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視頻輔助體操教學分析

時間:2022-01-12 08:47:39

導語:微課視頻輔助體操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課視頻輔助體操教學分析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實驗等研究方法對利用微課視頻學習對體操教學的影響進行了實驗與分析。認為微課視頻的觀看在體操教學中對教學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微課的利用率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有關;同樣,微課的觀看對動作技術的完成并沒有特別大的貢獻,但微課對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理論知識的掌握有很大促進作用。如何更有效的發揮微課在體育領域內的作用還應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

關鍵詞:微課視頻;輔助教學;分析

微課是否有利于體操教學呢?微課能否成為體操教學改革的突破方向,讓理論知識掌握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很好地統一于體操教學之中,能否有效解決課程內容多、課時少、教師無時間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等問題,一直是廣大體操教師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當前影響體育學院體操教學的各種不利因素進行分析,結合目前體育教育專業在教體操學中存在的問題,基于微課的特點,對微課在體操教學中的輔助的效果進行研究。以期為體育教育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鑒與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2014、2015、2016級學生共14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18人,女生22人。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2)實驗法。(3)數理統計法。

2研究結果與分析

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情況的分析如下。(1)學生利用微課學習時長的分析。利用微課進行輔助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彌補目前教學課時少,激發學生積極的思考,以及為學生參差不齊的學習水平而設置的課后作業,微課的學習是在課下進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學課時,有利于學生對動作的掌握。為了了解、分析學生利用微課進行學習的情況,本研究針對兩組學生利用微課進行手倒立這個基礎性動作的學習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學生微課學習的時長并沒有因為年級不同而產生差別。不同年級有2/3的學生能夠將微課視頻完整的觀看1~2遍(女生在學習時間上好于男生),而有1/3的學生不能做到視頻的觀看。通常情況下學生對視頻的學習時間是隨著課程內容的進度來進行的,當教學單元完成了這個動作時,學生基本對該動作不再進行視頻學習了。教學中會發現,能夠進行微課視頻學習的通常都是在課堂上比較認真、積極、努力學習的學生,上課態度好,向學的主動性強;而不觀看微課視頻的學生通常是課上比較調皮,對動作技術完成要求不高。他們通常的心理是“及格萬歲”,覺得動作完成即可,不對教法及和教學相關的知識有更多的探索。而學生認為與考試無關和與今后工作關聯程度不大也是學生不進一步學習的另一個原因。當然,個別學生會對動作技術某個感興趣的知識點反復觀看,但這在學生中只占極少數,多數同學對微課的觀看只是停留在大致了解的層面上。為能更清晰地了解學生觀看視頻時長與動作難度程度是否存在關聯,本研究對教學內容中其他3個動作也進行了統計,這3個動作分別是:側手翻、手倒立前滾翻及前手翻。通過對不同年級和不同難度動作的微課學習時間統計發現,同等程度的難度動作與學習時間的關聯并不明顯,在較難動作的學習中,學生在課下觀看微課的時間比簡單動作花費的時間要長,這與動作的難度有一定的關系。由于前手翻在教學考試中所占的分值較大,多數同學為了達到高分,都想將這個動作完成好。但由于課時較少,該動作練習難度相對較大,技術錯誤也會很多,所以學生都迫切希望在短時間內將錯誤技術改進。為了提高課上練習效率,他們在課下觀看視頻的時間自然增多。在反饋中還發現,學生多數能根據自身所處的水平、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反復地進行某個環節的學習。但同時也發現,利用微課學習的利用率還不高,課下進行學習的人始終保持在2/3的人數上,這說明微課視頻的利用與學生學習的態度有關,與學生的“功利”心理有關。在2016級的教學大綱中,前手翻只是作為介紹性動作出現,不是必學動作,因此,就會發現,學生觀看微課的時間和人數上就出現了很大的差別。能夠進行微課觀看的人數基本與完成動作的人數等同,所以,學生學習的“內因”在學習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當然,要使微課有效地被利用還應思考如何通過考核手段來促進微課的充分利用,在課上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注重與微課內容的結合,充分發揮微課的輔助教學作用。(2)微課學習對動作技能掌握情況的影響。動作技術在這里指的是兩組同學在動作技術的完成質量上。本研究針對教學大綱中技巧項目規定的4個動作進行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測評。依照課時的學習起始和結束時間進行測試,從結果來看,兩組同學在動作完成上是沒有顯著差異的,說明微課的學習對主要依賴運用身體能力來完成的技術動作的作用不顯著。由于測試班都是自然班,學生也都有不同的專項,體操基礎較差,而體操動作對身體協調性、靈活性和肩帶力量要求較高,決定動作技術能否掌握的關鍵因素是大量的練習,僅通過微課的觀看是不可能掌握技術動作的。因此,也說明動作完成與否和學生的個人身體素質存在密切的關聯。但從測試的結果中也能發現,盡管兩組同學動作的完成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動作的規格和質量上實驗組要好于對照組,這在同等難度動作的記評中有所體現,具體表現為“優秀”和“良好”都好于對照組。