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生心理成因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6 09:22:00
導語:農村學生心理成因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對在校農村中學生在人際關系、面對挫折、學習興趣、戀愛問題、就業選擇論文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等心理問題的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試圖提出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發展更加迅速,競爭更加激烈,對人才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中學生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不免會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為了解當前廣大農村地區中學生的心理狀況,科學地實施心理教育和素質培養,為研究中學生心理問題提供依據,筆者進行了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相關調查。調查發現,農村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環境適應、人際關系、學習興趣、面對挫折、自我認知、早戀問題、升學就業、家庭貧困等方面導致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一、中學生心理問題成因
1.社會層面
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趨于成熟的過渡時期,也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健時期,在這個成人化的過渡階段,在心理健康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心理失衡、感情脆弱,甚至出現情緒偏激、心理障礙等問題。社會轉型時期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改變,競爭體制的介入都給中學生的心理以巨大的沖擊。面對挑戰一旦遇挫,便會產生消極逃避情緒;面對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便會不自覺地感到升學、就業壓力;面對物欲橫流,享樂主義、利己主義便會滋長蔓延;面對家庭貧困,不能坦然視之。
2.學校與家庭層面
學校課程與學生興趣愛好的矛盾。大多數的同學并不喜歡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課程,加之學校或教師教學方面的不合理現象,勢必會造成同學厭學情緒的產生。很多同學為了英語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其他課的學習。學校在加強知識教育的同時,忽略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教育。
父母的過分保護,使中學生在生活上產生了依賴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學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學生失去了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很多農村學生家長在外地打工,沒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與學習,有些是單親家庭或“空巢”家庭,這些學生的生活起居與學習狀況處于放任自流的現狀,因此他們生活中的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3.學生自身因素
這包括不能正確地自我認知,受挫能力弱,對一切的期望值過高,基本技能的缺乏,依賴性強,獨立性弱等各種情況。中學生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種因素常常交織在一起,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約,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會文化的影響所造成的心理發展中出現異常狀態,容易導致心理疾患。
二、應對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
1.學生自身的應對策略
對于中學生自身來講,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注意培養鍛煉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要自覺學習,確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要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其二要培養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從大局出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再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情緒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識,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矛盾,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另外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科學地對待心理疾病,學會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覺調節控制情緒。
學生由于水平、基礎的實際差異,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會不斷增大,所以很難堅持學習,容易產生厭倦感、自卑感、無助感,而這種感覺又會進一步影響學習成績,導致更多的學習缺陷和困難,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有必要加強認知訓練,同時加強情感和意志教育,并注意將知、情、意、行四者結合起來,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忍耐挫折的教育,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學校方面的應對策略
學??山⑿睦碜稍兎諜C構及組織,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問題咨詢等做到切實有效的服務。一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力度。學校要給學生進行心理衛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增強學生心理上自我修養、自我保健、自我調控的意識和能力。二是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咨詢強調疏導,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心理障礙咨詢,對于正常的心理反映和一般性心理問題,要靠心理咨詢和教育來疏導,幫助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挖掘病原,找出對策,消除痛苦;第二,心理適應咨詢,對于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要通過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進行心理干預并提供幫助;第三,心理發展咨詢,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認識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挖掘自身潛力,促進全面發展。高校大學生的特點決定了高校心理咨詢的內容應以教育的、發展的咨詢內容為核心,要遵循教育的規律,遵循人的心理發展與變化的規律。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這樣有利于學生把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把自己融入國家、民族的共同理想與奮斗目標之中,使其精神世界更為充實。
3.社會和家庭的應對策略
社會有關部門應大力抵制大眾傳播媒介中一些格調低下、觀念錯誤、腐化墮落的東西,以免對中學生思想意識產生侵蝕帶來消極影響阻礙他們健康成長,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由于計算機網絡的普及,網絡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響了農村中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網絡成癮等現象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與成長。所以對于網絡或網吧的管理要切實加強。
社會輿論應該積極發揮其導向作用,對中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和教育,培養中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和情感。另外還須注意,輿論宣傳不應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勢,使其產生強大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從而影響其心理的正常發展。輿論也應同社會各界一樣為中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為社會的重要細胞,家庭的和諧與穩定發展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石。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和榜樣。作為家長,應該時刻關心子女的身心成長狀況,要科學合理地解決家庭出現的任何問題,創建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子女提供良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既不能溺愛子女,也不要對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使他們健康地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才。
在我國,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對滯后,多數學校未形成規模,尚在初步探索之中,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總結。隨著我國改革的發展,教育改革也必將逐步深入,中學生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會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只有在教育的實踐中不斷認真總結,找出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經驗,使其不斷提高和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 上一篇:計生委科學發展觀學習體會
- 下一篇: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