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課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分析

時間:2022-10-12 04:40:13

導語:公共基礎課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基礎課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分析

1研究背景

近年來,職業教育發展十分迅速。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63所,高職(???院校1418所,占普通高校的53.2%;普通中等專業學校3322所,在校生699.42萬人。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加強人文素養教育,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1]。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規定,職業院校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齊開足公共基礎課程,合理安排公共基礎課程學時[2]。公共基礎課是促進人文素養提升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課程開設及推進人文素質教育情況備受關注,本研究圍繞這些內容進行了問卷調查,并依據國家相關規定開展了分析研究。

2調查過程

本研究在問卷調查中選取了非概率的配額抽樣方法,根據我國職業院校的性質和教師人群進行配額,第一層配額為職業院校的性質,選取了6所高職院校、4所中職學校;第二層配額為教師人群,教師主要分公共基礎課、專業課教師、行政人員和其他人員。調查發放教師問卷170份,回收有效問卷155份,回收率為91.2%。研究者在整個調查過程中實施監控和抽樣復核,剔除了部分不合格問卷。整理審核后的有效問卷經數據整理形成調查數據庫,采用SPSS22.0版進行統計處理。調查對象的分布特征見表1。

3調查分析

本研究主要從人文素質教育的認知、公共基礎課開設情況、教學資源與效果和教學手段與不足四個維度對公共基礎課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情況進行調查。3.1人文素質教育認知。3.1.1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關注情況。從統計數據看,調查對象選擇“非常關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比例占總人數的57.4%;選擇“比較關注”的占31.6%,選擇關注度為“一般”的比例為11.0%,調查對象中沒有人“不關注”人文素質教育,可見人文素質教育是職業院校教師關注的熱點問題。3.1.2對學生人文素質滿意度評價。調查對象對學生人文素質滿意程度選擇“很滿意”“比較滿意”的占總人數的42.6%;選擇“不滿意”“很不滿意”的占總人數的23.2%;選擇“感覺一般”的占總人數的34.2%。可見,教師對學生人文素質滿意度偏低。3.1.3對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態度從調查對象的視角看,認為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都很重要、都應該重視的比例最高,占總人數的71%;認為二者有主次之分,專業教育最重要的比例占17.4%,選擇人文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比例占總人數的11.6%。可見,教師重視專業教育的傾向較為明顯。3.2公共基礎課開設情況。3.2.1人文素質教育類公共基礎課開設必要性。調查對象中有151人選擇了“非常有必要”“有必要”在職業院校開設人文素質教育類公共基礎課程,占參與調查的總人數的97.4%;認為“可有可無”“沒有必要”開設此類課程的占總人數的2.6%??梢姡^大部分教師認為職業院校應該開設此類課程。3.2.2人文素質教育類公共基礎課開設現狀調查對象認為本校沒有按要求開齊的人數最多,占調查對象總人數的36.1%;選擇“不清楚”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為26.5%;選擇“開齊了課程但課時不足”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為22.6%;認為“按要求開齊所有課程”的比例僅為14.8%??梢姡殬I院校按要求開齊人文素質教育公共基礎課程的院校相對較少。3.2.3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實踐教學開展情況。調查對象認為本校實踐教學活動內容豐富、教學效果好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為49.7%;認為本校組織過實踐教學活動、效果一般的人數占41.9%;認為組織過實踐教學活動、效果不好的人數占5.2%;3.2%的教師選擇了“不關注”。3.2.4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滿意度。從對本校公共基礎課程開展人文素質情況的滿意度統計數據看,調查對象對人文素質教育不滿意、很不滿意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為24.5%;選擇感覺一般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為36.8%;選擇“很滿意”“比較滿意”的人數占38.7%。由此可見,當前教師對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滿意度偏低。3.3教學資源與效果。3.3.1網絡教學資源使用情況。調查對象選擇本校公共基礎課使用“學堂在線”的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22.7%;使用“愛課程”“超星平臺”等平臺的人數占73.5%;選擇“沒有使用”教學資源平臺的占3.8%。可見,公共基礎課教師使用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種類較多,使用平臺的教師人數也比較多。3.3.2信息化課堂教學管理平臺使用情況。調查對象使用“藍墨云班課”的占總人數的比例為36.1%,處于第一位;選擇“雨課堂”“智慧課堂”的人數占57.5%;沒有使用平臺的教師人數占6.4%。因此,絕大部分教師在使用信息化教學管理平臺組織課堂教學活動。3.3.3教師隊伍建設情況。調查對象認為本校公共基礎課程沒有穩定的師資隊伍的人數占41.9%;認為本校教師能滿足開課要求的占總人數的21.9%;認為師資不足無法按要求開設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師人數占20.1%;而選擇“各類公共基礎課均組建了充足的優秀師資隊伍”的人數最少,所占比例僅為總人數的16.1%。可見公共基礎課師資不足、隊伍不穩定現象較為顯著。3.3.4教師教學態度和教學效果評價。在教師教學態度方面,調查對象選擇教師教學態度“非常認真”和“認真”的人數占總人數的87.7%;選擇教師教學態度“一般”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為12.3%。其次,從教師教學效果來看,認為教學效果“很好”“較好”的人數占79.4%;選擇“一般”“不好”“很不好”的比例為20.6%。對公共基礎課教師教學態度與教學效果的相關性分析見表2,教師教學態度與教學效果兩個變量呈現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780(p=0.000<0.05),兩者關系為高度正相關。由此可見,教師教學態度越積極,在教學過程中將可能取得越好的教學效果。3.4教學手段與不足。3.4.1教學手段使用情況。對最適合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手段進行選擇的統計數據顯示,調查對象選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課堂教學的人數占參加調查的教師總人數的35.9%,排在第一位;選擇多媒體教學的人數位列第二,占30.6%;認為慕課等在線教學手段最適合的人數占16.9%,選擇傳統和其他教學手段的教師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14.0%,2.6%。由此可見,大部分認為應該在公共基礎課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3.4.2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不足。統計數據顯示,認為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認識和重視不夠的人數所占比例排在第一位,占調查對象20.8%;認為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素養的人數占總人數的18.9%;選擇“學校對人文素質教育不夠重視”“課程種類不豐富,課時安排少”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17.5%,16.4%;選擇其他原因的部分調查對象提出了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教學特色不突出、校園人文環境建設不夠等不足。

