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25 05:08:00

導語: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摘要]隨著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學費的上揚,高校貧困生的比例也不斷地擴大。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的情況下,高校對家庭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心理教育

隨著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學費的上揚,高校貧困生的比例也不斷地擴大。據國家教委1995年10月公布的數字,全國高校有28%的學生一般經濟困難,有10%的學生特別困難。就是說,全國有100萬人之多。到1999年,教育部財務司調查統計認為,經濟困難學生一般占在校生的15%~30%,其中特困生為8%~15%。

我校物理學院現有學生150人,家庭特別貧困的同學有十人左右,占總人數的7%;困難學生有30人左右,占總人數的20%。如果照這個比例推算,我校在校生中貧困生約3000人左右,其中特困生800人。貧困生的困難首先是經濟困難,經濟困難往往容易導致貧困生在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

一、貧困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貧困生大多來自農村或者邊遠地區,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使他們在充滿好奇的新鮮感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因經濟困難,產生自卑心理,與同學交流很少,常常郁郁寡歡。由于以前所受教育條件的局限性,他們又常常感到自己沒什么特長,處處不如人,自卑感油然而生,缺乏自信。他們有一顆特別要強、敏感的心,寧可自己艱苦些,也不愿輕易求助別人。有時還會出現貧困學生不肯遞交補助申請的現象。

從整體上講,貧困生有一些優良的心理品質,如肯吃苦、堅韌的毅力、獨立的自理能力等。但從個體來看貧困生的心理也存在一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心理。抑郁是貧困生心理問題較嚴重的方面。由于自卑從而導致自輕、自賤、自我鄙視,對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態度和情感體驗,缺乏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閉;生活困難使他們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往往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從而喪失挑戰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縮的應對方式。

2.焦慮心理。貧困生每年都要應付對于他們來說很高昂的學費和各種各樣的雜費、生活費,因此對于他們來說,每花一分錢,常常要精打細算。有些同學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自己尋找各種機會打工賺錢,同時還要應付緊張的學習、考試,容易產生焦慮的心理。

3.虛榮心理。有些學生對自己的貧困處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在行為上表現出與自己的現實條件不相符,甚至是相反的舉動,極力包裝自己,這種心理往往會導致他們更大的心理壓力。

4.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的心理。由于自卑和焦慮,貧困生很容易產生封閉、沮喪的心理,進而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他們常常感到自己生不逢時,因此對社會不滿,牢騷滿腹。

二、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1.素質教育的匱乏。不少貧困生來自農村,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相對落后,許多地方的學校教育長期以應試教育為主,音樂、美術、體育課都不能充分開展,外語、計算機等課程學習條件也較差,因而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較差,個性缺乏充分發展。

2.來自同學群體的壓力。由于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沒有可靠的經濟保證,大部分貧困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細算,對同學聚會、集體活動的花費更是顧慮重重,總是處于焦灼不安又難以排解的憂慮中??吹街車薪洕鷮嵙Φ耐瑢W穿名牌、進飯店,出手大方,交友廣泛,關系活絡,在校園里風光一時,無疑給囊中羞澀的貧困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

3.來自家庭的壓力。貧困生的背后是一個貧困的家庭,而這個家庭卻把未來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幾乎全部寄托在這個貧困生的身上。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希望通過這個有出息的孩子來改變家庭貧困的面貌。因此,貧困生要比非貧困生承受著更大的來自家庭的壓力。

4.來自社會和就業的壓力?,F代社會生活,節奏大大加快,競爭激烈。高校畢業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所帶來的就業壓力,使一些貧困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而無所適從。另外,貧困生大多家庭背景簡單,面對人才市場當中擇業競爭所存在的一些不公正的現象,沒有太多可依賴的社會關系,加劇了他們生存與發展孤獨無助的心理壓力。

三、解決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要有積極的行動

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給予了一定的重視,但相比較而言,在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卻存在著相對薄弱的環節。一方面是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不夠,學校所做的工作大多體現在獎、貸、補、勤、免等經濟資助方面,較少注意到經濟貧困對貧困生的成長尤其是心理成長的影響。上學期我校舉辦了“自立自強教育月”,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貧困生所占的比例說明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群體,目前高校貧困生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怎么能及時準確地掌握每一個貧困生的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措施。

具體地講,高校在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積極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應從解決經濟困難入手。立足現有的“獎、貸、補、勤、免”等資助政策,切實做好各類補助的發放工作。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體系。近年來,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較快的發展,但基礎還相當薄弱,尤其是針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還很不夠。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體系。

3.豐富健康的校園文化生活,改善育人環境。對貧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帶來學習、生活以及人際交往中的其他問題。因此,學校要十分注意加強班級、宿舍的整體建設,充分發揮學生會、社團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通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讓貧困生感受到社會和學校的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深切地體會到社會的支持,從而消除經濟困難可能給貧困生帶來的精神上的消極影響。

4.助人與育人有機結合。事實上,無論是獎、貸學金還是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都只能是緩解貧困生一時的經濟困難,這些措施只能為學生提供“輸血”的功能,而真正讓貧困生樹立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意識和品格,真正做到幫助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通過勤工助學等各種渠道建立自我“造血”的功能,才是育人的根本。為此,一要使經濟資助與自立自強有效結合。建議在可能的情況下,可嘗試將困難補助改為特別獎學金,同時加大勤工助學力度,優先滿足貧困生的需要,力求通過貧困生的誠實勞動獲得報酬,從而達到既解決實際困難,又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二要使勤工助學與成長成才有效結合。大力開辟文化、技術型崗位,將勤工助學與教學、科研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讓貧困生參加到教學和科研活動中,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三要使社會支持與回報社會有效結合。社會以及學校對貧困生的資助,既是對貧困生的關心和愛護,也是對貧困生的期望。應有意識地將資助活動加以深化,使貧困生將社會的愛心化為自己成才的動力,增強他們回報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