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特殊教育發展困境分析
時間:2022-06-15 10:21:43
導語:民族地區特殊教育發展困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對于特殊教育事業來說更是如此,發展特殊教育的希望在特教教師。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因受其職業的“特殊性”及地域性、民族性、專業性、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較大,使他們無論是在社會場域,還是在教育場域,都被看做了“局外人”,也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弱勢群體”。因此,深入剖析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發展困境,積極探尋適合其職業發展的新路徑,已成為我國加強民族團結,發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必須直面與追尋的重要課題。
一、理論闡釋:“三圈理論”的核心思想和分析框架
針對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所處的職業發展困境,達奇•萊昂納德(Dutch.Leonard)的“三圈理論”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叭碚摗睘闇蚀_剖析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所處的職業發展困境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并對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走出其職業發展困境具有啟發意義。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馬克•莫爾(Mark.H.Moore)教授在1995年首創了戰略分析三概念:價值、能力和支持.提出在決策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三個因素的有機統一,積極提升能力并獲得外部支持,以期實現社會公共價值[1](P23)。哈佛商學院、政府學院達奇•萊昂納德(Dutch.Leonard)教授將馬克•莫爾的戰略分析三概念發展為“三圈理論”分析框架。該理論認為,在制定公共政策時,首先,必須考慮價值問題,即該政策方案的目標能否體現公共價值;其次,必須考慮能力問題,即政策方案實施與執行中的約束條件是否具備;第三,必須考慮支持問題,即政策方案所涉及的利益關系者的態度與意見;最后還必須考慮是否實現了價值最大化、能力最大化和支持最大化,以及這三個方面是否協調均衡。如果把能力、支持和價值各用一個圈表示,那么這三圈重疊的部分就是能力、支持和價值都具備的最佳決策或實施區[2](P37)。如圖一所示,三圈相交形成的區域,呈現以下幾種類型:區域一,耐克區:價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相互重疊的部分。在這種情況下,能力、支持和價值都具備,最有可能獲得成功,應果斷實施或擴大,只需要放手去做就行了。因“放手去做”是耐克公司的口號,故將這一區域稱為耐克區。區域二,我有一個夢想區:價值圈與能力圈和支持圈不相交的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判斷雖具有價值戰略,但因既無足夠的能力推行,又缺乏公眾的支持,所以只能停留在夢想階段,不能被實施。區域三,夢想項目區:價值圈與能力圈相交的部分,不含耐克區。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并且也有足夠的能力去實施,但因缺乏廣泛的支持,所以仍然不能馬上實施,只能展示模型,分享這個夢想。區域四,風險項目區:價值圈和支持圈相交的部分,不含耐克區。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也能得到廣泛支持,但是由于組織能力欠缺,實施該戰略仍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區域五,他們的夢想區:支持圓圈與價值圈、能力圈不相交的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公眾的認同出現偏差,雖然戰略受到廣泛支持,但因缺乏價值,且無能力實施,所以仍然只是公眾的夢想,而不能成為組織的行動。區域六,噩夢區:能力圈和支持圈相交的部分,不含耐克區。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戰略獲得廣泛支持,又有足夠能力完成,但因毫無價值,所以一旦實施將浪費大量的資源,造成很大損失。這個區域是三圈互動形成的不同決策模式,闡明了價值、能力、支持三者的關系,強調了實現公共價值的重要性。只有實現價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的最大重合,即進入耐克區才是公共決策的最佳目標。因此,在分析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發展困境,探尋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發展之路、構建特殊教育教師能力體系、支持體系,實現其價值最大化時,透過“三圈理論”的視角分析,對于解決現實問題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作用。
二、困境透視: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困境的“三圈”分析
(一)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困境的“價值圈”分析
“價值”是指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種實際用途和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包括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作為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主力軍,他們在傳授殘疾兒童知識、技能,使其融入主流社會成為“殘而不廢”的建設者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在傳承民族文化,發展民族經濟,促進民族教育,推動和諧社會發展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在調研中發現,一方面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自我價值認同不高,常有一種職業自卑感;另一方面,社會上對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特殊職業”也存在忽視、歧視和漠視現象,導致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教師流失嚴重,影響了特殊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叭碚摗彼故镜摹八麄兊膲粝雲^(區域5)”對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上述困境進行了形象的分析:因為公眾的認同出現偏差,雖然戰略受到廣泛支持,但因缺乏價值,且無能力實施,所以仍然只是公眾的夢想,而不能成為組織的行動。當然,導致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價值認同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現借助“三圈理論”對其剖析如下:1.特殊的生存環境制約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發展環境。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大多生活和工作在經濟發展落后、貧困人口分布廣、貧困程度深、脫貧能力弱、殘疾流行率高的“老、少、邊、窮、山、庫、漠”等地區,其所在的場域所占有的權力資本、社會資本、教育資本、經濟資本等資本量都很有限,這就決定了其生存和職業發展的空間非常有限,從而影響了其職業價值的更好發揮。2“.特殊的身份”固著使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也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弱勢群體”。