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模式與對策

時間:2022-03-04 04:19:33

導語: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模式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模式與對策

【摘要】高校在傳播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也肩負著素質教育的重任。在“山水文化”視角下,創新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模式,將“山水文化”融入到課程中,有助于地方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傳承與創新,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有利于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有利于培養極具人文素養的綜合性人才。

【關鍵詞】山水文化;高職學生;素質教育模式

高校是知識傳播的主要場所,是技能形成的主流陣地,是素質培養的主要渠道。在科技、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知識與技能,更重視人才的素質,即對人才的道德品質、能力、個性、人文素養、身心健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傳播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也要肩負起素質教育的重任。“山水文化”是一種自然審美的文化,在山水鑒賞、文化探究中,能夠抒發情懷,激起心志。我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以“山水文化”為視角,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探討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有利于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有利于培養極具人文素養的綜合性人才。

一、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背景和意義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與變化,應試教育也逐步被素質教育取代,教育的內容得到不斷的豐富,在傳播知識與培養技能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能力、個性、人文素養、身心健康等一些列與社會實踐活動相適應的素質。面對快速更新的社會,高校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時候,創新素質教育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在召開時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還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育人質量。對于青年的教育,不僅僅是在培養他們的理論知識上,更是要加強綜合素質培養,要注重以文化育人,從而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在新時代、新要求下,高素質人才不僅具有知識與技能,更具備良好的思想品質、較強的能力、獨特的個性、良好的人文素養以及健康的身心。加強素質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有助于提升學校辦學質量。促使學校從思想、專業、課程、場地、教師、活動等多方面對素質教育模式進行思考與探究,有助于學校辦理質量的提升。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有助于形成辦學特色。將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精神融入到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綜合質素,提升校園人文氣息,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二、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現狀

高職教育旨在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在理論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實踐操作,部分高職院校削弱了對學生品質、能力、個性、人文素養等的教育。一方面是在思想上不夠重視,過于追求以就業率,從而忽視了素質教育。另一方面是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缺少文化的熏染。師生缺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從根本上制約素質教育開展效果。教師的理念直接影響到素質教育開展模式的有效性,學生的理念直接影響到素質教育開展的效果。高職主要以思想、學習、生活、就業創業等為模塊,開展系列課程、班會、活動,以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學風建設、日常管理、就業創業指導,弱化了人文修養教育。在進行素質教育時,人文元素的運用較少,同時榜樣的教育力度不足。高職院校以技能培養為主,在實訓、實習中,有著較強的規范與準則。特別是理工科專業學生與機械打交道,不能有半點失誤。在這樣高強度的規范之下,更強調技能的培養,課程難免單調與機械,從而忽視了人文素養的教育。

三、山水文化視角下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模式研究

1.建立極具地方特色的素養提升課程。地方文化包含建筑、飲食、方言、民俗、傳統、習慣等一系列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受地理環境、歷史發展、風土人情等諸多因素影響,有較強的地域性、傳統性以及獨特性。地方文化資源不僅能夠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以及文化氛圍,直接或間接推動當地社會生產力發展,而且在地方院校發展中也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山水文化”課程的建設,在引導學生了解地方、熱愛地方的同時,更引導學生對各類地方文化的探究之心,從自然風光到人文情懷,實現從自然審美到價值觀念的教育,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鄉情是人類的寶貴情感,作為愛國情感的重要基礎,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以“山水文化”元素構建課程,是對地方文化的重視,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將地方文化美景融入到課程教學當中,給課堂提供了大量活力,給學生的思考帶來大量啟發,引導了學生對藝術的追求。通過山水等自然風光的展示,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自然資源保護的探究,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是非美丑”,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美育教育的發展,決定了學生素質的發展,影響著學校的辦學。開發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課程,將“山水文化”引入到課程當中,使美育課程內容更加廣闊、更加具體,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更好的引導學生對“美”進行正確的認知與理解,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成為即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審美能力、探究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的高復合型人才。“山水文化”課程的開發,引導學生挖掘地方文化,從文化中汲取地方人民吃苦耐勞、敢于拼搏、開拓創新等優秀精神,有助于學生思想的轉變與提升,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例如,建立以地方山水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山水柳州》選修課,以“柳州古八景”、柳州少數民族風情為素材等,吸引學生對美景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踏上徐霞客尋找柳州“羅池夜月”之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以李寧、朱芳雨、江鈺源等等柳州人民為榜樣,引導學生培養吃苦耐勞、敢于拼搏、開拓創新的精神。2.建立良好的課堂模式。翻轉課堂,以尊重、民主、平等為前提轉變角色,以項目驅動為主體構建良好的互動環境氛圍。首先,課程以自愿選修為原則,保證了學生的主觀興趣。以山水欣賞為切入點,從課程初期開始,要求學生從學期初開始進行山水探究,從始至終,促進學生探究能力提升。同時,建立學習小組,以探究為前提合作互助,進行課前探究、課程討論、課后總結。如在講解山文化時,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搜集、實地考察,并進行討論、總結,在此過程中,既提升學生探究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又鍛煉身心,增長知識,提升素養。最后,以山水展示為驅動,通過情景模擬構建良好的互動平臺。課程任務要求學生進行導游情景模擬,讓每一個學生分別以導游的身份,通過課件展示,帶領大家“游山玩水”,活躍課堂氣氛,“寓教于樂,寓學于樂”,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3.形成地方文化宣傳途徑。徐霞客曾在游記中稱贊柳州的山水為“芙蓉倩水之態”,柳宗元以“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描寫柳州柳江河水的蜿蜒,清代畫家張寶畫柳州時,在題款中寫道“微雨龍城路,蒙蒙隱翠鬟”,將柳州的山喻為美人的鬢發。柳州是山清水秀地干凈的工業重鎮,是奇石甲天下的“中華石都”,是劉三姐傳歌對唱的少數民族團結聚居地。依托“山水文化”,將以上柳州本土元素運用在課程當中,讓課堂內容更為生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進對柳州的了解,促進對柳州的宣傳。激發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另外,在出國旅游大熱的今天,很多人忽視了我們國家的美景,忽視了家鄉的美景,盲目崇拜國外,國家意識相對薄弱。讓學生從山水美景開始,認識當下,認識歷史,探索未來。幫助學生理解本地文化,可以增強學生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四、結語

在“山水文化”視角下,建立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模式,是響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對策。將“山水文化”融入到課程中,有助于地方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傳承與創新,有助于引導學生愛家、愛校、愛祖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新華網,2018-9-10.

[2]張東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有關情況[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2017-12-06.

[3]郝慧芬.地方文化資源與高校融合的價值與途徑[J].呂梁學院學報,2017(3).

作者:許馨文 黃 單位:柳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