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

時間:2022-12-05 10:06:27

導語: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

摘要: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創新應立足地域文化,植根地域文化并傳承地域文化。高職院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地域性,依托嶺南文化創新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嶺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其開放兼容的社會品格、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靈活創新的思維品質和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正是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文化背景和特色資源。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創新路徑在于深刻領略地方文化的精髓,在理念上深化文化育人和全面育人,在目標上立足文化自覺、文化創造,在資源上共享地方文化成果,實現以文化引領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嶺南文化;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創新

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效果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本科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相比,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起步較晚,應汲取其豐碩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突出職業教育的個性特征,依托地域文化進行創新,不斷充實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本文以廣東省高職院校為對象,探討如何依托嶺南文化來對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進行創新,為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一、必要性:高職院校的基本特征

高職院校自誕生之日起,就烙上了地域性的基本特征。從高職教育的責任主體來看,地方政府是高職教育的主要責任人。早在2002年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就明確界定了“發展職業教育的主要責任在地方”,我國一直實施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1]地方政府是各地高職教育的頂層設計者、政策制定者、條件保障者、監督指導者,也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從高職教育的辦學方向來看,高職院校要貼近區域經濟,面向社會和市場辦學,與地方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密切結合,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服務于地方的行業、企業和社區。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要緊跟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緊跟區域社會發展的需求,及時作出調整才能順應產業調整的需要,才能培養出一線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來看,要與地方不可避免的發生各種聯系。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專業結構的設置、畢業生的就業面向、在校生的實習實踐、教育教學的改革、“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等諸多方面都將與地方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高職院校、地方政府、行業與企業的多方聯動和深度合作才是共贏之道。從高職院校的生源來看,主要來源于地方。以廣東省為例,2016年廣東省高職教育的新生來源只有3.5%來自于省外,絕大多數新生均來自于本省。[2]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于其所在省市,具有相同的地緣文化背景。依托高職院校所在地域的各種資源,才是高職院校特色發展的必然之路,在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亦是如此。依托嶺南文化創新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出適應經濟變革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求學生既要有扎實的職業技能,又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作為服務一線的高職畢業生,既要會做事,更要會做人。會做人是會做事的基礎,只有會做人才能將做好事情做大事業。文化素質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做人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工具主義利益至上的多元文化社會里保持向上向善的勇氣和信心。社會需要的不僅是技術人,更需要社會人,文化素質教育使專業人具備人文內涵,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要充分利用其所在地區及周邊區域的優秀文化資源,將其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融入課程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的地域文化素養,使其深入了解所在地域的文化,適應現階段的學習和未來的生活。廣東省高職院校身處嶺南文化區域,利用豐富的嶺南文化資源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將使其人才培養適應華南地區企業的文化和社會生活,成為其人才培養的一大特色。依托嶺南文化創新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經過近二十年的迅速發展已頗具規模,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為了適應正發生深刻變革的社會的需求,還需要不斷地提高辦學水平,在內涵發展上狠下功夫。高職教育的地域性特征賦予了其對地域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使命,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則成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主要特色。[3]高職院校只有挖掘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依托地域文化,才能增強其辦學特色和生命力,更好地滿足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從而反哺地域文化,形成良性循環,拓展地域文化的內容和內涵,賦予地域文化新的時代特征。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增強學生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培養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主動融入地域文化,主動成為地域文化的傳承者和創造者。嶺南藝術、嶺南名人、嶺南建筑、嶺南山水等極具地域特色,均可成為廣東省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優秀素材。高職院校培養具有嶺南文化底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傳承嶺南技藝,賦予嶺南文化新特征,弘揚新時代廣東精神,提升廣東省高職院校發展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服務于廣東省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和和諧發展。