由于特殊教育教師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兒童中最為脆弱的群體,也是殘疾人中特殊而又困難的群體,這也決定了特教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使他們同這些“特殊兒童”一樣,無論是在社會場域,還是在教育場域,都被看做了“局外人”,也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弱勢群體”。因此,“局外生存”形象地勾勒出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被遺忘、被貶損、被誤讀的尷尬困境:渴望進場,卻被排除在場外;雖在場內,卻不被接納;表面在場,實際并不在場;物理場的在場,意義場的不在場[3](P3)。調研發現,盡管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中絕大多數教師比較喜歡特殊教育這項工作,很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并且90%以上的教師愿意永遠忠于特殊教育工作。他們在處理與學生、同事、領導與學生家長的關系中滿意度都較高,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評價也較高,其工作效能感、情感幸福感、身心愉悅感和職業高尚感都較好,認為在特殊教育學校這個特定的“場域”中生活得比較開心。但是,由于特殊教育教師這個“特殊”的身份固著,卻又多角度多方位地真真切切地提醒著身處學校場域和社會場域交織著的這群特殊的“弱勢群體”在“此時此地”無助與無奈、屈服與順從、抵制與顛覆、懸置與冷漠的生存境遇[4](P33)。3.社會地位不高和經濟待遇偏低是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價值認同偏低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社會上有些人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以致對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師社會價值認可度不高,認為只有“三流”的教師才會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從而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挫折感、失落感和自卑感;另一方面,由社會比較產生的自我價值認同偏低。與普通教育學校教師相比,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量更大更辛苦,工作環境更差,所教學生的前途渺茫,工資待遇與工作量不成比例,這些都使得特殊教育教師感到一種潛在的壓力。此外,在與家長的交往過程中,不可理喻的家長或漠不關心的家長也會讓他們產生職業倦怠感。[5](P160)這些因素不僅給這群特殊的“弱勢群體”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健康壓力和職業發展壓力,更容易造成巨大的職業倦怠感,從而使許多高素質的特殊教育教師紛紛跳出了特殊教育的職業圈子另謀出路,以致影響了整個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困境的“能力圈”分析
在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角色具有“多重性”。他們既要針對教育對象的“差異性”進行特殊的“個別化教學”,又要成為學生的安全衛士、健康醫師、生活護士、學習良師和人生導師;既要成為學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診斷者和評估者、學生個體缺陷的補償者和潛能的開發者、學生差異教學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又要成為更富有同情心和更具有合作意識與能力的組織者。此外,作為民族地區的民族教育工作者,還要尊重民族文化差異,正確對待文化沖突,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以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因此,特殊教育教師角色的“多重性”決定了其能力的“多樣性”。他們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職業素質,還要具備特殊的專業教育教學能力和科學的創新實踐能力?!叭碚摗敝兴故镜娘L險項目區(區域4)對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因能力缺乏而導致的困境進行了形象描述:雖然戰略具有價值,也能得到廣泛支持,但是由于組織能力不足,所以實施該戰略仍具有一定的風險性。結合“三圈理論”,對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的能力困境及原因分析如下:1.思想素質參差不齊,影響了整個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形象。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政治覺悟和思想素質大多數都較高,在為人師表,以身示范、以身示教,真心關愛學生、真情對待學生,幫助殘疾學生學到生存的知識和技能,學到做人和謀生的本領,成為“殘而不廢”的有用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調研中發現,在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過程中仍然存在體罰、辱罵殘疾學生的現象。有些學校還出現教師強奸智障女學生及教唆聾啞學生偷竊的可恥行徑。這些師德低下的教師的言行不僅影響了其自身的職業形象,也影響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2.專業素質普遍偏低,影響了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由于起步較晚,發展相對落后,師資培養機構缺乏,導致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素質普遍偏低。尤其是既受過特殊教育專業訓練,又受過康復醫療技術訓練的人數幾乎為零,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教師職業的可持續發展。3.學歷水平不高,影響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升。調研發現,在民族地區特殊學校中專任教師學歷層次普遍較低,且學歷進修的積極性都不高。起點學歷為專業本科的極少,起點學歷為大專學歷的人也只占少數,而且在已有的特殊教育教師中,受過特殊教育專業化培養的人數更少。調研還發現,學歷與專業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在民族地區,大多數特殊教育教師是普通師范院校的畢業生,或者是從一些普通學校轉行過來的,只有少數教師是特殊教育師范專業的畢業生,而且這些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學歷層次又太低。學歷水平偏低和特殊教育專業素質不高不僅影響了教師本人能力素質的提升,也影響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育整體質量和水平的提高。4.職業培訓不夠,影響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在培訓方面,由于社會對民族地區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以致對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重視度和支持度不高。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因職前培養的缺乏和職后培訓的不足,使之在特殊教育實踐過程中因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經驗的借鑒,以致其難以承擔教育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更談不上專業發展和個人的職業發展。
(三)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困境的“支持圈”分析
