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少數民族三生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28 09:38:49
導語:邊疆少數民族三生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三生教育”的內涵及內容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也就是要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過程。“三生教育”包括三個內容,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揭示“人”生物自然屬性的認知教育。它主要為學生解釋生命的起源、發展的規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解決“人”安生立命問題的實踐教育。它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關于“人”的價值的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它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確立正確的生活觀,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國家和人類幸福生活的教育[2]。
“三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各級各類學校學生中實施“三生教育”,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推進素質教育,大力發展云南現代教育,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實現少數民族家庭幸福和促進社會和諧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眾多,學校猶如一個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學生在校統一的接受教育,親如姊妹般相處生活。但由于每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傳統、民族風俗和民族文化,如果少數民族學生之間或者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間,因為不了解,或缺乏正確的認識,有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同學矛盾”,甚至引發“民族矛盾”,產生不必要的“民族問題”。開展“三生教育”,有助于各民族學生形成符合自我發展、民族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進而達成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的共識。
(二)抵制不良行為,保證自身安全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存在一些影響國家和人民安全的不安定因素,如:“黃”、“賭”、“毒”、“槍支”、“艾滋病”等問題,以及“敵對勢力”、“民族分裂勢力”、“邪教組織”、“恐怖主義”、“鄰國戰亂”等威脅。面對這些復雜的現實狀況,如何保護好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保證其安全、健康的成長顯得尤為緊迫。開展“三生教育”,有助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認識當前國家周邊安全局勢,了解周圍社會生活環境,增強安全意識,掌握自我保護技能,使他們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遠離、預防艾滋病、拒絕賭博、避免極端主義。
(三)沖破思想障礙,樹立健康心態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大多來自于農村,受教育因素和家庭條件的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較城市同齡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受傳統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們的思維發展受到限制,文化環境和理論環境比較沉悶,容易使其產生自卑感和孤獨感,從而導致對學習、生活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3]。開展“三生教育”,有助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建立直面困難、挑戰逆境的健康心態,進而拋開思想包袱,輕松學習、樂觀生活。
(四)倡導文明生活,提升民族素質
由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人們的生活習慣、安全意識、衛生觀念還有待加強。農村少數民族學生長期受到家庭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自身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生活習慣,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發展。開展“三生教育”,有助于少數民族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文明的生活觀念,改掉一些由于受環境和條件限制而形成的不良學習、生活習慣,影響和帶動家庭成員講衛生、講文明,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文明素養。
(五)傳播先進理念,推動地區發展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科技落后,一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仍然延續著祖祖輩輩相傳下來的“刀耕火種”原始、滯后的生活狀態,生產的農產品只能滿足家庭基本需求。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家庭的生活狀態,同時也阻礙了地區經濟的發展。通過開展形式豐富的“三生教育”,有助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及時了解國家幫貧助困、扶農惠農等相關政策,學習到更多農業生產、科技創新、科學創業等方面的知識,使其不僅成為村寨中的“文化人”,更成為邊疆地區科技創新、文明致富的“宣傳員”和“實踐者”。
(六)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大繁榮
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從古至今憑借自身聰明智慧,不僅在復雜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得以生存、發展壯大,而且還在勞動、生活過程中創造了大量的物質和文化遺產,如:民族建筑、民族服飾、民族原生態歌曲舞蹈、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民族節慶禮儀等。而少數民族學生在族群中屬于新生代,他們文化程度較高,頭腦靈活,又“見過世面”,自然成為村寨中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承人”。通過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三生教育”,有助于少數民族學生了解生活中傳統文化的由來,意識到保護和傳承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增強其作為少數民族的自豪感,從而使其為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三生教育”實施策略
基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老”、“少”、“邊”、“窮”的特殊實際以及農村少數民族學生的自身特點,筆者認為應從教育環境構建、教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法創新等方面著手,分重點、分層次、分步驟開展“三生教育”,切實提高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學生“三生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一)加快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三生教育”環境構建