4啟示與建議

4.1提高站位。準確把握正確方向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好正確的改革方向,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機制,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3]。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對人文素質教育不夠重視、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認識和重視不夠、教師重視專業教育輕視人文素質教育是當前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教師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滿意度評價偏低?!皾不哺擞摹?。職業院校管理者和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職業院校需要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持續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自覺與國家相關文件要求對標對表,準確把握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正確方向,以行動引導學生、感染學生,形成全員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全程、全方位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4.2規范公共基礎課課程設置。公共基礎課教學在職業院校推進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規定,三年制中職公共基礎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1/3(不低于1000學時),三年制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學時應當不少于總學時的1/4(不低于625學時),并且要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2]。本研究對公共基礎課開設情況的調查發現,絕大部分教師(占比97.4%)認為職業院校應該開設人文素質教育類公共基礎課課程;認為本校能按要求開齊的教師人數僅占14.8%;對公共基礎課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滿意度偏低,僅有38.7%的被試教師感到比較滿意。由此可見,職業院校有效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是正確處理好專業課和公共基礎課的關系,重視公共基礎課在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基礎地位,開齊開足公共基礎課程,保證學時數量;同時還需要豐富符合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特點的實踐教學內容,充分挖掘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博物館等實踐場所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提升實踐育人、活動育人效果。4.3挖掘信息技術。推進“三教”改革調查發現,96.2%的公共基礎課教師使用“愛課程”“學堂在線”“超星爾雅”等網絡教學資源平臺開展公共基礎課教學,93.6%的教師借助“藍墨云班課”等信息化課堂教學管理平臺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提升教學管理水平,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課堂教學、多媒體教學及慕課等網絡在線教學手段被眾多的教師認為是最適合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手段。

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提出,要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推動改進教學、優化管理、提升績效。構建一體化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融合眾籌眾創,實現數字資源、優秀師資、教育數據、信息紅利的有效共享[4]。因此,在公共基礎課教師課堂教學信息化程度較高,但師資不足、師資隊伍不穩定現象較為顯著,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基本具備但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尚顯不足的情況下,應大力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推動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升信息素養,增強應用信息技術能力,服務廣大教師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新要求。充分發揮國家職業教育示范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以及線上線下精品課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廣精品示范課程建設和使用成功經驗,深化教學改革,推進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促進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推動公共基礎課教學質量和學生人文素質的不斷提升。

作者:肖毅 單位:北京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