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生回避心理論文

時間:2022-07-20 06:06:00

導語:青年學生回避心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年學生回避心理論文

一、充分認識青年學生中的回避心理及表現。

所謂回避心理,即在現實生活中,自己與社會及他人發生矛盾及沖突時,不能自覺地解決矛盾、沖突,而躲避矛盾、沖突的心理現象。在青年學生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機會和場合。這種正面教育往往以較嚴肅的姿態出現,青年學生雖有一定的判斷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維尚未完善,還不能辯證地認識和分析事物,特別是對于以較正統的面貌出現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靜的分析,反感、厭惡的情緒油然而生,繼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機會和場合,甚至唱反調。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當教師在講臺上苦口婆心地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時,經常出現令教師們心寒的場面:或心不在焉,或悶頭大睡,或偷看小說。有的家長反映每當提出與孩子交談時,孩子便動輒以作業未完成、復習功課緊張等堂皇之詞推拖?;乇芘c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產生隔閡。

第二,遇到矛盾沖突,不能認真思考解決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態度。青年時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時期,缺乏正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面對問題與困難,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年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歸結起來有幾個方面,一是學習成績,一旦學習成績出現問題,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而某些家庭和學校不能給予恰當的誘導,一味地施加壓力,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便回避學習,以致厭倦學習。二是“早戀”問題,這種由男女性別吸引而產生的感情對青年學生帶來不少的心理和思想負擔,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反對,甚至鄙視,青年學生又未能找到合適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三是社會實踐中未被選擇的問題。在被社會選擇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不順利的情境,部分學生碰到困難后便退卻下來,甚至有些學生怕干不好工作干脆不接受工作的機會。這種回避心理導致了學生不能及時把握鍛煉的機會,影響了身心成熟與發展的速度。

二、認真探討回避心理的原因,探尋枝正方式。

獨生子女回避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

(一)主觀因素:第一,過分自信,甚至自負。長期孤獨而又優越的環境,長輩們過份的夸贊和保,使許多獨生子女非常自信,有時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響了青年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解決不了問題卻又不愿表現出自己的無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來掩蓋。第二,需求日益增長,而又得不到滿足。從0點到最高點,是一個快速上升階段,這時的人生需求包括生理、心理、求知等諸多內容,但外界對青年學生的不理解,使他們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滿足,青春期的沖動,渴望爆發,又沒有爆發的時間和場合,回避心理便自然產生了。

(二)客觀因素: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誤。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現為兩個階段,即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孩子小時候過分溺愛,而孩子大了,又過分嚴厲,不能把握恰當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閉自己,回避現實,與家長之間形成代溝。第二,教育呆板,管理方式單調。我們的學校教育模式化,更多地是側重知識的傳授,而缺乏智能的開發,在傳授知識中形式單一,特別是學生進入中學階段后,應試成為學生學習的目標、學校辦學的方向,從初中到高中,圍繞中考、高考開設課程,課程內容單調,教材也多半是定理、公式,缺乏形象化內容,某些教師教學水平較低,責任心較差,課堂氣氛投入缺乏活力,教師管理也多半以抓學習為主,學校生活就是學習教材,準備應考。在這種單調生活由和沉重的壓力下,青年學生不斷增族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得不到滿足,因而厭倦學校生活,產生回避心理。第三,社會正面教育的不得當,負面影響嚴重。當前的正面教育多通過偉播媒介,缺乏鮮活的身邊實例,而負面現象則令學生們感受很深,腐敗現象,拜金主義,污染了社會風氣。加上學校教育的蒼白,青年學生缺乏較高的分析能力,因而對正面的內容反感、回避,而對負面內容津津樂道。

青年學生的回避心理不但影響了教育的質量,而且影響了一代青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年的成長發展,以致影響社會的進步。學校,作為青年學生階段的主要活動場所,尤要引起高度重視,校正回避心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吸引力

課堂教學的質量在學校教育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實踐證明,凡是豐富知識、論理嚴謹、生動活潑的課堂,不論對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產生極大的吸引力,直接影響他們的興趣、愛好、學習成績及身心健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課程性質設計多種課型,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第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課堂教學活動;第四,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適當開拓知識,以滿足青年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樣無形中也增進了師生交流,使學生對學校教育由吸引到信任,由信任到信賠

(二)設計豐富多采的校園生活,大膽使用“嘗試”方式

課外活動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進行素質教育的良好方式。學生在課外動中不但學習了知識,提高了體能,而且增長了才干,陶冶了情操,豐富了社會經驗。因此學校應利用各種閑遐時間,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讓學生嘗試自己設計、組織、安排,教師給以恰當的指導?!捌吩嚒笔秦S富人生體驗的途徑,是適應,是學習,京生價值實現的過程。再看,去試倘使人意識到自己有選擇行為的責任、權力與能力,一個人只有在自主選擇的條件下,才能真正成為自主、自律、自負責任的人。

(三)學校與家庭結合,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

學校教育離不開社會,而做為社會組成細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與家庭結合,校方應通過走訪、家長會及書面報告等方式與家庭聯系。家庭則應通過書面、口頭等方式加強與學校的聯系,而雙方結合的基本點,應在于相互信任、善意地對待問題,改變“學校與家庭交流即是告狀”的現象,使這種結合成為良好的教育方式。

在這種結合的同時,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教師要注意先樹典型,多以表揚、獎勵等方式鼓勵學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家長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談,善意地鞭策他們。學校和家庭還要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形成以下幾種風氣:一是要形成團結友愛的風氣,師生之間,家長孩子之間互相尊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自尊;二是要形成民主、活躍的風氣,培養學生敢想、敢說、大膽勇敢的性格。在此基礎上,還應形成勤奮好學的風氣,勤儉、樸素的風氣,這些都能激勵學生提高、完善自己。

(四)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培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青年學生的年齡階段正處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層次,即親戚、友誼、交往求愛的需要和自尊、互重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層次邁進,即發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貢獻的需要。青春期既是逐漸形成的時期,又是心理逐漸成熟、性格形成的過程。這個階段尤為重要。鑒于獨生子女的特殊性,心理教育應著重抓好如下兩點:

第一,讓學生學會交朋友,學會傾訴,表達。在這方面的教育中,教師應身體力行,給學生做榜樣,先與學生交朋友,啟發他們交友,教給他們交友的方法。

第二,教育學生勇敢地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這代青年學生所處的特殊的時代,即第一代獨生子女群,有著優越的生活環境,此時,應該給予青年學生鼓勵,教他們直面困難、挫折的嚴重性,又樹立戰勝困難、挫折的信心。

將專業心理素質教育與潛移默化的教育相結合,再設計困難挫折的機會,有意識地讓學生鍛煉,從正面引導,逐步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稱其為完整的教育,培養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