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語文核心素養審美教育
時間:2022-08-09 10:08:30
導語:淺析語文核心素養審美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2017年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重新凝練了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即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它包括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構成了一個整體,相互依存。其中,審美教育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是核心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健全學生的發展越來越重要。但在高考這個大前提下,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入情況并不是十分樂觀。本文試從審美教育的意義、現狀和原因、以及在課堂中的實效性三個方面來分析審美教育在當前語文教學中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審美教育;審美情趣;語文課堂
審美鑒賞與創造,在新課標中這樣解釋道:“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彼愿行缘男蜗篌w系為媒介、以情感為特征,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我國,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即“美育”的提出,最早見于民國時期,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辭書》中提到:“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這個定義雖然闡明了美育與教育的關系,但沒有明確美育的特殊性質,很容易讓人認為美育就是單純的美學理論教育。而如今,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前提的“審美教育”,其目的則是增進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學會感受和鑒賞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以及能夠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和創造自己的審美體驗。
1審美教育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應用是基礎,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核心,審美鑒賞與創造是重點,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拓展。語文學科中的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核心要素的必然要求。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豐富情感、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審美教育又稱情感教育,它比單純的智力教育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它通過文學作品中豐富的內涵來引導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情感表達更理性、更自然,同時又能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積淀人文素養。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單純的物質追求已經不能再適應社會的發展,而審美教育作為一種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不僅能夠提高人的感悟鑒賞能力(即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和創意表達能力(即具有生成和創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提升生活品質),同時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是經濟時代所必需的教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但要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責無旁貸的擔負起審美教育的任務,還要將審美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去,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之成為健全并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人才。
2當前審美教育的現狀
但當前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不容樂觀,從宏觀上來看,審美教育沒有形成具體的體系,與語文教學也沒有很好的融合,而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下,教師大多數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考點的解析,而忽略對語言、文化的審美鑒賞;同時,教師在教學手段上趨于程序化,單一的傳授鑒賞文學作品的技巧,忽視情感的熏陶升華;從微觀上來,當前審美教育存在種種困境:首先,很多教師沒有認識到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與單純的審美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單純的美育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比如通過欣賞音樂、圖畫等藝術形式來熏陶感染,而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則是要回歸語文的本質———語言,我們通常在教學中看到一些“非語文”的語文課,比如“活動課”———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又是音樂、唱歌,又是書畫,語文本身的內容不被關注,學生遠離了文本本身;再比如一些“思品課”———很多課程將語文的人文性、以及育人功能曲解為拋開語文特質而進行品德和價值觀的教育。其次,審美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是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種心里要素相互交融的共同結果,學生獲得審美體驗大多數是通過直覺的方式,而很多教師都沒有認識到教學的可操作性其實對于學生的審美行為有著很大的破壞力,特別是一些教師經驗尚淺,單憑著教參以及經驗對文章進行片面、一成不變的解析,沒有深入挖掘文章的內涵和新意,講來講去總是那一些,教師講的無趣,學生聽的也枯燥。