二、可能性:嶺南文化的內涵屬性

嶺南文化是中國“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4]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活躍的文化個性、質樸的文化心理和精致的文化景觀,[5]是嶺南人經過幾千年的交融積淀創造出的獨具特色和魅力的區域性文化,不斷煥發出新的時代精神。嶺南文化所具有的內涵屬性,與高職院校的本質特點具有很多相同的特征,這種內在屬性的一致性使高職院校依托嶺南文化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成為可能。(一)開放兼容的社會品格。嶺南地處五嶺以南,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地多,河流多,港口多,海岸線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豐富的地理特性賦予了嶺南多樣化的可能性。嶺南人除了土著的百越人以外,自秦朝以來不斷有中原移民進入嶺南,還有歷朝歷代被貶至嶺南的官宦,加上渡海而來的外國人,構成了種族背景復雜的嶺南居民。外來移民帶來了相對先進的中原文化,也帶來了西方的異域文化,使嶺南文化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兼具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特征。面對外來文化的進入,嶺南文化以其開放性的姿態納為己用,博采眾家之長,成為內陸農業文化和沿海商貿文化互相滲透的結晶,展現出嶺南文化的生命力和獨特魅力。嶺南文化開放兼容的社會品格使廣東人對高職院校的接受和認可度相對較高,為高職院校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6]高職院校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職業教育,既要具備高等教育的特點,又要具備職業教育的特色,如何兼收并蓄兩家之長走出發展之路,正需要嶺南文化開放兼容的胸襟和心態。(二)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由于嶺南地區山多江多的地理環境,農業在嶺南經濟中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但其交通便利面臨海洋,天然良港多,人口的流動性較大,使嶺南經濟中的商業活動比較繁榮,商業貿易比較發達,自古以來就有濃厚的商業氛圍,外貿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嶺南地區逐漸形成了有別于中原傳統“重農抑商”的商業文化。近代以來,嶺南地區民族工商業更是大量興起,商業意識更加凸顯,并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思潮,使崇商意識更加滲透到社會之中。[7]嶺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商品意識普遍較強,賦予了嶺南文化講求實利和精明務實的特征,社會價值的取向趨于經世致用。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在于講求辦學實效,緊跟市場導向,順應社會需要,在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上均要遵循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培養實干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利有用的技能培訓。嶺南文化實用主義的生存哲學給予高職院校諸多啟示,只有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生需要才是共贏之路,只有實干肯干會干才是生存之道。(三)靈活創新的思維品質。嶺南地區人口的流動和商貿的發達帶來了中原文化、異域文化和原有文化的流變交融,遠離政治中心權力中心的邊緣化人文環境營造了開放寬松的氛圍,多元文化的交匯溝通不斷內生出新的生長元素,為嶺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嶺南文化保持一種強勁的生命狀態。嶺南人正是在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中求變求新求活,對俗世利益的追求使嶺南人不會受到傳統的桎梏,對多元文化的吸納使嶺南人不會固步自封,他們對新機遇的敏感性、靈活性和對新事物的開放性、接納程度與處于傳統保守農業社會模式中的中原人大相徑庭,其強烈的生存意識使他們重視傳統又超越傳統,逐漸形成獨具一格的思維范式,從而擁有旺盛的生命力。[8]在傳統經濟大變革的時代,高職院校應運而生并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應對新經濟新文化需要新視野新視角,高職院校正是在不斷創新中贏得了一席之地,在不同的階段滿足了不同主體不同層次的需要,靈活的辦學形式、創新的文化氛圍使廣東省高職院校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四)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嶺南北負五嶺南瀕大洋,境內溫潤潮濕,蠻煙瘴雨,毒蟲生猛,明代以前一直被認為是蠻夷之地,歷代官宦往往被貶至該地。在相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里生存必然需要更多的勇氣和韌性,于是鑄就了嶺南人民艱苦奮斗、敢于冒險的特質。[9]由于內陸困境,嶺南人于是轉向大海,海洋資源豐富卻更充滿了不確定性,向海洋求生存的過程更加冒險而艱辛,只能迎難而上不斷地戰勝險境尋求生機。南海的驚濤駭浪賦予了嶺南人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他們不屈服于自然環境的惡劣,向更廣闊的大自然找尋生存的機遇,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精神姿態,勇者無畏而且敢為天下之先。廣東省能夠連續28年GDP總值穩居全國第一,正是得益于他們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廣東是經濟大省,也是職業教育大省,已建成全國最大規模的高職教育體系,高職院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在校生數、招生數和畢業生數均位居全國第一。武漢大學等單位聯合的《2016—2017年中國??疲ǜ呗毟邔#┰盒8偁幜ε判邪瘢?00強)》評價顯示,廣東省高職院校進入中國高職院校600強榜單數量居全國第三,其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位居榜單之首。廣東省職業教育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正是與嶺南人開拓進取的精神密不可分,他們在辦學實踐中能不斷創新,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構建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專業結構,為全省甚至全國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10]嶺南文化的精神內涵屬性與高職院校的如出一轍,正是廣東省高職院校蓬勃發展的文化背景。廣東省高職院校要繼續領跑全國高職教育,就必須在文化育人上狠下功夫,既符合國務院關于教育改革和文化育人的精神,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和困境。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內容,要充分領略嶺南文化的精神內核,將嶺南文化的精神特質融入學生的血液變成其個人的職業精神,將嶺南文化的豐富資源化為學生的知識變成其個人的職業技能,讓其成為嶺南文化的繼承者和創新者,形成特色鮮明的職業教育文化,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貢獻力量。

