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新課改下的素質評價探討

時間:2022-02-16 04:00:00

導語:學生在新課改下的素質評價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在新課改下的素質評價探討

【摘要】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已成為當前學生評價改革的重要方向,它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具體表現為評價內容指標體系、評價主體、評價方法、評價結果表達與使用等方面。本文試從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背景、目的和依據論述其必要性,從評價的內容、方法、程序等論述其可行性,并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困惑作了理性的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新課程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必要性可行性探索性

什么是素質?愛因斯坦曾說,“當我們把學校里所學到的知識全都忘掉之后,剩下來的才是素質?!笔裁词撬刭|教育呢?簡單地說,要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的發展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促使他們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全面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而現在的中小學為什么不能著眼于受教育者的長遠發展去辦學呢?這是因為受制于教育的評價制度和人事制度。要切實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改革單一的以應試分數為評價、選拔人才的制度,特別是在新課程背景下,面對教育新政要求,更要積極大膽地探索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有效路徑。

一、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學生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必要性

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展近十年來,為什么還離不開穿新鞋走老路的軌跡呢?素質教育推行多年了,學生們為什么還缺少“素質”呢?筆者認為,是現行的教育體制漠視了教育規律,教育規律的核心是“人”。只有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規律,認真探索學生評價制度的改革,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才能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初中學生多為13~17周歲,從心理學、生理學角度講,青少年有很強的可塑性。依據馬斯洛理論,人的個體心理主要有“需要”和“激勵”兩個方面。美國赫茨格的狹義激勵論認為,“激勵”就是激發人的動機,高度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并使之振作。激勵分三方面:目標激勵、榜樣激勵、感情激勵。其中,目標和榜樣是形象而具體的,是易于設置,且能起到激勵作用的;而感情激勵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創造一種氛圍,使人的情感及內心世界發生變化。學校是育人的主要場所之一,因此,必須從以上三個方面構建科學的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是教育部《課程方案》中明確提出的培養目標。今天的教育教學行為就是為讓學生以后過自在的生活,過有意義的生活,過精神世界豐富多彩、陽光愉悅的生活?!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要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苯逃吭凇蛾P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應作為學生的基礎發展目標,這是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內容。回想過去,如果我們早在20年前就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和綜合素質評價,或許“徐力殺母”、“清華女生跳樓”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或許就不會是全民對教育的“集體失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評價的目標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蓖ㄟ^綜合素質評價幫助學生分析現狀及可能的發展方向,指導學生改進學習計劃與方式,促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增強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意識,體現對學生主體性與創造性的尊重,最終促進他們的發展。

二、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學生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可行性

美國一家周刊曾做過一個調查,請世界五百強企業退休的CEO們填一份問卷,其中有個問題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新來過,你會希望什么是你絕對不能錯過的?前十大企業的CEO對這個問題竟有相同的答復:一定不能放棄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梢?“一起成長”包含了多方面的要素,啟示我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應該科學的細化,做到有層次、有組織地去實施,達到成長中寓教育、教育中促成長的目的,讓評價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1.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與依據。自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為了扎實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依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我們將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方面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并開設了綜合實踐課程,每學期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提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提升其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2.綜合素質評價的方式與結果。學生評價沒有絕對的標準,評價方式要向多元化發展。在評價學生時不僅要關注結果,更應該注重他們成長與發展的過程,可靈活采用“談心式”評價、“彌補式”評價、單項評價、特長展示式評價、隨堂評價以及延時評價等方法,科學地記錄學生的表現和階段性成果,以起到適時的教育與激勵作用,為學期、學年末終結性評價提供一手資料。

(1)自我評價。學生應結合自身“成長記錄袋”,客觀評價自身的綜合素質,可自我量化,自我表述。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輔導培訓,講明自我評價的意義、內容、標準、方法,以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效果。

(2)同學互評。同學互評是指班級的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教師將班上學生科學地分成若干小組,再進行互評。在評價過程中,學生共同參與,可以看到同伴身上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利于學生揚長避短,相互學習提高;同學互評也是培養學生協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徑。

(3)家長及其他人士參與評價。學校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進行問卷調查;也可以通過家校通方式,或網上互動短信評價,就部分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交流;還可邀請青少年活動基地、少年宮、社區人員和其他行業專業人士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4)教師評價。教師評價主要采用定量與定性兩種方式進行,教師評價先成立班級教師評價集體,一般由3~5人組成。一是依據綜合素質評價量化指標對每名學生一一討論評價,定量分析;二是由教師評價組,結合學生成長記錄,在平時表現和自評、互評、家長評的基礎上,給予等級評價,并集體討論確定學生的綜合性評語。教師評價要客觀、公正,要對學生的發展方向有指導意義。

