人生境界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撐一個人積極投身工作、事業成功的重要方面,所以人文教育在學校人才培養上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在專業教學過程中立足職業發展有重點地開展人文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方向。二要合理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多給學生創造接觸實際工作環境的機會。高職院校與相關企業之間協商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政府可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引導。同時,國家應及時跟進相應的法律法規用來規范學校、企業、學生的行為,并保護三者的正當權益。三要提高教師整體的人文素養。一方面是提升院校人文課程教師的業務水平,教育部門多創造人文課程教師學習交流的機會,政策上可將人文專業教師的比例作為考察學校教學能力的指標之一;另一方面,提升專業課程教師的人文素養也非常重要,學校應有針對性地對專業課教師進行人文素質培養,可為專業課教師創造出接觸社會生產實踐的機會,或鼓勵教師自行提高相關業務水平,例如許多高職院校對“雙師型教師”,也就是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能力的專業任教老師的重視就是提升專業課教師職業人文素養的有益示范。探索合理的人文教育評價方式,是提升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人文素質是內化為一個人的價值判斷和日常行為模式的潛移默化能力,這種能力實實在在地存在,但又很難在一定時間內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所以對于人文教育的評價方式也應該制定更為科學的方法,才能有效激勵教育實踐中人文教育活動的開展。例如,可將教育過程的考核與教育結果的考核相結合,其中,教育過程考核可采用學生問卷調查、不定時聽課等方法,教育結果考核則可通過對學生就業前的崗位實習評價進行考量等等。
作者:劉丹丹 劉慧芳 單位:山東農業工程學院
- 上一篇:校長在開學典禮及教師節表彰會講話
- 下一篇:外科術后感染預防護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