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時間:2022-01-27 09:29:49
導語: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審美能力是人對美的事物的判斷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美術教學重要的目的。從美學的角度來說,人在審美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感同身受地體會藝術作品的意味。這種行為更像是一種人的本能,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把物品擬人化,賦予它生命和人類的情感,就像詩詞歌賦中對某種自然物的謳歌。原始部落會用動物的形象做部落的圖騰,以它的某種特性作為精神象征。不僅是物品,某種情境也會令人觸景生情,產生無數遐想:秋風蕭瑟的荒涼、煙雨朦朧的江南、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的傷感。人會不自覺地把這些與自己的情感進行類比,找到契合點,產生共鳴。審美主體把自己的體會帶入審美對象,在審美中找到了契合點,產生了共鳴,便有了美感。這個美感可以是愉快之感,但也可能并不是愉快的,如,悲劇給人帶來的就不是愉快之感,但是悲劇也能讓人產生共鳴。另外,李煜的亡國之恨、江州司馬的潸然淚下都不是愉快的,但是它們都是藝術性極高的,這種憂愁、憂心、悲涼、悲憤之感是可以產生共鳴的,也會給人帶來情感上的宣泄。再如,蒙克的《吶喊》中粗獷的線條、壓抑的色調,這種悲涼的氣氛也給讀者帶來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也是一種共鳴。培養學生的審美并不僅是要學生判斷出作品的好壞,而且要能讀懂藝術品的精神內涵,體味到作者的情感態度,能夠從中欣賞到美,并且感到愉快。
一、要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層次
整個人類的審美歷程可以高度濃縮到一個人的審美成長過程里。學生的審美成長也需要過程,從最開始稚嫩的卡通到漸漸接受成熟的色調、構圖,這個過程要循序漸進,不能硬性灌輸。第一,古樸的形式美。古希臘時期哲學家追問美的本質。畢達哥拉斯學派一直在尋找最完美的比例關系,如平衡、對稱、變化、整齊等。人們在審美時,更接受有秩序的體驗,不會接受雜亂無章。如,詩詞寫作不能脫離格律,否則就不是朗朗上口的詩詞,而只是一篇普通的散文。繪畫更是如此,人們在最初欣賞時更在意的是無差別地模仿自然的寫實,或是完全遵循自然秩序的裝飾風格。這是最簡單、最單純的感官體驗,符合自然規則的寫實主義與裝飾效果,而要想獲得這樣的效果并不難,但這只是最基本的審美,甚至是最基本的感官能力。第二,人性的呼喚。藝術作品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承載歷史,歷史畫、宗教畫、青銅器等都在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無論是見證歷史、宣傳教義還是震懾奴隸,我們都無法親身經歷當時的歷史。但是即使過了幾千年的時間,那斑駁的器物上奔放的狂野也足以讓我們感到震撼。對于承載歷史的作品,我們也能獲得人文精神的體驗。如,拉斐爾筆下的圣母充滿慈愛的目光,是人文精神的覺醒,其實就是人性的覺醒。由此及人,審美者自身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性格、有缺點有優點的人。文藝復興呼喚人性,顯而易見是成功的,歐洲逐漸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很明顯,藝術家做的事,哲學家無法通過概念分析完成。第三,藝術的解放。畫家在紙上創作,其實就是在分割空間??赡苁悄7卢F實的空間,也可能是創造想象中的空間。古典主義繪畫完全遵守透視學和光影效果,模擬現實的空間;自現代主義以來,藝術家追求精神,打破過去空間的限制,把多種空間視角的物體展現在同一視角內,這很接近國畫中的散點透視原理。印象派的作品曾經在藝術沙龍里被人詬病——不是藝術,但是最終莫奈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不僅印象派從此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而且藝術作品也終于擺脫了歷史、宗教、政治的藩籬,完全展示自我價值。莫奈用純粹的色彩視角觀察世界,其實色彩是隨著時間、光影不斷地變化的。一年四季甚至一天之內,色彩瞬息萬變。莫奈嘗試完全用顏色記錄這種變化的感覺,陰晴雨雪、冷暖溫和。這樣,繪畫就完全成了色彩的體驗,也是色彩變化的美。藝術家追求另外一種極致,那就是完全是色彩關系的作品。審美層次的提高,不僅僅是美術教學的問題,更是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的共同問題,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所以,美術教育要做引路人,指出方向,引導學生朝著提高審美的方向前進。
二、要增加學生豐富的感性體驗
說到底,藝術是感性的體驗,不管怎樣高深的哲學思想、精神內涵,最終理性的思想都要通過感性的體驗來外化。在基礎教育階段,增加豐富的體驗至關重要。因為此時的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感性體驗的精神,還有極富張力的表現能力,因為沒有任何束縛羈絆,所以反而能夠展現驚人的才華。學生在最敏銳、敏感的時期所獲得的體驗,將會成為后來提高審美能力的資本。審美最終還要通過內化來完成。
作者:郝雨 單位:江蘇南京市六合區竹鎮鎮烏石中學
- 上一篇:虛擬現實技術在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的應用
- 下一篇:煙草工業廢水處理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