比如,一講到《荷塘月色》,教師就告訴學生這篇課文表現了作者內心苦悶彷徨,抒發了作者關心國家前途與命運、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一講到《紀念劉和珍君》,就表現了作者對反動派的極度憤懣和憎惡。這種傳統的、一成不變的課堂審美預設總是會取代學生個體的思維邏輯判斷,教師缺乏創新意識,學生就會在這種課堂預設中去追求普遍存在的文化范式,這樣一來,就毫無審美教育一說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傳統的知識性傳授。最后,我們進行審美教育,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即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閱讀審美教學其實是一種審美輸入,而寫作教學則是一種審美輸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即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只有將感受到的、欣賞到的美加之自己的理解表現出來,審美教育才算最終完成。當前,我們總是將寫作與閱讀分裂開來,我們進行的審美輸入與輸出都是以知識性為目的,其實,讀與寫是審美教育的兩個方面,需要相互滲透,創造美要以感受、欣賞美為前提,而感受、欣賞美要以創造美為最終的落腳點,二者應該相輔相成。
3腳踏實地,提高審美教育的實效性
3.1回歸語文的本質,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各種美學元素新課標提出,學生應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其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這就揭示了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審美教育應該通過語文學科特有的性質向學生滲透,即回歸語文的本質———語言與文字。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媒體進入課堂,語文課以多種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很多語文教師只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多樣,看似給予學生不同的審美體驗,實則根本沒有抓住語文課核心。通過語文學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應該回歸課文,挖掘課本中人文美、社會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想象能力。中學的語文課本,所選文章大都是一些膾炙人口、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內容覆蓋面廣并且審美內涵豐富,易于理解并且能夠引起學生的審美共鳴,所以教師一定要重視對文章本身審美內涵的挖掘。縱觀中學語文教材,大多數課文其實是更偏重人文性的,雖然其中不乏描寫自然風景的,但追其本質,終歸是以人文性為落腳點,旨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辨別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加入審美的要求,單一的人文性恐怕就不能被滿足。如,我們在學習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時,這篇文章,由美貫穿始終,教學的重點就是讓學生體會景美、語言美、情美。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可以讓學生圍繞一個話題,即讓學生在文章中整理“———是濟南的冬天”,教師可以先給出范例,“古老濟南的城內那樣狹窄,城外又是那樣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就像一張張小小的水墨畫,這就是冬天的濟南。”這個問題可以將學生帶入文本,不僅能訓練學生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鍛煉語言綜合表達能力,還能夠讓學生自己發現濟南的城之美、山之美、雪之美、和水之美等;其次,教師帶領學生體味字、詞之美,可以讓學生找出自認為最美的段落,畫出其語氣詞、動詞、色彩詞等,由小及大,感受文章語言的準確、生動與精美;最后,通過一定的寫作手法來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情感美;在作者眼里,小山是可愛的,雪景是秀美的,碧水是多情的,作者將對景物的喜愛、贊美之情全都融入至描寫之中,有些地方直抒胸臆,有些地方借景抒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入挖掘和體驗文章中的各種美學元素,提高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3.2注重個體審美感受,減少課堂預設通過閱讀一些關于審美教育的文獻,筆者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凡是提到語文審美教育的實施,大都離不開創設情境、反復誦讀、激發想象等這些措施。我們需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這樣的讀、想、寫是否真的能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養成呢?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明白審美教育其實是一種情感教育,它與德育、智育有著明顯的區別,正因為審美教育十分抽象,所以它具有緘默性,而且還具有強烈的個性化特征。學生的審美感受是具有多樣性的,即使經過教師的引導,雖然在方向上大體一致,但在細節之處卻充滿著差異性。我們進行的審美教育,不應該一味地去抹殺學生的個性,而是應該充分的尊重個性、尊重多樣性,并最終指向學生人格的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在審美教育的課堂上,教師應盡量減少課堂預設,因為當前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審美的緘默性,先入為主這一問題就是當前審美教育的通病。即在學習一篇文章前,教師通常會提前告訴學生這篇文章語言美、修辭美,進而通過多種方法讓學生去感受這樣的美,像通過分析字、詞來感受文字美;通過反復誦讀來感受文章音韻美;通過分析文章來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暫且不說將一篇美的文章肢解為零碎的考點,就其本身來說,過多的“手段”不僅會破壞文章本身的美感,而且還會破壞學生對文章美的個性化體驗。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減少課堂預設,開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與想象能力呢?我認為,首先應該盡量減少閱讀主體的依附關系,即,教師在不取代學生的思維邏輯方式的前提下進行教學預設,也就是說,教師不應該告訴學生這篇文章怎么美,而是應該讓學生主動的去發現文章的美,在潛移默化中感知美。