三、可行性: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創新的路徑

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創新要立足于所在區域,深刻領略地方文化的精髓,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來學習、領悟、傳承地方文化,在地方文化的浸染下主動適應和再創造,賦予地方文化新的時代精神和價值,實現以文化引領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11](一)境界的提升: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更新。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以往的單一注重技能培養忽略素質提升的觀念截然不同,對職業教育“就業導向”的誤讀導致高職院校在發展初期只關注對學生一技之長的技能訓練,喪失了職業教育的人本內涵。這種理念的更新源自于職業教育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部生長的需求。從職業教育的外部環境來看,社會轉型和經濟轉型給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帶來了更多地挑戰,社會轉型時期多元文化帶來的多元價值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要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時除了關注學生的技藝更要關注學生的德行;經濟轉型時期現代產業的升級和快速發展要求一線技術人才不僅要技術過硬更要素質全面;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生物技術等高科技的發展加快了純粹依靠重復勞力型工種的淘汰,未來崗位的復雜性和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對技術性人才的創造性要求更高,對人的精神性的要求更高。從職業教育的內部發展來看,職業教育經歷了規模發展階段之后進入內涵發展階段,無論是高職教育本身的可持續性發展還是高職學生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均是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應有之義,只有依靠文化引領開展有效的文化素質教育才能糾偏矯正,實現職業教育的做強做大,實現高職學生的完美職業生涯;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起步較晚,在實踐中還存在很多現實的問題,需要不斷加強研究提高成效。高職院校要深刻認識到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意義及背景,將文化素質教育作為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認識到文化素質教育是對教育本質中育人的回歸,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中國化實踐,是立德樹人這個高校立身之本的實現。(二)內涵的擴展: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界定。從本科高校的成功經驗來看,文化素質教育以其“切中時弊、順應潮流、涉及根本”的特點,完全可以成為推動高職教育科學發展的著力點和助推器。[12]由此可見,通過開展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來提升人才培養的效果是可能的,其關鍵在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厘清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明確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方向。從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經歷了從單純模仿到自成體系的質變,并呈現出經世致用和與時俱進的時代品格。在起步階段,學者們從反思本科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角度來思考高職院校的問題,開啟了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的視角,僅僅停留在感性的認識階段。在實踐初期,國家和政府層面對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部分高職院校開始進行素質教育實踐,注重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和文化知識的傳授,理論上開始提出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文化素質教育的概念。在體系構建階段,從國家、學校等各層面以高度的文化自覺開始在理論研究上不斷深化認識,在實踐探索上不斷積累成果,逐漸形成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地位和體系。[13]在界定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時,應著眼于新時期高職院校的全面人才培養,立足于高職院校的文化自覺和文化使命。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營造人文氛圍、豐富人文知識、擴展人文視野、涵養人文精神來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使高職學生在感悟現代文化的同時自覺創造優秀的職業文化。(三)資源的共享: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拓展。地方文化是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基石,嶺南文化是廣東省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資源寶庫,從地方文化中挖掘文化素質教育的資源,讓高職學生通過感受和體悟身邊的文化因子來提升文化素養,使文化素質教育具有了天然的親和力和說服力。從內容上看,嶺南文化在歷史、地理、美術、詩歌、粵劇、民俗、宗教、書院、建筑、文學、語言等文化載體上均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成果,通過對這些文化載體的探究和欣賞,讓學生感受其中文化內涵的魅力,既積淀了傳統文化知識,又提升了文化素質。從區域上看,嶺南文化分為三大板塊,即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在對三種子文化的比較辨析中,提煉不同文化的因子,探索不同文化的精神,凝聚嶺南文化的特征。從歷史發展看,經歷了從嶺南古代文化到近代文化的轉變,分析轉折時期的文化事件及其影響,找出代表性文化人物的作品和精神,把握嶺南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望自己創造新嶺南文化的切入點,自覺成為新嶺南文化創造的中堅力量。

作者:郭愛麗 單位: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