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時間:2022-01-30 10:35:33

導語:高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摘要:在高職教育中將科學教育人文教育進行融合已達成共識。如何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實施“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糾偏高職教育中過強的“功利主義”思想,是關系我國高職教育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本文從探討這兩種教育的內容入手,分析兩種教育融合的歷史及現狀,提出融合的路徑,旨在為構建高職教育中科學與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論體系做出積極探索。

關鍵詞:高職院校;科學教育;人文教育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并行的兩種教育類型,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系統中的高層次教育,目前主要為專科層次,正在發展應用型本科和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高職教育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在教學上強調工學結合,工學交替,注重學生的實操技能培養,這就很容易導致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出現“重技能,輕素質”的現象,將學生培養為“只會操作的機器”,而缺乏人文精神和發展后勁。因此,在高職教育中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進行融合勢在必行。

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

對高職院校而言,科學教育主要是傳授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提高科學能力,塑造科學精神?!罢莆找婚T過硬的本領”,使得技術技能的傳授在高職院校格外受重視。但真正能讓高職生終生受益的應該是掌握科學方法,塑造科學精神,尤其是科學精神,它應該是科學教育的靈魂。在這里,我們可以把高職院校開設的各種自然科學課程、技能訓練課程列入科學教育的范疇。人文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通過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傳遞中華優秀傳統人文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手段來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判斷,其核心是立德樹人。這兩種教育在任何一堂課、一個活動中都會有體現。它們的核心意義都在于建立和塑造一種精神,因此這兩種教育融合的實質,首先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其次才是兩種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的融合。

二、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歷史與現狀

1.融合的歷史。中國古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體系,四書五經和科舉制度從今天來看,是純粹的人文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灌輸封建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判斷,教育的目的是“傳道授業解惑”,所有世界本源的認知和探索,都似乎能被“陰陽五行”學說從哲學角度進行闡釋。這導致幾千年來,中國缺乏科學教育和與之成體系的傳承,因此在人才培養中也是重灌輸和思辨,輕實踐和檢驗。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古代的教育中,就完全沒有科學精神的因子,《兩小兒辯日》就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于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觀真理,并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蘇軾在《石鐘山記》中明確提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表明了強烈的實證主義精神。可見,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樸素的科學精神和傳統人文思想以哲理的方式進行了初步的融合,或者說兩種精神的融合天然伴隨著人類探索宇宙與真理的過程,只不過這種融合在“文以載道”的傳統認知中,主要通過勞動人民的智慧,零星閃爍在各種思想學說和文獻中?,F代科學起源于西方,建立在實驗和驗證基礎上,對宇宙萬物分類研究,不再籠統的用哲學來解釋,細分研究使得世界的真實面貌越來越清晰的呈現在我們面前。鴉片戰爭后,列強用槍炮敲開國門,統治階層首先想到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發動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工業技術,自己制造船炮,培養大批工業人才,各種新式學堂如雨后春筍,近現代科學體系開始西學東漸。從這個角度看,現代科學體系進入中國,一開始就承擔著“救亡圖存”的功利任務,中國的文人和教育者們看重的是西方的“術”,忽視了“術”后面的“道”,認為只要學到這些技術,將西方技術嫁接在中國傳統人文土壤中,就可以開花結果,抵抗侵略、克敵制勝。改革開放后,國家對理工類人才十分渴求,但在幾千年的實用主義和“學而優則仕”的影響下,對科學教育的要求看重的是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并未受到足夠重視,精神和哲學領域完全由當時的人文教育所占據。但這其實已經在探索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了,只不過這種融合,沒有系統的在上層考慮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而是讓其自由碰撞,在實操層面也只是分別作為知識在課堂上講授。傳統人文教育和現代科學教育中實事求是、探求客觀真理、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并未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兩種教育的融合顯得較為生硬和別扭。2.高職教育中融合的現狀與問題。高職教育學習周期相對較短,學習內容專業性強,強調技術技能培養。以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為例,對全校2018年65個專業課程進行調查發現,專業理論課平均占比49%,專業實踐類課程平均占比20%;理論課程中,人文類課程平均占比29%,人文類實踐課程平均占比3%。實踐類課程與人文實踐類課程的比值遠高于專業理論課與人文類課程的比值,說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均明顯不足,學生和教師更多的看重技能競賽獲獎、考試成績優秀等“硬實力”,而日常行為、道德禮儀等方面的精神鑄造和培養還缺乏有力的體系與方法??茖W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不管是在上層設計,還是在實施層面上離理想效果還有差距。3.對融合的再認識。分析兩種教育融合的歷史與現狀,我們可以發現,人文精神中情感、執著、堅韌等品質就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精神中的實事求是、大膽質疑、獨立思考等因子更多的通過人文精神來體現。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科學精神能否在人格成長和工作生活、社會交往中有效樹立的根本保障??茖W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健全人格培養的共生體。因此,在高職三年的教育中,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起來,綜合施策,貫穿教育始終,做到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徑

1.理論基礎的融合。兩種教育融合的源頭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這兩種精神是構建完善人格,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不同側面,具有很好的互補性。科學精神具有泛在性和普適性,但科學精神的發揮受到科學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影響,而人文精神又與地域、民族、階級、歷史階段緊密關聯。因此,我們要提煉科學知識、科學活動中蘊含的科學精神,提煉人文教育中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展示優秀傳統品格、與科學精神相融性好的內容,再把這兩者在育人理論層面上進行融合。這種融合,可以是學校層面專題研究,統一行動,也可以由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特點,自行研究。但最好是學校確定基本思路和原則,教師具體落實。2.培養模式的融合。高職院校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分為專業理論和專業實操兩種教學方式,通過工學交替、校內實訓、到企業定崗實訓等方式來提高技術技能。動手實踐對領悟科學方法、感悟科學精神的作用更大,因此要適當提高實操實訓在專業技能課的比例。人文教育更多的是理論教學,也有一些實踐類課程,同樣需要提高實踐類課程的比例??茖W教育和人文教育在這個層面的融合仍然需要學校提出指導性意見,明確各類教學方式的比例,尋找兩類實踐課程融合的方式,提出在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在人文教育中滲透科學精神。3.課程體系的融合。首先是重新審視公共課、專業課的編排內容、比例結構,提高人文教育內容課程和科學教育內容課程的滲透性和交叉性,逐步發展跨專業課程。其次是優化專業群建設,在專業群內尋找課程體系層面兩種教育融合的方式路徑,由所在院系統籌。最后是對教育效果進行判定的標準融合,不能再用人文教育理論方式來考核科學教育的成果。教師要根據指導性意見,在具體的課程中思考如何將兩種教育進行融合。4.保障條件與環境的創設。兩種教育的融合是一場教育教學的深層次改革,涉及到多個方面的工作,高職院校應該高度重視,必要時成立由主要校領導牽頭的專班,學校統籌,院系執行,教師落實。一要在教師培訓上下功夫,從源頭上厘清思想,改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二要改善和優化校園環境,提供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三要加強學生管理,結合“三全育人”要求,制定本校工作方案,強調人人是育人主體,人人是育人環境;四是豐富學生社團活動和假期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等活動,精心設計,把活動內容和專業背景相結合,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董萍萍.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7(3):146-147.

[2]石夢菊,安冉.工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武漢工程大學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9(11):112-116.

[3]張福容.新時代高校人文教育的價值定位、困境與重構路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2-3.

[4]劉夢媛,馬云闊.淺談加強理工類院校人文和自然科學教育相結合[J].大慶社會科學,2018(5):144-146.

[5]王文波,耿聰.高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22):191-192.

作者:楊春松 楊梅 單位:武漢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