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落實三生教育

時間:2022-07-22 11:01:37

導語:云南高校落實三生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云南高校落實三生教育

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云南省的大中專院校實施了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教育試點工作。“三生教育”中的“三生”是指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們珍愛生命、學會生存、幸福生活的能力和價值觀?!叭苯逃龑⒁龑V大學生認識、尊重、珍愛生命;學習生存知識、技能,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以及愛心、感恩之心和責任感的培養;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獲得生活體驗,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目前,省教育廳已組織編寫了以廳長羅崇敏主編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教材。不同的主體教育實施不同的方法,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三生”教育,談一點在云南高職高專實施“三生”教育的一點思考。

一、科學理解“三生”教育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今天的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的一個嚴峻問題是:大學生心理問題和社會適應障礙日趨增多,校園自殺和校園刑事案件也有增多趨勢。這不能不引起人們對整個社會的沉重思考。高等教育既要用知識和職業技能鍛造人才,滿足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應當以生為本,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惑和難題。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著更高的要求,要真正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功能,為更好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服務。對于高職高專院校來說,僅靠《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與《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是不能完成的事情。必須在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共享上進一步加強。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共云南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廳開始實施“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體表現在: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實以人為本精神的具體表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現代教育的基本任務;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在德育中引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態教育,切中了傳統德育說教模式的弊端,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科學研究的前沿課題。此類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目前德育的單一刻板模式,提高了德育實效。同時,研究與實施的過程提高了基層教師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認識與實踐水平,為道德教育理論研究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優化了體現生命、生活、生態德育理念的學校德育育人機制。然而,相關的德育研究更多側重于一般性的理論概括和經驗總結,對德育工作中如何通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態教育促進學生德育素養和德育能力的發展,以及在更大范圍內的推廣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缺乏具有現實意義的可操作性研究。

二、全面準確把握高職高專學生主體的狀況

古話說:因材施教。只有準確把握高職高專學生主體的狀況才是有效地進行“三生教育的前提。從目前來看,現在的學生都是80后90初出生的,出生于改革初期,成長于改革的關鍵階段,成人于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時期。他們既是改革成果的享受者和親歷者,也是改革壓力的承受者。所以云南的高職高專院校的大學生身上具有很多同其他本科院校同齡人的優點,如樂于接受新事物;主體性和平等意識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強,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較強的公民意識;興趣愛好廣泛,主流是好的。但也表現出一些自身的特點: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學生群體整體素質下降,高專學生的素質也隨之受到影響;貧困學生多。地州高專院校處在欠發達地區,大部分學生來自貧困農村地區,一部分學生都是靠貸款讀書,由于學生鍛煉社會實踐市場范圍狹窄,學生經濟壓力也很大;心理壓力大。缺少實踐經歷,由于本身的經濟﹑就業﹑學習﹑社交等問題,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學習上,知識基礎薄弱,學習目標不明確,很多學生知識基礎較薄(特別是英語、計算機兩門科目)??既氪髮W之后,許多學生面對大學寬泛的知識卻沒有了新的學習目標,不知道“為了什么而學”,這一現象在大二學期顯現得較為突出。此外,部分學生的學習取向務實,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人文底蘊的培養興趣欠缺。上述的主體情況說明欠發達地區高職高專的大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思想趨于保守、缺乏市場意識。要摸清學生主體狀況,研究其形成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按照“三生”教育的要求,形成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而構建起以培養合格公民、合格接班人為支點的教育目標體系。

三、要豐富“三生教育”的實踐內涵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實踐是理論的源泉。思想理論教育的目的的實現,有賴于受教育者的省察、反思、體驗。目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條件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相互激蕩的環境中,一部分大學生強調自我價值,缺乏事業心責任感;自我定位不準確,對他人缺乏尊重;集體觀念淡薄,缺乏團隊精神,協調合作能力差;好高騖遠,缺乏吃苦耐勞、實干務實的品質;情緒自控能力差,牢騷過多;缺乏在實踐中謙虛好學的開放精神;缺乏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這些思想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些問題形成的根源與學生主體的人生經歷有著很大關系。因而教師應該認識到,掌握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實際需要,學生的需要就是他們存在的而又要解決的問題,在滿足需要方面所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以及如何解決。“三生教育”就是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提高學生參與的愿望,彌補他們缺少的實踐經歷,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自我參與、自主思考的過程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更有效的促使高校思想理論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三生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必須堅持實踐性原則。高職高專要根據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狀況,開展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從實踐中獲取知識能力的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要從實際出發,以適宜于教師、學生的活動為載體,開展各種學科學術、體育、藝術活動,以及公益活動、紀念活動、參觀訪問活動、社會調查活動、勤工儉學活動等,吸引學生普遍參與。并借助本校的教育實習基地、文化月活動、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三生教育”的實踐內涵。這樣一來“三生教育”的內容具體化、規范化,才能使“三生教育”取得成效。

四、認識到“三生教育”的長期性

“三生教育”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工作,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口號,一個泛泛的要求,是成為探索、創新的教學新理念。其教學目標最終是通過學生主體對主流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認同、內化以及實踐而逐步實現的。我們都知道人生的問題非常復雜,也非常具體。每個人的生活境遇不同、目標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我們遇到的問題自然也都是很不相同的,所以人生的具體問題要實際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負效應。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泛濫,社會政治腐敗的“久治不愈”,行業出現的嚴重不正之風,人際關系的經濟化現象,道德狀況的失衡無序。市場經濟所產生的這些負效應,也從不同的渠道影響著在校的學生,造成一部分學生理想淡漠、信念缺失,由此產生了對生命的輕生和自殘。要消除這些影響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是網絡文化的負效應。網絡空間的一些特點造成了網絡行為主體的道德意識及良心、義務、榮辱等道德情感相對淡化,并由此產生了許多有悖道德的現象。網絡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一部分人語言功能弱化,形成了一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

三是就業的嚴峻形勢。高校大學畢業生作為人才資源中較高層次的一類,其就業過程是國家高層次人力資源配置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驟增。這樣一來,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形勢越來越嚴峻。尤其是高職高專培養的學生就業形勢相對嚴峻,學生想考的是公務員、教師的崗位,繼幼兒園和小學教師??苹⒊醺咧薪處煴究苹膶W歷;走自主創業的路,又缺少經驗、資金、市場。為此被錄取來的學生一進學校,就一直關注我讀了書能不能就業這個問題,往往考慮就是三年。

四是積極心態的培養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高職高專的貧困生多,經濟、人文底蘊的培養、就業、能力的提高等帶來的心理壓力的緩解,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五、要正確處理“三生教育”與“思品與法基”的教學關系

按照云南省教委的要求,在“基礎”課中的第一章中“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補充“生存”的內容,在第三章中補充“生命、生活”的內容。在教學中我認為應當注意:一是要把“三生教育”的概念引入課程,把握其內容和意義;二是弄清二者的關系。“三生教育”內容是“基礎”課內容的具體化、規范化,“基礎”課有了“三生教育”內容更加充實,更加鮮活;“基礎”課內容是“三生教育”內容的理論基礎。三是認識到“三生教育”的學生與老師的關系。“三生教育”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形式,倡導以活動和交流為主;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這就希望教師要把握好教學形式的變化。

大學生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面對激烈競爭,就必須注重自身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切實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需要塑造自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云南高職高專院校的“三生教育”在新世紀新階段擔負著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的同時,也面臨著本科院校一樣的問題,希望高專院校來共同探討存在的問題,形成科學的途徑、方法。為地方培養政治合格、專業扎實、技能過硬、行為良好、體魄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