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思想哲學考究
時間:2022-11-17 03:09:00
導語:素質教育思想哲學考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國情結合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提出了“科技興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國策。素質教育是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指導今后教育實踐的政治思想保證。它的提出,對中國的教育改革命運和前途有長遠的決策性意義,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實貫徹、全面實施。
一、素質教育的客觀性
客觀性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的原則,堅持客觀性原則,就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客觀性與必然性、現實性與可能性,內容與形式等諸多方面的統一,而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要正確地反映客觀實際并非易事。素質教育的形成,正是經過反復實踐、反復認識的結果,它表明我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認識的深化。
素質教育的客觀性在于它充分體現了我國的國情,鄧小平同志再三強調研究國情,把國情作為我們辦事情的出發點。研究國情的實質是解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如果不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對社會主義教育的指導就必然脫離實際,也就是違背客觀性原則。我們過去教育經歷了許多曲折,很重要一條教訓就是脫離國情。建國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在探索怎樣根據中國國情來發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來由于經驗不足,也由于國情和經濟發展規律認識有偏差,參與了應試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現急于求成的情況,影響了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確立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教育對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視素質教育。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地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教育和質量?!编囆∑浇逃枷氲闹匾獌热葜?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質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標和任務。
1985年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會上進一步強調,要“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素質的軌道上來”。這一論述,對于我們理解素質教育的客觀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黨和國家的素質教育來自于對國情的深入了解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全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呢?我國的教育,是在舊中國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況下發展壯大的,只有對國情的深刻理解,我們才能真正懂得素質教育的正確性,并自覺地為之奮斗,才談得上理論聯系實際,談得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
關于素質教育問題,不是哪一個人心血來潮想出來的,也不是自上而下傳下來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教育進行不斷探索形成的共識。它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它是各國教育的共同趨勢,是這個特定時代賦予教育的歷史使命。
二、素質教育的整體性
萬物都是作為系統而存在,作為過程而發展的,普遍聯系和辯證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任何的諸要素都是互相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它們的有機統一形成事物的整體。如何用聯系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來認識素質教育,也是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所必須的。
素質教育是通過科學的、抽象的理論形式來反映我國教育實際的,從形式上看他是主觀的,從內容看是客觀的,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統一。素質教育是一個非常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由許多子系統組成,包括社會各界的普遍理論與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統的聯系和關系,就不能把握其整體,不能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認識其本質和規律性。
如何把握素質教育的整體性,及其內部諸方面的有機統一,這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我們不可能一下完成這個任務,但必須努力去研究他、實踐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質教育協調而健康地向前發展。下面試從三個方面略加分析。
從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看,我們習慣把素質教育稱為面向全體、全面提高、主動發展,它簡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質教育的本質所在。以其具體內容而論,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關系,要充分認識其整體性,必須做全面考察。素質教育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來的,它是在經濟文化不發達的13億人口中實行的。它要達到的目標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它要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和需求,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紀律、學會審美,為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
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關鍵是轉變教育思想。素質教育是由前提、保證、目標,以及實現這個目標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手段、措施等構成整體。其中有幾個具體問題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質教育還要不要考試了?鄧小平同志說“考試是檢查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如同檢查產品質量是保證工廠生產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樣。”因此,考試是一種教育評估手段,不同點是素質教育把考試作為推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手段,所以素質教育不是要考試而要對考試進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試這個手段。只要學校存在,考試就永遠不會完結。
二是搞素質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動?本來,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應抓好,但課堂教學是主渠道,所以素質教育絕不等于活動教育。
三是是不是條件差的學校就不搞素質教育了?素質教育是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遵循的辦學指導思想,所以無論條件如何,都應該搞素質教育。
四是打牢基礎與升學選拔是什么關系?應該明確,推行素質教育不是不要升學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只要全體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會脫穎而出。
三、素質教育的實踐性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他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列寧曾經指出:“實踐主義(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币仓赋?馬克思主義科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他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他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
社會生活本性是實踐的。人們正是通過社會實踐認識社會的本質及其規律,并依據社會的規律去改造社會,使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使主體客觀化。素質教育是在教育實踐中取得的科學認識,為我們提供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迎接21世紀挑戰,培養跨世紀人才的理論武器和戰略舉措。
然而,它畢竟是精神的東西,理論只有掌握群眾才能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素質教育的實踐性,也內在地蘊涵在素質教育的內容中,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根本目標和緊迫任務,黨和國家把素質作為關系到面向21世紀中華民族歷史命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問題提到了我們面前,所以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刻不容緩。
- 上一篇: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性研討
- 下一篇:開發區黨風反腐倡廉工作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