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科學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0 09:40:00
導語:基礎教育科學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改革開放30年;教育管理;基礎教育;干部培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基礎教育事業走過了一個撥亂反正、恢復發展和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的偉大歷程。20世紀末,我國作為一個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這是一個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已經進入全面提高質量、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時期?;A教育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國家從教育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高度重視干部隊伍和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特別是重視培養一批富有教育理想和開拓精神的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小學校長。
一、基礎教育的歷史性變革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作為教育部直屬的教育系統干部培訓機構,承擔著教育系統管理干部培訓的重要任務。改革開放30年來,學院堅持服從和服務于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大局,積極開展基礎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小學校長的培訓工作。截至2008年10月,學院先后舉辦各類基礎教育干部培訓班次達225期,參訓人數達29000多人。其中,地市、縣市教育局長研修班40期、以中小學骨干校長為主體的基礎教育改革動態專題研究班65期,其他各級各類基礎教育干部專題培訓班120期?;A教育干部培訓工作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干部培訓為我們觀察、認識和分析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多年來與基礎教育一線不同領導崗位學員的溝通、研討和交流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基礎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回顧與總結。
(一)教育理念的創新和變革
教育理念是指導教育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改革開放初期,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國教育率先沖破“兩個凡是”的桎梏,教育作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重要領域,步入撥亂反正、恢復發展時期,也因此拉開了基礎教育理念創新和變革的序曲。多年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形成,深刻地影響著基礎教育管理干部和廣大教師。如:教育“三個面向”和教育優先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尊重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注重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等素質教育理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建設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等等。許多不同類型參訓干部的共識是:觀念的變革與價值的重建,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前提和先導。
(二)素質教育的提出和推進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迎接21世紀挑戰,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重大戰略舉措。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頒布和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勝利召開,標志著素質教育從理論和實踐上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并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強大動力。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第一次將素質教育的要求寫入了法律,強調要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以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課程改革是富有代表性的一項重大舉措。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決定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2003年,新課程改革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在我院參訓的課改一線的校長們對新課改給予了較高評價,認為新課改實現了從課程觀念、課程體系、課程制度到課改機制的一系列創新,課程改革正在引發基礎教育更加全面深刻的變革,它的不斷完善,必將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教育質量方面顯示出更大的成效。
(三)體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
先進的教育理念要用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來保證。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基礎教育宏觀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揭開了基礎教育體制改革的序幕。隨后,通過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以及2006年新《義務教育法》等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我國基礎教育宏觀管理體制實現了從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學校下放權力等改革。目前,基礎教育已形成“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以省統籌、社會力量有限介入的教育管理與辦學體制。在機制建設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政府的職能正在發生轉變,經費保障、學校管理、課程建設、教學組織等管理機制也隨之逐步發生變化。參訓干部普遍認為,體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保證了基礎教育發展的方向,為基礎教育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30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對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不斷加大,為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規定,到20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的目標。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再次強調:“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边@是該報告中唯一出現的具體數字指標,體現了黨中央實現這一目標的決心,同時表明實現該目標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2005年12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指出國家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并提出了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即“兩免一補”等經費投入政策。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國家在城市也開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從而形成了全國性免費義務教育體制。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獲得參訓干部的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一改革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30年來一個相當重大的舉措。
在充分肯定我國基礎教育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同時,參訓干部認為,在新形勢下,我國基礎教育還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人民群眾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和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存在較為尖銳的矛盾;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較為突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學校之間教育發展不協調,農村教育仍然薄弱,辦學條件、教師隊伍建設亟待提高,一些城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仍然突出;素質教育的推進仍然面臨較大的阻力,一些校長和教師對新課程的教學方式、評價制度等還不適應;不少學校辦學的特色不夠鮮明,辦學的行為不夠規范。這些問題的存在,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鄉二元結構和基礎教育處于特定發展階段等因素密切相關,它必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得到解決。
二、以干部培訓促進基礎教育的科學發展
黨的十七大把教育作為民生問題之首,提出了“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繼續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圍繞教育事業發展大局,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基礎教育干部培訓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著眼于基礎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壓力、新挑戰和教育管理干部的實際需求,不斷更新培訓教學內容、深化培訓教學改革、構建培訓文化,努力提高培訓質量,著力提高參訓干部的綜合素質、領導能力和管理水平,為基礎教育的科學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一,用科學理論武裝參訓干部頭腦,不斷豐富和完善培訓教學體系。我們將繼續堅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基礎教育干部培訓的核心課程,以科學發展觀武裝干部頭腦。同時,將現代教育科學、教育政策法規和教育管理理論作為特色內容,并加強對基礎教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探討,加強參訓干部領導和管理經驗的交流和研討。根據不同類型參訓干部的需求,不斷增強培訓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第二、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培訓教學實效。多年來,為了全面提高基礎教育干部培訓質量和水平,我院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主要包括專題報告、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專題論壇、學員論壇、分班研討、綜合考察、撰寫論文等。我們將根據新時期參訓干部的不同需求和學習特點,改進和創新培訓的組織模式和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培訓教學效果。
第三,努力構建培訓文化,提升教育管理干部綜合素質。新時期各級各類教育都以提高質量為重點,這必然要求我們在培訓中更加以提高參訓干部的綜合素質、領導能力和管理水平作為追求目標。而加強培訓文化建設,對于堅定參訓干部的教育理想抱負,提高其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為此,我們要緊密結合基礎教育干部培訓工作的實際,著力在培訓理念的更新、行為規范的完善創新和人文環境的創造三個方面加強培訓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努力提高參訓干部的綜合素養及能力水平,為加強基礎教育戰線的干部隊伍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 上一篇:教育局均衡優質教育匯報材料
- 下一篇:規劃局推進項目年活動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