在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要得到良性發展,不僅需要加強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更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的大力支持。然而,現實中,正是由于支持層面的“缺位”和“失位”才導致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發展困境。這種困境就是“三圈理論”中夢想項目區(區域3)所展示的現狀。1.政策支持的缺位,導致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的政策保障的缺失。為了保障特殊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特殊教育教師的健康成長,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教育部的教師[2012]12號文件《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都對保障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發展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是,由于各種主觀或客觀原因,在執行過程中經常出現政策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從而影響了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發展。2.社會支持的失位,影響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的社會美譽度。一是社會各界的關注度不高。社會各界對民族地區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教師的關注關愛及支持力度不夠,影響了其社會地位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二是經費投入不足。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特殊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所應享受的津貼、住房、醫療及特崗補貼等相關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從而影響了其職業發展的積極性;三是各類媒體輿論支持不夠。各類媒體對民族地區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教師的典型事跡宣傳不夠,以致社會對這個“特殊群體”認知、理解和支持不夠,影響了其職業發展的社會認可度和支持度。3.學校支持的不到位,制約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特殊教育教師能否獲取內部支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取決于所在學校對其發展的支持度、培養重視度及生活關懷度;二是學校是否具有保證其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班級管理、特殊教育資源等順利實施的財力物力保障;三是學校是否具備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及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等四方聯動的良好氛圍。但是,在調研中發現,民族地區的一些特殊教育學校在這三個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重視不夠、關懷不夠和支持不夠的現象。
三、困境破解:拓展并優化民族地區特殊教育
教師職業發展的耐克區“三圈理論”對于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走出職業發展困境,尋求職業發展的耐克區,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只有借助“三圈理論”對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的價值、能力、支持等層面的深入分析,才能正確剖析其面臨的問題,積極探索通往“耐克區”的有效路徑,實現其價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三圈交集的最大化最優化,從而確保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積極營造發展環境,優化職業發展的價值認同圈,著力實現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價值
1.價值認同是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超越困境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雖然工作和生活在處境不利地區,因其工作的特殊性而在社會上處于去權和無權的特殊弱勢地位,使其常有一種職業倦怠感,但是“教師”的神圣職責和崇高使命仍是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超越困境,實現人生價值,提升職業幸福感的力量源泉。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在傳授殘疾兒童知識、技能,使其融入主流社會成為“殘而不廢”的建設者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在傳承民族文化,發展民族經濟,推動和諧社會發展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們在以“特殊兒童”為教育對象的教育過程中,其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能夠得到很好實現,從而實現了自我超越,贏得了學生、家長及社會的價值認同。因此,作為特殊教育教師,只有明確自己肩負的神圣使命與崇高的社會責任,積極地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繼承和發揚傳統的“敬業”“樂業”“勤業”和“精業”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兒童的教育事業中,在奉獻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才能真正超越其生存與發展困境。2.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努力提升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認同。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于殘疾兒童的教育發展更是如此。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學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是基礎保障,也是幫助殘疾孩子實現求知夢的前提。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特殊措施,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待遇和社會地位,為其更好地教書育人提供良好的氛圍和環境。一是國家要積極落實推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切實維護和保障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根本利益;二是在民族地區,在推薦地方人大、政協委員的人選時,應適當考慮特殊教育界的代表,使他們在參政議政的過程中更有效地推動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三是民族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考慮民族地區特殊教育學校辦學體系的特殊性,合理制定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評優晉級的政策條件,增強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從業吸引力。3.積極營造良好的職業發展環境,努力提升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認同。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學校要為特殊教育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職業發展環境。一是學校需要改進現行管理制度,實施更加人本化的管理,切實做到“以教師為本”,為教師創設良性的工作環境和良好的專業發展條件。二是學校要轉變管理理念,不再以管理作為約束或管制教師的手段,而是要真正樹立起以管理促進教師發展的理念。三是學校要構建優質的、自由、民主的校園文化,為教師生存實踐的順利開展營造寬松、自由的發展環境。四是學校要充分尊重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積極創設有利于教師專業成長的條件,不斷變革封閉、孤立型的特殊教育傳統的教師文化,構建開放、自然合作性教師文化。
