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戲劇傳播方式分析

時間:2022-11-04 05:16:28

導語: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戲劇傳播方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戲劇傳播方式分析

摘要:系列講話多次談到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和動力支持。在這種形勢下,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習中研究如何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就顯得很有意義。本文從戲劇傳播的角度,以舞蹈劇和情景秀為例,探討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和表演形式的創新。

關鍵詞:高校;學前教育;舞蹈教學;戲劇傳播

一、場景:從場景模擬到沉浸式環境的創造

舞蹈劇的場景設置在舞蹈教室的封閉式環境內,是對劇中要求設置日常生活場景的模擬。如:2013年暑假期間播放的《中國孩子之學堂故事》,是一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劇目,該劇因其寓教于樂、輕松活潑的風格獲得了家長和孩子們的一致青睞。其場景鎖定在民國時期香蘭鎮的一家私塾。據介紹,該劇拍照場景中,墻皮是暫時制造,一切家私、門窗都是老物件。整部劇為我們講述了學識淵博的教書先生大智是怎樣帶領一群孩子讀書、識字、明事理的。在高校學前教育舞蹈教學中,我們組織動員學生積極改編甚至創造創新這些優秀劇目,用舞蹈的形式來表現劇中的人物情感,并且自己親手制作舞蹈劇的道具和擺設,全情投入。

二、表演:從嚴格執行劇本到現場的即興發揮

舞蹈劇的表演,演員要嚴格執行劇本的規定,不能隨意更改臺詞和動作。情境秀的表演,演員可以和現場的觀眾進行即興互動表演。其表演是沒有劇本可執行和遵循的,只有提前設置好的互動流程和規則,演員和觀眾只要在這個框架下表演就可以了。如《溪口民國文化風俗情境秀》,以“穿越百年”為主線,用民國民間百態、民國服飾、民國戲劇和“民國詩社雅集”“長亭外古道邊”等12個情境表演秀,展現民國文化。游客或者當地市民可以與演員互動,參與表演,成為表演的一分子。而這些都是沒有固定章程可以遵循的,是演員和游客或居民之間的一種隨機性的表演,更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戲劇表演方式。

三、敘事:從第三人稱敘事到第一人稱參與式體驗

情景劇的敘事,是圍繞著具體事件展開,劇中人物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之間要有沖突、有磨擦,經過協調,達到一種暫時的人際關系間的和諧。情境秀的敘事,是在現實場景中演員和觀眾之間的即興對話。這種對話只要圍繞著一定主題進行,不必按照某一件事展開完整的敘事。這種敘事是一次性敘事,是不可重復的,因為每次不同的觀眾和演員之間的對話都是不同的。如《溪口民國文化風俗情境秀》,該劇為觀眾提供了12個主題的情境秀表演,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加入到情境秀的演出中,以此體驗民國時期的民俗風情。觀眾參與戲劇表演,體現了第一人稱視角的運用。觀眾是作為主體的“我”和演員對話,這與情景劇的第三人稱視角的敘事是完全不同的。在情境秀中,觀眾也成為了演員,這種體驗徹底打破了演員和觀眾之間的“第四堵墻”,演員和觀眾之間能夠實時互動。

四、媒介:從單一媒介呈現到多媒體綜合運用

舞蹈劇從早期的封閉式空間現場表演,到后來借助于電視媒介進行傳播,從媒介的使用來說是單一的。現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舞蹈劇可以借助于各種新媒體進行傳播。但是就拍攝的封閉式環境和對現實生活場景的模仿上來說,它也不需要利用多種新媒介來設置現場環境,現場環境只要保有自然狀態上的真實就可以了。雖然說《中國孩子之學堂故事》運用了真人加卡通的形式,但是就現有的情景劇總體情況來看,媒介使用相較于情境秀來說無論是拍攝還是傳播都要少得多。情境秀的打造和傳播通常需要綜合使用多種媒介。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中,學生在畢業就業后即將面對幼兒園的教學,舞蹈劇和情境秀無疑會對學前兒童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但在這之前,學前教育的大學生們就要打好舞蹈基礎,為就業后的舞蹈劇和情境秀的編排和教學做好準備??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中,我們以舞蹈劇和情境秀的戲劇傳播方式進行探索,不僅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而且也體現出了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習中為弘揚傳統文化而不懈努力的奮斗精神。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睂τ谥腥A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創新來說,我們也要因地制宜、適時而變。在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也要敢于并善于運用新的傳播媒介,傳承發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從舞蹈劇到情境秀,利用戲劇在高校學前教育這塊陣地上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作者:馬仙燕 單位:南京審計學院

參考文獻:

[1]徐俊.教育戲劇——基礎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礎教育,2011(03).

[2]毛厭草.校園戲劇對提升校本文化建設品位和內涵的積極影響[J].文教資料,2011(09).

[3]馮傳勝.校園戲劇的發展歷程及貢獻[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