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時間:2022-00-00 12:00:00

導語:高中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摘要:香港自2009年實行新學制以來,在高中階段開設了一門新課程———通識教育科,作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相當于內地的高考)的四大核心科目之一,是全體高中生必修必考的科目。因為它與內地高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著一定的共通之處,因此,在主要分析介紹它的課程理念、課程結構、評核方法以及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基礎上,對內地高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香港;通識教育科;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改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一直在反思,努力通過改革去改變長久以來施加在學生身上沉重的考試壓力,以及由此引發的“填鴨式”教學和死記硬背的學習這些情況。2000年11月,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公布了“以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為題的課程發展咨詢文件,從此教育系統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尤其是2009年在高中課程結構方面的一個大規模改革:公開考試的數量由原來的兩個(香港中學會考和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減到一個(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校本評核被納入其中,即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也計算在本科目的整體學習成果中;新高中課程中通教育科作為一門必修科目由中四到中六的學生學習等。其中,通識教育科作為四大核心科目之一,是全體高中生必修必考的科目,它與傳統的課程在教學設計和安排上有著不小的區別,具體表現如下:在通識教育科中,注重的是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能力,而不是對一套固定知識的死記硬背;評價的是學生持續的獨立學習表現,而不是對考試的材料進行檢查;強調的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的直接教授。在通識教育科中,鼓勵教師采用新的教學法即問題探究法。正如Fung所描述:“通識教育科有望對香港填鴨式的學習和教學傳統做出改變,并朝著靈活的自主學習及運用知識而發展”。[1](P6)因此,通識教育科出于多種原因被視為教育改革的典型體現,也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一、香港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設定及其理念

通識教育科這門課程在香港并不是一個全新的科目,它是之前高級補充程度的通識教育科的修訂和延伸。在香港,高級補充程度的通識教育科于1992年開設,隨后2003年在中四至中五開設的“綜合人文科”(主要為理科或科技科的學生選修)和“科學與科技科”(供文科學生選修),這些都為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開設積累了不少經驗。[2](P66)通識教育科的設立,“是為了讓學生把不同學科間的知識聯系起來,從多個角度來審題,并構建與他們現實生活直接相關的個人知識?!盵3](P2)同時,通識教育科也認同:“所有高中學生通過一系列與他們年紀相匹配的教與學活動,可以構建并擴大知識面?!盵3](P4)概括來講,通識教育科設立的理念“在于讓廣大高中學生能夠:1.加強對時事的觸覺(Awareness);2.拓寬知識與看待事物的角度(Brodening);3.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Thinking)”[4](P29),有人把這稱為通識教育科的ABC元素。

二、香港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結構

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內容總體上是以單元的模式來設計,簡單來說,就是“三范疇,六單元”和獨立專題探究。它的總課時為270小時,其中三個學習范疇占了180個小時,它們分別是“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及“科學科技與環境”,共包含六個單元,每個單元30小時。獨立專題探究的學時為90小時。表1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結構通識教育科的學習單元不是一些專業性很強、高深的專題,而是與個體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目的是想讓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能夠從多個角度和多元價值取向出發,把各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分析來自社會上的各種不同聲音,進而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跨學科思考技能。舉例來說,如今日香港這一單元,它涉及的主題可以是1.生活素質;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3.身份和身份認同。這時,我們可探討的主要問題可以是:1.香港應該如何維持或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2.香港居民應該如何正確參與一些社會性政治事務?就法治精神而言,香港居民如何正確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3.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形成的?這些都是為了使學生日后能成為一個有整體文化觀的公民而做準備。此外,獨立專題探究這部分是推行通識教育科與其他傳統學科最大的不同之處,它利用各種長期存在的或是當下最新的議題讓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以激勵和激發他們的學習參與。在此過程中,為了能夠做出積極判斷,學生需要能夠對自己所處立場的情況以及在面臨情況有所改變需要修改判斷時,都能夠有通透的了解和掌握,只有這樣的學習才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意義建設。此外,有爭議性的議題可以促使學生在價值判斷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從而使價值教育成為可能。

三、香港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考核方式

通識教育科的考核要求學生能夠探究不同情境的議題,綜合運用所學進行探究和反思。它的公開評核包括公開考試和校本評核兩部分。其中公開考試包括:卷一:數據回應題,占總分50%,考試時間為120分鐘;卷二:延伸回應題,占總分30%,考試時間為75分鐘。這部分考試的特征有:第一,對廣泛的學習成果及考核目標進行有代表性的樣本測試;第二,試卷在設計上是跨學科背景的,主要是想通過提問,讓學生表達個人對當前各種問題的判斷和見解,以考核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且允許在表現水平上有分化存在。校本評核是指獨立專題探究部分。校本評核的優點在于:其一,它可作為評價學生實際能力的一個更可靠的指標,尤其是學生發展中的情感領域———這是紙筆測驗所不具備的。其二,長期的校本評核評估將減輕學生對一次性公開考試的依賴性以及所帶來的壓力。校本評核對三個階段(項目計劃提出、數據收集和成果展示)進行持續性的評價記錄,占總分的20%。也就是說,校本評核要求學生進行基于項目計劃的探究,在這過程中,他們應該展示溝通、數據收集及分析和問題解決等各種能力,他們的表現也會被記錄到橫跨三個階段的報告中。這部分的特征是:第一,學生經歷一種自我導向的、探究式學習;第二,學生對跨課程知識進行整合、銜接;第三,學生發展自身更高層次的思維技能。校本評核將評核范圍擴充到筆試難以評估的各類較高層次的能力上,彌補了公開考試中紙筆測試的不足。總的來說,通識教育科的評價設計是為了反映學生自我充實的學習過程,這樣使得該科目減少為了應對一次性考試的不足之處而教學,是為了發展學生的通用技能而教學。

