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

時間:2022-01-03 10:49:31

導語:護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

【摘要】在護教協同背景下構建護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對于提升護生人文關懷素養、人文關懷能力,提高護理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本文重點探討了護教協同背景下如何構建護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關鍵詞】本科護生;護教協同;人文素質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指出加強護教協同工作,加強護理專業人文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注重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護理實踐能力培養,提高護理人才培養質量[1]。這對護理人員提升人文關懷素養、提高人文關懷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同時也賦予護理教育者有效培養護生的人文素質以時代任務和神圣使命。作為教育者,我們積極構建護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現提出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明確“一個”護理人文教育培養目標

在培養目標上應關注培養綜合型、多元化人才,具有明顯的人文素質特點。人文素質教育體系中護理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衛生保健事業實際需要的、熱愛護理專業、具有嚴謹務實的工作態度、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守職業道德和倫理要求、在護理工作中能體現人道主義精神及職業使命感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修養與職業道德修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較強的管理和科研能力、健康教育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畢業后能從事臨床護理、社區護理、護理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

二、設置“兩大”護理人文教育課程模塊

建議設置顯性和隱性兩大模塊。人文課程的顯性模塊分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模塊、人文基礎知識課程模塊、人文基本技能課程模塊、人文社會醫學課程模塊等四個子模塊;隱性課程模塊包括校園文化、社團活動、學術講座等。

三、實施“三早”護理人文教育教學安排

實施“三早”教學,即早接觸護理專業課程,早接觸社會,早接觸臨床,護生入學后即利用課間、寒暑假去醫院、社區等進行感知體驗,讓護生在耳濡目染中親身感受人文精神,使護生感受醫院文化,增加對未來職業的感性認識,早接觸患者,了解臨床工作實際,培養其責任感與使命感,使護生從而明確學習動機,鞏固專業思想。

四、貫穿“四種”護理人文情景教學方法

1.美學欣賞:組織護生名著、名曲、名畫欣賞,人文知識講座及演講比賽等,激發自主學習、主動獲取人文知識的意識。2.禮儀訓練:指導護生進行護理禮儀培訓,教導她們如何進行站、坐、行、走,體現“白衣天使”的優雅與美麗。3.故事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故事,以更加真實的方式解釋和說明所講內容,啟發護生思考,幫助護生從故事中領會其蘊涵的道理,進而傳遞情感、經驗和知識的方法[2]。4.角色扮演:早期安排護生進入護理實踐場所,讓她們親眼目睹及親身體會護士與病人的接觸,以培養護生的人文底蘊和同理心[3]。

五、構建“五位”護理人文實踐教學體系

1.學校實訓:建設“模擬病房”,主要培養護生的護理學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使護生從“有所知”走向“有所為”,讓護生在一個真實的護理職業環境下按照未來專業崗位對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實際操作訓練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及人文教育滲透。2.臨床見習:護生在進入臨床專業課的學習階段,邊上理論課,邊進行臨床見習,加強對人文教育的滲透與強化。3.崗前培訓:在實習前4周對護生進行崗前強化訓練,培訓內容增設:護士職業防護、護理安全、護理專業與人文精神、實習生管理制度等、護士禮儀與行為規范等。4.醫院實習:科室擬訂護生規范化人文素質培訓計劃,每批護生入科后初步評估其人文關懷能力現狀,為培訓計劃的制訂及評估培訓效果提供依據,護生出科前再次評估其人文關懷能力及患者滿意度,不斷規范和完善培訓計劃。5.社會實踐:讓護生利用第二課堂和假期社會實踐及社區實習期間,進入社區、醫療機構、養老院、社會福利院、幼兒園等,了解護理崗位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并開展獻愛心及各種公益活動,讓他們學會關愛社會、關愛生命。綜上所述,在護教協同的大環境下,構建護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有利于一流本科教育教學,有利于護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J].中國護理管理學,2017(1):1-5.

[2]張穎,單偉穎,李青,等.護理人文關懷教育研究現況及啟示[J].中華護理教育,2016(2):149-151.

[3]ArveklevSH,WigertH,BergL,etal.Theuseandapplicationofdramainnursingeducation—anintegrativereviewoftheliterature[J].NurseEducToday.2015(7):12-17.

作者:何平平 王 艷 鄒潔瓊 申倩倩 胡莉芝 楊嬌星 文 敏 歐陽新平 王淑敏 單位:南華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