學校印發《綜合素質評價手冊》,以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維度作為一級指標,細化設置了十七個二級指標和六十四個三級指標;指標中每項評價要素分值為5分,一級指標的各項得分之和即為一級指標的評價分數。在各個一級指標等級評定時,按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教師評分數的15%、25%、15%、45%比例折算,依據折算分數確定最后的評定等級,每生每學年一冊,三年建檔。初中畢業時,學校將該生綜合素質評價等級和評語作為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要求的重要依據,并為高一級學校擇優錄取提供重要依據。

三、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學生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探索性

沒有理論的新生,新的路線就永遠不會出現,在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中,充滿了時代的挑戰性。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許多教育界人士都認識到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是符合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方向的,是與時俱進的。

1.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困惑與思考。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對評價的標準和方式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因此,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及學生成績評定都有了明確的要求。目前,不少學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育教學圍著考試轉的現象,尤其是目前人才選拔的評價機制還是以中考、高考的分數為依據,綜合素質評價僅僅是參考,不少學校是“一手軟一手硬”或是“兩手硬”都在強力推進。但筆者認為,初中義務教育階段不必過分擔心應試教育對學校生存、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問題是教育均衡化的程度,普通百姓的子女是否能享受到優質、公平的教育?,F在,教育部袁貴仁部長提出用十年時間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問題,義務教育階段取消統考,消除用統考成績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顧慮。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使學生的智商(IQ)教育與情商(EQ)教育協調、平衡發展,讓教育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高中階段應根據學生自身素質明確方向:一是升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二是升入有專業方向的高等教育。不再統一高考,還高校以自主招生權,如牛津、劍橋等名校在招生時,統考分數只是一個參考依據,而學生的實踐活動、社區服務成果、競賽成績、發表文章、發明創造等,都應占據重要位置,這些世界一流大學都認識到分數外的東西才能真正地顯示學生素質。初中義務教育階段,不必將學生拘泥于死板的應試科目教學中,從年齡角度講,13~17歲是青少年心理、生理成長的關鍵階段,應該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思想得到碰撞,心理、毅力得到磨練。學校應該為他們提供這樣的場所,只有這樣,他們將來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和挑戰。為什么以色列七所大學綜合評價都列世界前50位,而中國大陸內地僅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位列48、49位?為什么高考幾十年來,一批批優秀的學生前往清華、北大,而到如今仍無一國人問津諾貝爾獎呢?這能不引起我們對“應試教育”評價機制的反思嗎?綜合素質評價與大學人才的選拔與培養是不矛盾的,廣大教育工作者一線實踐證明,在義務教育段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為科教興國、科技立國、人才強國的戰略奠定人才基礎,我們將用實際行動去驗證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所言——“育人才而培國脈”。

2.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產生的效應與思考。江蘇省寶應縣安宜初級中學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已有十多年,綜合素質評價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原則,倡導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都得了充分的調動,實現了身心兩健,學創俱能;綜合素質評價提升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學校的辦學特色。自2009年實施教育新政以來,嚴格執行《江蘇省教育廳“五嚴”規定》,不少市、縣學校的學生不適應新政要求,家長更是無所適從,相反,江蘇省寶應縣安宜初級中學的學生經過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已經逐步養成了良好的行為與學習習慣。學生由衷地說,現在有教師的正確引導,有同學間的合作探究,有自主的興趣愛好,學校生活真的很快樂。近兩年已有五名同學入選了縣市足球隊,五十多名同學通過了各種樂器八級考試,二十多名同學獲省市書法大賽一、二等獎,十五名同學在全國(江蘇)金鑰匙科普競賽中獲獎,六名同學在市、縣組織的“我愛我的祖國”演講比賽中獲一、二等獎,這樣的成績不勝枚舉。家長說,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在家樂于與人交談,動手的能力強了,有了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也強了,不像以前愁眉苦臉,關在房間里有做不完的作業,一天沒有幾句話;我們每天看到孩子快樂,健康成長有進取心,我們就放心了。教師的觀點也轉變了,懂得維護和發展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與學生約法三章:要正確處理好興趣愛好、訓練活動與文化課之間的關系。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全天開放,美術室、音樂室、舞蹈房、科技智能教室都有專職、兼職指導老師,在各個方面都適時地給予學生激勵。若學生愛好書法,就讓他為學校的活動室題字,讓他參與書法協會會長的競選;若學生愛好攝影,就成立攝影協會,組織學生利用假日去采風,并搞一些攝影展評活動;若學生喜愛各類樂器,學校就定期舉辦器樂大賽……這些活動張揚了學生的個性,讓他們在學?!白杂傻睾粑?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同時創造條件讓那些合理的想法得到推廣。

總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一件長期而有意義的工作。學校應立足當前,放眼未來,堅持以人為本,以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為著力點,只要不斷改革與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就一定能夠探索出促進學生發展的教改之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Z].2001.

[2]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Z].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

[4]江蘇省寶應縣.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書[Z].2008.

[5]朱永新.須盡快確立“國家教育價值觀”[N].人民日報,2009-10-19.

[6]李希貴.自由呼吸,需要打開“瓶頸”[N].人民日報,200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