云南省教育廳《關于實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決定》指出:教育部門要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爭取各有關部門的配合,爭取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要主動參與優化社會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社會對實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響和積極作用。要以多贏和共贏的思路,整合各種社會教育資源,共同推進“三生教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及相關教育部門:第一,要深刻領會“三生教育”相關文件精神,從思想上對這一關乎少數民族學生前途和命運的工作引起高度重視,從行動上自覺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態勢。第二,要從有限的財政收入中劃撥出專項“三生教育”經費,進一步加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三生教育”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以保證“三生教育”的順利開展。第三,要結合國家關于加強農村教育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校舍安全建設、保障校園食品安全和營養用餐等,進一步加強校園“三生教育”建設。第四,要充分發揮基層黨、團組織的教育輻射功能,開展好村級“三生教育”和家庭“三生教育”。第五,要發揮市場作用,充分調動和運用各種社會資源,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創建一批“三生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實習實訓基地和生產勞動基地,使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第六,要主動爭取文化等部門的支持,發揮好少數民族博物館、老區革命歷史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以及優秀文藝、影視作品的“三生教育”功能。
(二)加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三生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三生教育”教師既是教學過程的直接領導者、組織者,也是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和表率者,對“三生教育”起著決定性的影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受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教育事業相對落后,教師總體素質不高,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有的山區村寨,甚至還有“高中學歷代課教師”、“一師一校”等情況存在。只有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才能保證“三生教育”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有人教”,“能教好”,“教長久”。第一,要盡可能地為代課教師提高經濟收入水平,解決教師編制和待遇問題,保證其正常的物質生活條件,使其樂于從教。第二,教育部門和學校必須按照辦學要求建設一支數量夠,素質高的“三生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第三,要幫助廣大干部教師了解“三生教育”的基本內容和教育目標,能夠把“三生教育”有機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第四,要對專任教師開展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對“三生教育”的認識水平和對“三生教育”教材的理解、使用、再開發能力,以及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第五,要組織建立一支“三生教育”師資培訓專家隊伍,成立一批“三生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第六,在有條件的學校要積極探索運用網絡遠程教育等手段開展“三生教育”的模式。第七,鼓勵教師嘗試中文和少數民族語言雙語“三生教育”教學。
(三)以“三生教育”統編教材為主導,理論聯系實際豐富教學內容
自2008年以來,云南省教育廳組織編寫了供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和高校等不同教育階段使用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7種,2009年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實施。經過不斷探索、研究、實踐和反饋,現已推出第四版教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發行。這部云南省“三生教育”原創教材已被13個省市采用,其中陜西、河南、安徽三個省均以發文的形式在全省學校推廣使用。據一項針對云南省“三生教育”的調查顯示,91.3%的教師認為該系列教材適合于學生,98.4%的學生對“三生教育”感興趣,86.6%的學生認為參加“三生教育”對自己的成長直接產生了有利影響[4]。這充分體現了“三生教育”理念的創新性,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實踐教育的先進性,適用范圍的廣泛性。但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三生教育”的角度來看,“三生教育”教材內容的編寫由于受全局性、典型性的局限和地區差異性的影響,不可把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的事例都收編其中。加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學生多來自農村,沒有出過遠門,對新興事物和理念缺乏足夠的認知,導致教材中的一些內容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學直觀性和感受性不強,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熟悉“三生教育”教材內容,劃分好重點與突破點,難點與相似點,而且還要善于靈活運用“生活教科書”和“少數民族素材”,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增設典型事例,創設熱點話題,布置興趣作業,引起學生關注、探討和共鳴,以進一步增強“三生教育”教學效果。
(四)挖掘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三生教育”元素,創新教學形式和方法
云南省“三生教育”宣傳手冊中明確指出:實施“三生教育”必須整合各種教育要素,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要整合活動資源、環境資源;整合顯性教育資源和隱性教育資源,使各種教育資源既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又優勢互補、互為延伸,構建整體合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眾多文化元素均來自于少數民族“生命”、“生存”、“生活”的基礎之上,如前文所提到的:民族服飾、民族原生態歌曲舞蹈、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等。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項目為例,如:爬桿、翻竹竿、射弩、敲木鼓、鏢牛、藤球等[6],追根溯源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產生和發展,均與少數民族生產、勞作、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能將這類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三生教育”元素挖掘出來,作為教學資源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三生教育”整合,必將進一步豐富“三生教育”形式,提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學習“三生教育”的積極性和親切感,加快“三生教育”關于“全面教育”、“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落實,對“三生教育”過程和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楊俊超工作單位: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政法系
- 上一篇:高職院校實施三生教育論文
- 下一篇:文化基礎下的三生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