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通識教育論文

時間:2022-01-10 11:20:06

導語:高職學生通識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通識教育論文

摘要:培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是當前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以高職通識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為切入點,探討了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策略。通過凝聚價值共識、加強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學會自省和實踐體悟、強化工匠文化熏陶,努力培養更多具有工匠精神潛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高職;工匠精神;培養策略;通識教育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著力提升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加強職業精神培育,推進產業文化、優秀企業文化、職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促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著力培養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工匠精神。高職教育是為社會培養適應市場和未來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是當下高職院校的時代使命。

一、工匠精神與高職通識教育的關系

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是從業過程中對職業的態度和精神理念?!肮そ尘瘛钡膬群ā熬媲缶薄白⒅丶毠潯薄皣乐敗⒁唤z不茍”“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等。[1]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需要,是高職教育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它強調大學教育不僅要有知識的理性,而且要有人文的理性,注重大學生人格、精神和氣質的涵養,防止人的異化。[2]與專業教育相對應,其核心是基于人格塑造為首要目標的“全人教育”。相對于專業教育側重于技術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習得,高職通識教育更注重學生情操陶冶、靈魂完善和心智的成熟,旨在培養“具有人格健全、職業通用能力較強和自我發展潛力大的高職人才”[3],幫助他們增強未來職業領域變遷、職業崗位變換的適應能力和繼續學習的能力。培育工匠精神和通識教育都是立足于人的發展,提升學生從事工作或活動的綜合能力,保證“人”的教育的完整,其價值追求一致,實質都是培養適應未來科技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所需的職業人。因此,高職通識教育可以“工匠精神培育”為切入點,將學生工匠精神養成貫穿于高職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二、影響高職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因素

(一)通識教育教師隊伍。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已認識到片面強調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偏頗,實施了通識教育,但重視程度仍不夠,尚缺乏穩定的通識教育教師隊伍。通識教育更多的是由公共基礎課教師或缺乏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任教,專業教師參與通識教育的積極性不高。一方面,是鑒于評價體系的原因,從事通識教育對專業教師的職稱評聘、晉升來說,收益甚微;另一方面,教師因為自身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缺乏進行通識教育的能力。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建立一支穩定的專兼結合的通識教育師資隊伍,這樣的隊伍成員應包括公共基礎課教師、專業教師、技能大師和能工巧匠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工匠精神”培養目標的實現。(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陶行知說,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即教學生去學。要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提供價值引導,激發學生在通識教育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因為“工匠精神”的養成,最終還是要依靠受教者本人將學習與個人本性的自我完善聯系在一起,認同與內化“工匠精神”品質,并在生活實踐中將之落實到行動上,從而使“工匠精神”的品質獲得生長。因此,能否激發高職學生個體學習的主動性,成為“工匠精神”培育效能高低的關鍵。

三、高職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凝聚價值共識是“工匠精神”培養目標實現的前提。中國制造要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必須呼喚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肮そ尘瘛睉摮蔀閷W校職業教育的靈魂,成為每一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種境界。[4]工匠精神的價值引導在認知與行動上的邏輯就是知、行、信的統一。培育工匠精神要使學生在“知”的基礎上建立穩定、持久的“行”,這需要學生在內心建構一種持續穩定的“信”。而“信”的建立依賴于工匠精神價值共識的達成。1.從社會層面看,要轉變人才觀念,重新審視“大國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價值導向,營造崇尚勞動、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圍,讓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較高的收入、有發展的通道,提高人們對技能人才的認可度,讓敬仰工匠、弘揚工匠精神成為大眾共識和時代風尚。2.從學校層面看,要大力宣傳工匠大師敬業愛崗、追求技能完美和崇高的精神,把培育學生“工匠精神”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價值追求,并將之滲透到辦學理念、辦學思想、教風學風等價值體系中,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全過程。同時,要加強學生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幸福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職業平等觀,增強他們對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認同和尊重。使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成為師生的共識,扎根于師生心中,引領學校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二)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礎?!肮そ尘瘛弊鳛橐环N精神品質,涵蓋了職業理想、職業情懷、工作態度、職業追求和職業規范等要素??梢酝ㄟ^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創設富有感染力的各種情境活動,來建構學生合理的認知基礎,進而塑造其良好的精神品質。1.在課程建設上,圍繞“職業理想、職業情懷、職業道德、工作態度、專業操守、責任意識、生涯發展、溝通表達、團隊協作、心理素質、勇于創新”等要素,按“學會做人、學會處事、學會發展”三大模塊,建立通識教育課程體系。2.在教學內容上,根據專業的不同,選取相關產業行業發展的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產業行業的歷史、文化、發展前景及與其他行業的聯系等知識,開闊職業視野,增強他們對職業的認同感;此外,編寫本行業工匠大師事跡讀本,通過榜樣人物的激勵和示范引導,使學生知曉適應現代產業要求的職業規范和工作態度,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專業追求和職業精神。3.在教學方法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采用討論式、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式學習能力和自主建構知識能力。工匠精神養成是學生主體自我積極建構的過程,只有當外在的職業規范、責任價值觀等被學生認可接受,才有可能內化為其自身的品質。(三)學生自省和實踐體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關鍵。工匠精神形成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外在的專業認知、職業規范、專業知識和技能蘊含的精神特質,只有通過個體的內省和實踐體驗,才能轉化為內在的專業操守、職業情懷和價值追求。因此,高職通識教育培育學生“工匠精神”要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體悟“工匠精神”的社會價值。在教學中,可以打破教室的局限,使通識教育與職業工作相結合,把學生帶入仿真或真實的企業工作現場,讓學生近距離感受行業企業的工作文化,在實踐活動中了解本行業及所從事崗位。通過經常性的訓練,讓“工匠精神”落實到學生的行動上,幫助他們加快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變。此外,還要引導學生通過自省培養自覺自律精神,從“要求我這樣做”的被動性職業規定與要求,轉化為“我愿意這樣做”的內在引導性,讓“專注”“精益求精”“注重細節”等變為學生個體自覺的意識和行為。(四)工匠文化熏陶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保證。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持續漸進不斷內化的過程。高職院校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大力開展產業文化進校園、工匠大師進課堂等活動,營造濃郁的工匠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1.對接工業文化。在文化建設中體現工業文化元素,吸收、融合體現職業特性的工作規范與標準、職業能力與素養的企業優秀文化,讓學生在校期間能較好地感知、認同工業文化,堅定做強中國制造業的信心。2.開設工匠大師講座。定期聘請本行業、本區域的工匠大師、技能專家來校做報告,講述他們的真實生活、內心世界及對職業的敬畏,引導學生了解工匠、理解工匠進而追隨工匠。3.弘揚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寶貴的工匠文化資源,讓敬業、專注、一絲不茍等優秀工匠品質在學生心中扎根、發芽。4.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技能比賽,營造“學技能、練技能、賽技能”的濃厚氛圍。通過比賽,培養學生對技能不斷改進、對質量精益求精、對制造一絲不茍的職業素養,使他們成為具有工匠精神潛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4):66-69.

[2]熊慶年.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N].中國教育報,2014-09-15(11).

[3]崔建平.對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及其目標定位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10):54-56.

[4]李小魯.“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的靈魂[N].中國教育報,2016-05-13(05).

作者:陳鑫 單位: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