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學生心結提升教育質量論文
時間:2022-05-14 04:02:00
導語:化解學生心結提升教育質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學習動機的現狀分析;學習動機的概述及分類;學習動機的心理學規律;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學生學習心態、學習動機復雜多樣,對學生學業造成較大的影響、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由于學習需要而引起的、學習行為是為了履行某種義務、在各種學習動機系統中居于主導地位的屬于主導動機、引發學生學習行為的起因是什么、導致學生學習行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維持學生學習行為的原因是什么、把握學生學習動機培養的尺度,提高學習的效率、研究學生學習動機培養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學力、以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等,具體請詳見。
一、學習動機的現狀分析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師鄭曉邊主持的教育部重點課題,對2016名高中學生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測量》表明,現代高中學生學習缺乏動力,學習動機各不相同,良莠不齊。其中33%的人缺乏合理的學習計劃,70%的人把上大學作為學習的唯一目標,45%的人學習很少感到快樂,69%的人認為“考不好無顏見父母”,78%的人認為“考試失敗是因為考題太難”等。
我校作為一所省級示范高中,學生學習心態、學習動機復雜多樣,對學生學業造成較大的影響。作為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及時化解學生的“心結”,將學生學習動機引入正確的“軌道”。筆者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在如何進行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方面談談自己膚淺的認識,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工作,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學習動機的概述及分類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由于學習需要而引起的。只有學生感到或意識到需要學習時,才會產生內部動力,推動自己自發地學習。學習的動機總是與學習的目的相聯系的,學生的學是希望有某種好的結果,這就是學習的目的。達到學習目的總要經歷一定的過程,支持學習過程進行下去的動力便是學習動機,這是學習目的與學習動機的聯系點。相同目的的學習往往有著不同的學習動機,許多同學讀高中是為了考取大學,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艱苦的努力。支持高中三年學習的原動力很多,諸如:有的學生出于對知識的探求欲望;有的學生理解到自己對祖國的責任;有的學生不愿讓父母十幾年的心血付諸東流;有的學生出于個人的名利考慮;有的學生為了將來有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前景;有的學生兼而有之。同樣,相同的學習動機也可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有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小些、近些,有的則大些、遠些??梢?,在學習行為的背后,隱藏著復雜的學習動機和目的。教師只有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的目的和動機,對癥下藥,才能卓有成效地引導他們學生學習。
學習動機包括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正確動機與錯誤動機、直接動機與間接動機、主導動機與輔助動機、學習需要的誘因及自我效能感等。其中學習行為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認識興趣、求知欲等主體要求,即內部動機,學習行為是為了履行某種義務,例如社會環境的壓力、父母的要求、親友間的輿論或教師的關心、期待、檢查督促等,則是外部動機;不同的社會標準決定于正確動機與錯誤動機的界限,把努力學習看作是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是正確動機,而把學習看作是獵取個人名利、作為個人飛黃騰達的手段則是錯誤動機;指向于學習活動本身的如學生對學習活動或學科內容感到有趣而產生的學習動機為直接動機,而指向于學習活動結果的如為了讓老師表揚自己、同學羨慕自己、實現家庭的希望等則是間接動機;在各種學習動機系統中居于主導地位的屬于主導動機,處于輔助地位的則為輔助動機;需要是人體組織系統中的一種缺乏、不平衡的狀態,當學習真正成為自發的內在需求時,則成為良好的學習需要的誘因;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學習行為的主觀判斷,當主觀判斷不同,產生的外部學習動機不同。
三、學習動機的心理學規律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當態度的對象針對學習活動時,這種態度就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引發并維持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具有較強的規律性。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1、引發學生學習行為的起因是什么?
除了上述分析學生學習動機以外,還有學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問題。若學生處在一種比、學、趕、幫、超的學習環境之中,受身邊學生刻苦學習、學風濃郁的感染,給學生一種良好的導向作用和良好的學習暗示效應,從而產生自發地、主動地學習的動因;與上進心強的學生同座位,學生內心有一種趣同的傾向,從而產生發奮學習、自覺模仿的主觀愿望;學生在正確回答老師的提問后,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肯定,增強了自信心而產生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勢,進而不斷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等。
2、導致學生學習行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述各種動機中,例如學生奮發學習,挑燈夜戰,“聞雞起舞”,以超乎尋常的毅力和始終處于亢奮的精神狀態全身心投入學習的學生,這些學習行為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考取名牌大學的夢想;有些學生不思進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學習上被動應付,學習任務難以完成,這些學生學習行為折射出的原因的就是因為一次次在學習上受挫折、喪失了自信心后,放棄了上名校的愿望,學習處于放棄狀態,家長或許對自己的孩子“聽之任之”;有些學生嚴重偏科,特別喜歡某一學科,可能是將來上大學時選擇該專業等。
3、維持學生學習行為的原因是什么?
