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
時間:2022-07-28 11:08:18
導語:淺析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學校教育目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學語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文字語言、強烈濃郁的抒情色彩和優美深邃的意境,蘊藏著巨大的審美價值。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和提髙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
一、對比中品味形象美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人理解課文、了解課文,這樣才能為后期的審美奠定基礎,這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從某一個角度分析,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道理,明確真善美,做好真假、美丑的對比,在無形之中揣摩與理解美。如,在學習《西門豹》的時候,可通過對比加深學生印象,讓學生對西門豹與巫婆所代表的人物加以對比,然后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使其對美丑有所了解,在不斷對比分析中真正認識到要發掘真善美,摒棄假惡丑。
二、想象中品味意境美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接受的知識有限,尤其是缺乏對外部環境的了解,不懂得發現美、鑒賞美,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讓學生敢于表達,敢于發言,還要學會想象與聯想,通過想象體會美的意境。同時,語文教師還要從教材入手,挖掘其特點,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想象中進行推理與分析,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如,在學習《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時候,寫景的句子非常經典,即“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從宏觀角度出發,讓學生對該詩加以了解,然后從微觀角度分析,指出作者借景抒情的意義,讓學生品味藝術意蘊。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開拓學生的視野與想象力,語文教師讓學生換位思考,讓學生思緒回到詩人所處的時代,大多數學生在腦海中會出現春暖花開、蝴蝶翩飛的情景,在江邊有一葉扁舟順著河流漂浮,然后漸行漸遠。當學生在腦海中勾勒出這一場景之后,語文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使其加以想象,體會詩中的韻味所在。
三、推敲中品味語言美
毋庸置疑,小學語文課本中題材豐富,有故事、說明文、散文、記敘文,每一種文體都賦予了特殊的含義,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推敲,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感,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美的熏陶。1.推敲傳神的詩句。通過對語文教材的分析與解讀,可以了解到無論是詩人還是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均對用詞問題加以重視,所選擇的詞不僅具有形象性,而且還具備豐富性。如,在學習《鳥的天堂》的時候,文中的絕大部分段落均經過了作者仔細的推敲,所用的動詞以及副詞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明亮”一詞的應用將樹葉的色彩進行了展現,所采用的“堆”字則將樹葉之間相互重疊的畫面進行了描述,如果作者換作另外的詞語,那么意境則會有所不同。當然,正是因為這些詞語的合理運用,引導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細細琢磨,不僅可以體會到文字之美,而且也可以感悟作者的情感所在。2.欣賞優美的句子。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散文是極其重要的一種文體,且根據相關實踐證明,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方面散文的效果最為明顯,因為散文中的優美句子能夠激蕩人的心靈,或者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所采取的表述方式具有美感。如,在學習《桂林山水》的時候,無論是對山的描述,還是對水的描繪,都非常講究,在描繪水的時候用的是靜、清、綠,而在描繪山的時候則用了奇、險、秀,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帶著學生進行朗讀,在讀到優美段落的時候要多加分析,讓學生品味,這樣一來,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美感,對桂林山水產生喜愛,加深印象。3.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通常情況下,在刻畫人物形象的時候需要注重人物對話,一般在引導學生對人物對話分析的時候,需要多角度考慮與分析,并且還要詢問學生他為什么會講這一句話,如果別人說這一句話合適嗎,還可以換成別的話嗎?通過分析,學生可以進一步體會人物語言的特點。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的時候,老班長對指導員所說的話,不僅表達了對下級的關心,而且也是遵從上級命令的表現,體現出長征期間紅軍戰士的無私奉獻精神。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指導學生挖掘教材之美、文章之美,還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特點等出發,加強分析與研究,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發現美、感知美。
作者:楊向偉 單位:甘谷縣大像山鎮柳湖小學
- 上一篇:初中音樂審美教育思考
- 下一篇:基于實戰化人才培養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