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素質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1 09:24:00
導語:農民素質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摘要:該文論述了我國農民素質的目前狀況以及提高農民素質的戰略意義,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素質的思路。
2006年中心一號文件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也是農民的愿望和要求。從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來看,無論是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無論從當前著眼,還是從長遠考慮,都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素質,把農民培養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一、我國農民素質的目前狀況和提高農民素質的戰略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有9.2億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多。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文盲率6.72%,其中城鎮4.04%,農村8.25%,農村文盲率是城鎮的2倍多。2004年,農村文盲率為10.7%,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9.1%,遠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這僅是全國農民的平均比例,但地區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越是貧困的地區越是不重視教育,越是不重視教育,農民的素質越低,從而形成可怕的惡性循環。同時,農民的科技素質也很低,據2001年中國科協對中國公眾科學素質調查結果,具備科學素質的農民僅占0.4%,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叭r”新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新問題,農民新問題的核心是素質新問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下,給他們在接受新觀念,索取新信息,提高職業技能,參和市場競爭帶來極大的障礙,嚴重影響了農民增收。沒有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新農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撐。迅速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農業新技術革命的根本保證,是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最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最核心的內容。
二、建設新農村,提高農民素質的策略
(一)政策引導,完善農業經營方式
小規模分散的家庭生產經營限制了農業科研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因此要采取多種形式,如在穩定土地承包權的條件下,活化土地使用權,促進土地集中使用;積極發展家庭式農場以及積極培育土地要素市場等,逐步發展多種層次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鼓勵農民實行優化組合,進而克服土地經營規模過小對農業科研成果運用的制約。同時,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可以提高農業經營規模的基礎上,還可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升應用農業科研成果的抗風險能力,從而將科研成果推廣和應用有機結合起來,擴大對農業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
(二)加強培訓,提高素質
培訓人員包括對推廣人員和成果應用者的培訓。菲律賓國際水稻所堅持終年培訓,學員遍布世界,其中許多成了各國聞名的水稻專家。國際水稻所因此贏得了“綠色革命搖籃”的贊譽。該所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迅速擴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種培訓計劃。國際水稻所重視培訓的做法值得我國借鑒。培訓計劃包括學位培訓、非學位培訓和在職培訓。學位培訓摘要:包括培養博士、碩士、學士等不同層次的人才。我國從事農技推廣的科技人員也需送到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大專院校,將其培養成以上不同層次的人才。院所、院校的專家和教授可當農技推廣部門兼職教授和導師,教學科研相得益彰。理論聯系實際,不僅可加速人才培養,也勢必加速科研成果的傳播和轉化。非學位培訓摘要:主要通過舉辦各種短期培訓班使農技推廣人員了解和把握各種科研成果的新知識、新技能、新觀念??捎稍核⒃盒E嘤栔行慕M織實施,各專業所及有關方面提供師資,編寫教材。在職培訓摘要:農技推廣人員在院所、院校進行在職培訓,可在各有關實驗室擔任探究助手,并在專人指導下工作。通過參加實際操作,了解科研全過程并能熟練把握成果的關鍵技術。綜合性是現代科技的一個重要特征,它對生產者和應用者提出了綜合素質的要求。要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加強農民職業技能教育是一條重要的途徑。這種教育應體現多樣性,要“軟硬兼施”,“虛實結合”,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在強調對農民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技術教育和培訓體系,組織農民學習先進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和平安生產知識,做好農村科普工作。農業從業人員的終身教育應成為各級農技推廣部門的主要目標。我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長期以來,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文化素質較低。要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必須放眼長遠,立足現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和培訓機制。
(1)創新農村教育體制。一是要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組織農村青少年接受正規教育,提高農村后備勞動力資源的素質,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率先發展。全面推行九年義務教育,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教育發展方面的事權,中心和省級財政要承擔起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徹底改變“義務教育不義務”、“農民教育農民辦”的情況,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加快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城鄉教9幣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簡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力度監管和規范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另外,要不斷加強對農民應該把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使農民也能有機會邁入管理者階層。二是加大對農民的免費技術培訓力度,這是培養有技術的新型農民的關鍵。農民缺乏相應的技術,無論是搞種植、養殖,還是進城打工,他們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長的人。國家應該建立專項資金用于對農民的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把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尤其要加大對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的力度;加大對外出打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快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速度。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不斷增加投入。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2)創新農村教育模式。目前我國的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雖然有新的發展,但遠遠不夠,由于我國的基礎教育,大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這樣使廣大沒有考上高等學府的農村學生,因缺乏基本的生產技能,回鄉后不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因此,要轉變單一的農村教育模式,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村教育,使農村的學生各有所學,學有所用,各盡其才,各得其所。為此,一是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教育質量觀。切實將農村基礎教育的指導思想從單純的應試教育轉變到為國家、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服務的素質教育上來。在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上,要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學率來衡量,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新理念。二是要在實踐中努力探索適應新農村建設、培育新型農民要求的農村教育新模式。既要考慮“升學有望”,更要考慮“致富有路”。在保證一部分學生上大學的同時,還要承擔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培訓任務和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任務。應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在教育時間、教育場所、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單一化、集中化等簡單化的做法,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講求實效和高效,使農民都能有“學”可上,并“學”有所獲。
(3)創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一是領導重視,確定農村人才開發戰略,各級領導要把開發農村人才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來抓。增強人才意識,樹立全新的人才觀念,科學制定出培育農村人才的計劃,既要全面提高素質,又要重點扶持一批科技帶頭人,同時要解決好農村人才的實際困難,為他們創造一個充分施展才華的良好環境。二是正確處理自然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關系,把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首位。在新農村建設中,各級政府應當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改變重物質投入輕人力資源開發的傳統觀念,正確熟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極端重要性,增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主動性,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到第一位,把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放在第一位;把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作為一項準公共服務,納入公共財政框架,加大對農村教育非凡是農民教育的投資力度,以公共財政支持來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著重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領導,根據實際探究制定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方針、政策,搞好農村人力資源的規劃和管理工作,落實具體辦法,實現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努力營造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良好環境,保證農民享有教育培訓的各項權利,切實提高整體素質,為新農村建設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