四、香港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一)教師質素和教材選用問題。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價值判斷這些高層次的思維能力,加上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所應充當的角色是學習促進者、資料提供者和引導者,他們須向學生提供可參考資料的來源,并在適當時候刺激學生進行深一步的探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師自身的質素對通識教育科能否順利實施起著關鍵性影響。但“據香港教師中心在2006年做過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在該課程的開設之初,有很大比重的教師認為自身沒有足夠的跨學科能力去教授通識教育科”。[4](P29)再加上香港政府只提供課程指引,不提供統一教科書,各個學?;旧隙际鞘褂眯1窘滩?,如何篩選和整理資料就是一個不小的問題。這樣一來,通識教育科的科任老師身上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問題。通識教育科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獨立思考能力,評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也沒有明確的觀點限定。它看重的是學生提出觀點背后的依據與理由,以及學生能夠清晰地展示思考的過程等。學部分是由他們自己選擇或是同學間相互討論決定,這需要一改往常“什么都等著老師來安排”的被動觀念。但由于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抑制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上而下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也扼殺了學生的主體性。所以,要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對于學生來說也存在著不小的壓力。

五、對內地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啟示

我國內地高中開始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雖已有十多個年頭,但不乏有很多問題產生。第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設計通常是立足于某一個學習階段(小學、初中或高中)或某一個年級來設計,這就容易造成各學習階段或是各年級之間的課程內容出現彼此割裂的情況;第二,課程內容的安排往往是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四大指定領域(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和勞動與技術教育)各自開成四門課。這樣一來,不僅是跟其他學科課程,四大領域之間也缺乏橫向溝通和配合,會造成教學內容的重復以及教學資源的浪費;第三,這門課程的評價方法也不完善,過去大多停留在簡單的考核、學分認定階段,缺乏明確可操作的評價標準。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香港新高中通識教育科雖不等同于內地高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兩者有著一定的共通性,所以也能從中獲取一些啟示。第一,各學習階段的課程內容要循序漸進,注重銜接。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在年級與年級之間的過渡和銜接,在各學段之間課程內容的逐步深化,避免小學生在研究零花錢的使用問題,初中生和高中生同時也在研究這個問題,但是三者的學習方式并沒有出現質的差別,這就是一種倒退的教育,對學生的能力發展毫無益處可言。第二,設計與課程目標、內容相配套的評價方案(該方案要有詳細、可操作的評價標準)。通識教育科實施公開評核是作為核心科目的必然要求,也因為該科成績是香港地區的大學招生以及就職的重要指標。在我國內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雖然也要求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學習、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作為必修課卻沒有與之相適合、配套的評價方案。一直以來,教師評定該門課程的常規做法就是簡單的校內評估和學分認定,因為它在人們看來只是取得高中學歷和文憑的一個必要而不充分條件。第三,重建教師信念,發展相應的素養要求。要推行新的課程改革制度,必定會遇到很多困難,而首先要解決的是教師的態度及信念問題,要讓教師團體從根本上重視起來。我們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從過去的高考制度下走過來的,只重視傳統的筆試成績,忽視學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也就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學生掌握各種解題技巧,在考試中獲取高分?;谶@種現實情況,在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循序漸進,讓廣大教師有足夠的適應時間。例如,在教師的專業發展課程中,可以加入重組教師信念的課程。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從傳統的總結性評價模式中解放出來,改變對評價的信念,理解政策制定者的真正意圖,從而才能真正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最大價值。2014年9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到,2014年啟動兩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浙江省和上海市)。以浙江省為例,它在隨后頒布的《浙江省深化高??荚囌猩贫染C合改革試點方案》中提到: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高??蓪忌咧须A段綜合素質評價提出要求,作為錄取參考;作為報考條件和初次遴選的主要依據之一,高??梢詮膶W生綜合素質評價等級、社會實踐情況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或納入綜合成績?;诖?,我們可以把學生在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綜合素養以及成果都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和依據,這也就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揮更大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持。香港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開設雖也是有問題存在,但它為內地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鑒和啟示,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

作者:鄭嬌君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Fung,Y.,Tang,T.&Chan,C.C.LearningandTeachingLibe-ralStudies:TheoryandPractice[M].HongKong:OpenUniversityofHongKongPress,2011.

[2]馮生堯.香港高中通識教育科:作為普通公民的共同基礎課程[J].現代教育論叢,2008(10).

[3]CurriculumDevelopmentCouncil&HongKongExamin-ationandAssessmentAuthority.NewSeniorSecondaryCurriculumandAssessmentGuide(Secondary4-6)-LiberalStudies[EB]).EducationandManpowerBureau,HKSARG.2007.

[4]武荷嵐.香港高中通識教育科及其對內地課程改革的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