(二)積極培養職業能力,優化職業發展的能力圈,著力提高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素質和水平
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能力的高低不僅關系著教師本人的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也關系著民族地區特殊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更關系著整個特殊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提高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能力,積極優化其職業發展的能力圈,以確保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1.加強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能力的源頭培養。充分發揮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培訓的工作母機作用,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進行特殊教育專業培養和培訓,從而在數量和質量上滿足民族地區特殊教育專業師資隊伍發展需要[6](P71)。2.加強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能力發展的制度建設。加強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的制度保障是民族地區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對現有的保障特殊教育教師師資培養和培訓的法律法規要狠抓落實,努力提升其職業能力;另一方面要狠抓特殊教育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建設,對尚未接受特殊教育核心知識與技能訓練、不具有專業經驗的特殊教育從業人員進行再培訓與資格核準,從而有效地提高特教教師的專業素養。3.建立科學的評估和考核機制。建立科學的評估和考核機制,將培訓的質量與教師的職稱晉升、年度考核、評先表模等有機結合起來進行評估考核,不僅能有效提高特殊學校教師參加職后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更好地提高民族地區特殊教育師資質量,積極推動民族地區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的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積極爭取支持,優化職業發展的支持圈,著力提升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1.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國家對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非常重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保障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例如,《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2012]12號)》不僅強調了特殊教育教師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明確指出要加強特殊教育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力度,確保其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以及營造良好的關心和支持其發展的氛圍等政策支持措施。這對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很強的政策指導作用。此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政策法規,以及民族地區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針對特殊教育發展制定的各級各類發展規劃、政策法規、意見要求,也都為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2.積極爭取社會支持。一是民族地區的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對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經費投入,確保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所應享受的津貼、住房、醫療及特崗補貼等相關待遇,不斷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生活質量,增強特殊教育教師從業的吸引力;二是特殊教育教師的家人和朋友的尊重和支持是其有效開展工作,取得良好成績并獲得職業幸福感的精神支撐;三是在進修學習、業績考核、職稱評定等方面,適當向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傾斜,激勵特殊教育教師更好地投入到特殊教育事業之中。3.積極爭取學校支持。學校對特殊教育教師發展的支持度、培養重視度及生活關懷度是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獲取職業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學校不僅要從制度上及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保障特殊教育教師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班級管理等工作的順利開展,還要不斷加強教師隊伍的培養培訓,提高其思想素質、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等。此外,學校對特教教師真誠的人文關懷將更有利于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4.積極爭取輿論支持。借助各社會媒體的輿論支持,正面宣傳民族地區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情況及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的感人事跡,不斷傳遞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師事業健康發展的正能量,積極營造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師健康發展的良好社會支持環境,不斷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威望,讓特殊教育教師能夠安業、愛業、敬業、樂業,從而以更加積極健康的態度從事教育工作,更好地推動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四、小結依據“三圈理論”可知,雖然實現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價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的最大化和最優化,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這三圈交集或重合的區域大小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必須根據實際需求,動態把握三圈的交集或重合的范圍。首先,必須優先考慮價值圈的大小。這個圈越大,其他兩圈的拓展才具有可行性和現實意義。其次,必須努力擴大能力圈。這個圈越大,與價值圈和支持圈交集或重合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三,必須積極爭取支持圈與價值圈、能力圈的交集或重合的最大化,只有這樣才能打造最大最優的“耐克區”。
作者:劉榮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
- 上一篇: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傳統裝飾因素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