究其原因認為:微課的學習是課上學習內容的補充和延展,是對課上內容的預習和復習,微課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動作技術的認識,同時對動作技術的要求和易犯的錯誤印象更加的深刻,那么在練習動作時就會對以上問題加以注意,因此,從動作完成的準確性上,實驗組的成績要好于對照組的成績。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微課的特征適應于體育教學,但體育學科的特點是不可能單純通過觀看微課來實現的。微課雖然能清晰地呈現教學內容,但無法完全實現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行為。所以微課只能輔助課程的教學,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輔助與拓展,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3)微課學習對學生理論成績的影響。理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為,在技術教學中很多的教法是需要通過語言的表述和對知識點講解才能進行的。目前,微課應用于理論教學的研究比較多,但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情況還需進行考證。本研究將體操教材中涉及的理論知識和微課中所涉及的知識點設計成問卷請兩組同學進行答題,結果發現,實驗組的答題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分析原因會發現,因為微課教學的知識點在視頻的講解中具有針對性,尤其對教法的運用、常見錯誤動作及糾正方法等都很具體;而理論課中由于受學時所限,通常都是泛泛地給學生進行講解,所以對具體動作的講解針對性欠缺。另外,在微課教學中因為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對所學的動作進行課下復習,并在上課的時候運用啟發式、探究式的教法進行教學,這樣就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學生對微課中所不理解的知識進行提問,這樣帶著問題進行學習,自然對知識的理解就更牢固了。因此,實驗組理論成績好于對照組就不難解釋了。(4)微課學習對教學效率的影響。課下進行微課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延長學習時間,提高課堂效率,那么,課下觀看微課后是否對課上教學效率有所提高,進度是否加快也是本研究主要的內容。由于微課的學習帶有預習的成分,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也采用了提問式、誘導式的教學方法,而非一貫的講解法,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加強了;教師講解時間明顯縮短。由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于解答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活躍,練習的主動性明顯提高,練習的時間增加。為了發現課堂時間的利用情況,本研究以所學新內容的第一次課為例進行了課堂時間運用的統計。結果發現,利用微課學習組在教師講解和課堂組織環節中教學時間明顯縮短,練習時間增加,而常規教學組相反。常規教學下,教師指導時間長,能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那些自覺性低的同學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師的觀察和幫助下,能夠督促和監督學生的學習。但是這樣學生學習被動,組織觀察時間相對較多,練習的時間少,練習缺少連貫性。而利用微課輔助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能動性的發揮。課堂上,學生通常都會跟隨教師的思路和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并給出答案,縮短了教師的講解時間,學生練習時間增多,課的練習密度增大,學生練習的時間充足,并能夠通過充分的練習來建立動作技術定型。在這一過程中,再通過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和糾正,學生才有感知,才能更準確的改正問題,這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課上時間的利用情況,也說明學生在課下觀看微課視頻對教學起到的作用,利用微課輔助教學的益處還在于在轉變教法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結論與建議

(1)學生利用微課學習的主動性和微課件的利用率并不高,微課沒有發揮出預期的作用,這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有關。學生學習方式和時間相對固定,學生利用微課進行學習的時間與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有一定的關聯。(2)微課對體操教學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主要體現在理論知識的掌握上,配合課堂教學形式的轉變,利用微課學習能夠使學生獲得較為牢固的知識。(3)在學習主要依賴于身體素質的動作技術時,學生動作技能的掌握與利用微課學習的關系并不大,學生的動作完成情況與自身的身體能力有關,說明在體育領域中技能的掌握很大的程度還是依賴于身體的運動能力。(4)教學方式的轉變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利用微課學習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促進作用。微課教學會提高體操技術課上練習時間,進而提高體操技術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2):5-13.

[2]周光禮.論高等教育的適切性——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分歧與融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2-69.

[3]蘇小兵,管玨琪,錢冬明,等.微課概念辨析及其教學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7):94-99.

作者:王贊 齊作成 單位:沈陽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