作為學生,為實現某一目標的初始動機,如果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學習過程中能不斷獲得成功,品嘗了學習成功的快樂,那么學生的良好的學習動機就會得到強化,更能自覺維持這一學習行為的持久與落實,甚至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導致信心不足,如果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及親友或同學能及時做有針對性的工作,那么學生就能堅定學習信念、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行為,不斷反思自己,調整好自己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學習動機“矢志不移”,不會因學生不斷“失敗”輕易改變自己良好的學習動機,而使學習行為得以維持等。
四、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
鑒于上述分析,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某種程度上是可塑的。為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做好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工作。
1、把握學生學習動機培養的尺度,提高學習的效率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的強度與學習效率的關系是倒“U”型曲線關系:動機強度處于中等水平時,學習效率最高;不足或超過最適宜的中等強度時,學習效率反而會下降。例如,考試過度焦慮現象主要是由于動機過強造成的。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表明(如下圖),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學習效率下降。
2、研究學生學習動機培養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學力
(1)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應以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不斷變更作業的內容與形式,保持作業的新異刺激性。
(2)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應及時提供學習反饋,及時給學生提供學習結果,使學生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應及時地進行評價,包括學生的學業的評定、學習態度和主動性等,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中肯的、有激勵性的評價,使全體學生均有進步,提升了學生的學力水平。
(3)為學生樹立合理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應對于每個學生提出“跳一跳,摘到桃”的學習目標,只有每一個學生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獲得成功,才會帶來興奮的、積極的情緒,才能感到自己有力量、有希望。
(4)引導學生對學習的成敗做出合理的自我歸因。美國心理學家B•韋納提出,學生常常用能力、努力程度、任務的難度和運氣四個因素解釋學習成敗的原因。自己的成功常常歸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失敗歸因于任務的艱難和運氣不佳,但對于他人的分析剛好相反。這種歸因有些偏愛情緒的,教師應因勢利導,幫助學生進行切合實際的歸因,并通過歸因調整狀態,確立新的目標。
(5)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增強學習的自主性。
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迸發出極大的熱情去探究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堅毅精神。
(6)充分利用記憶規律,合理使用記憶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記憶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三個基本環節,每個環節都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教師要在某些重要的知識點上做文章,編一些“順口溜”等讓學生便于記憶。防止死記硬背,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7)精心組織階段復習,高效“演繹”綜合復習?!皩W而時習之”。教師應始終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活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溫故知新,穩打穩扎,步步為營,將容量大、龐雜的高中各學科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及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8)強化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的能力。知識的應用不僅是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的一種檢驗,而且也是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的一種深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強化知識的應用,布置形式多樣的口頭或書面作業;增強學生實驗、家庭小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9)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高中生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有助于智力活動本身和結果的定向,而且有助于調節和控制智力活動本身,以形成正確的程序化的內隱動作。教師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問題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利于他們掌握智力技能。掌握解答各類課題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認知能力。
(10)提供智力技能應用的機會,培養學生遷移發展的能力。高中生的智力技能是活動的方式,而且也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得以形成和鞏固。已經形成的技能只有在應用于各種學習活動才能得到進一步鍛煉和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傳授較多的智力技能。遺憾的是,往往是讓學生“生吞活剝”地被動接受,常常忘了給學生提供智力技能應用的廣泛空間和機會,怕浪費了課堂“寶貴”的教學時間,由教師包辦代替,不敢放開讓學生交流、拓展和討論,其結果坐失了培養學生智力技能的良機。
(11)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的正遷移。學習的正遷移的實質是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概括化與具體化。掌握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能為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能促進學習的正遷移。經驗的概括化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遷移的效果。實驗研究表明:概括能力越高,越易發現新問題與已有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新問題能夠被納入到認識結構中去,發生有效的遷移。
(12)培養學生養成分析問題和可逆聯想的習慣。高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自主能力增強,自己有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學生自主分析問題和可逆聯想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遇見不同問題時,優化切入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與方法,以及面對復雜問題、陌生情景問題時,善于找出與已知知識之間的“蛛絲馬跡”,使學習遷移也能發生,這是學生能力的真正體現。
總之,只有充分研究現代高中生學習動機的心理機……制,教育工作者才能“對癥下藥”,不至于做“隔靴瘙癢”式的工作,使學生在良好學習動機的引領下,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早日成就自己心中的夢想。
參考文獻:
1、《普通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魏安慶等譯,1979年8月第一版;
2、《心理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湖北大學教育管理系《心理學》編寫組,1987年3月第一版;
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姚本先方雙虎著,2002年1月第一版;
4、《個別化教學與心理健康》,甘肅人民出版社,王書荃編著,2006年4月第一版;
5、《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論》,華廈出版社,王書荃主編,2005年10月北京第一版。
- 上一篇:學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第二階段動員會講話
- 下一篇:入黨申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