例如,我們在學習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一文時,由于大多數學生對于園林知識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切忌不可一上來就告訴學生蘇州園林很美,又或者是讓學生在文章中找出一些關于描寫蘇州園林之美的句子,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破壞,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精心設計,盡量多地給學生提供發現美、創造美、評價美的條件,首先應帶領學生熟悉課文,了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進而將蘇州園林與我國其他園林相比較,如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等,通過比較和聯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蘇州園林建筑布局的獨特性,再從其獨特性下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于蘇州園林的看法,認為蘇州園林美在何處,或者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心目中最美園林的樣子,最后,再引導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的設計者崇尚的是一種自然人文的和諧,進而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說一說身邊還有哪些能體現自然與人文和諧的景物。這其中需要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審美體驗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悟文本。其實,減少課堂預設,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言語”,或者“設計”上的讓步,而是讓預設更精簡、更人性化。在語文審美教學中,盡可能的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審美感受,而這也并不代表教師要一味的無原則的肯定學生,筆者認為的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它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完整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將學生的一般個性培養成審美個性,即讓學生擁有自己的審美認知,使孩子們不要總是拘泥于普通的文化范式之中,要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來看待生活中真善美與假惡丑。3.3以寫促美,完善審美評價體系在17年的新課程目標中提到:“能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念,表現和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講究語言文字表達的效果及美感。”既然有審美輸入,那么一定需要審美輸出,寫作就是審美輸出的一個重要的手段,也是審美教育的最終完成,但是我們在審美教育中卻常常忽視它。寫作是一個創造美的過程,它是審美感知、審美觀察、審美理解等多種審美活動的總和。因此,在審美教學中,閱讀教學應該與寫作教學相聯系,我們教材中的課文,涉獵面非常廣,教師應該抓住閱讀教學中的每一個小抓手,以話題設置、課堂練筆等多種形式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例如,我們在學習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以及綿綿無盡的愛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文章的寫作風格以及作者獨特的審美視角,在我國文壇上,歌頌母親的文章有很多,像老舍的《我的母親》、的《回憶我的母親》、鄒韜奮的《我的母親》等,不同的作者筆下所描寫的母親形象截然不同,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感受多種審美視角下的人物形象,從而讓學生學會觀察,在進行審美創造時去挑選獨特的審美視角,此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個拓展訓練,讓學生對自己的母親進行描寫,字數不要過多,但需要注意審美視角的新意。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聯系,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感知文本,同時又能夠讓學生積極的進行審美創造,學以致用,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我們進行審美創造,不僅要從聯系生活實際入手,還應該不斷完善審美評價體系,就寫作評價來說,教師應該不斷的改進、探索新的評改方式。我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他首先提出了“導學自主”的理念,并將這一理念貫穿于課堂的始終,他將學生在書上做評點的經驗遷移到作文的評改上,讓學生交換評改,還可以寫評語,被評的同學可以對評語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由教師進行點評,教師首先對文章進行點評,進而再對評語和學生的看法做點撥,這種方法非常巧妙,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凸顯了審美創造的實踐性,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通過批改其他同學的作文,接受不同角度的審美創造,就會激發審美靈感,而寫評語以及最后發表自己的看法,實際上就是審美的再創造,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會知道應該怎樣寫作,在提高寫作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美的熏陶。
綜上所述,審美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追求,身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自覺的擔負起審美教育這一重任,在深入挖掘課文中的美學元素,培養學生的審美個性以及不斷完善審美評價體系的同時,更要注重自身素養的提高,語文教師的閱讀沉淀要比教學技巧更為重要,教師的學養不同,引領學生到達的審美境界是迥然不同的,學養深厚的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往往及到位,又不乏自己獨特的見解,能給學生高屋建瓴的引導、啟迪和提升。
參考文獻:
[1]稽云霞.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J].課程與教學(中國教育學刊),2015(05).
[2]周均平.論語文審美教育的基本特性和主要特征[D].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
[3]白忠明、潘忠.試論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9).
[4]張治中.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初探[J].現代語文,2017(03).
[5]孫宏恩.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5(10).
[6]張良、靳玉樂.論課程作為審美經驗———美學取向的課程理解[J].課程、教材、教法,2017(12).
[7]張弘.語文審美活動化教學策略探微[J].立言.視界,2015(08).
作者:史蕾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 上一篇:人性完滿審美教育研究
- 下一篇: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