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流行語社會心理論文

時間:2022-07-30 10:58:00

導語:校內流行語社會心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內流行語社會心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流行語社會心理語言時尚

[論文摘要]高校流行語是一種社會語言變異現象,反映了深層的社會心理:從眾扎堆心理、壓力宣泄心理、語言游戲心理、尚簡求快心理、獵奇求新心理、委婉含蓄心理等。對待高校流行語現象既要有寬容心態,又要加以適當地引導。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同處于共變之中。社會波瀾壯闊的變化不可避免地要在語言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影響著語言的改變。流行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盛行,使得語言也開始表現出“另類”的模樣,成為一種時尚。高校流行語正是運用于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時尚語言。

高校流行語研究的簡單回顧

流行語是一個時期內在特定的人群中廣泛流行的語言形式,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及人們心理活動等綜合因素的產物,并在傳媒的推動下盛行的詞、短語和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1]。流行語現象并不是近年才出現的,而是伴隨著語言產生與發展的整個過程。只不過是近些年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對語言的影響顯著加劇,致使流行語現象特別引人關注罷了。高校學生作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年輕一族,在語言運用上力求翻新造奇,形成了強大的視聽沖擊波,從而使流行語成為一道特色景觀,引起了研究者們的注目。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生》雜志開始推出大學生評流行語活動,結果評出了十大大眾流行語,此后,社會上陸續有人調查十大大眾流行語和行業流行語:鄭欣調查了1999年大學校園的“十大流行語”;沈杰、楊長征[2]網上調查了2001年中國青年十大流行語,并作一定深度的分析,被調查者絕大多數是高校學生。[2]陳思對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語狀況進行了調查,并作了比較深入的剖析。[3]高校流行語的研究主要有杜艷紅關于大學生言語社區特色的研究;[4]韓希明關于校園流行語的概括、流行語的載體和流行的原因的研究;[5]高玉萍關于流行語詞匯特征分析以及呈現這種特征的原因分析;[6]王春玲關于校園流行語的內容和來源、校園語產生的背景、校園流行語的雙重影響和用語失范現象的研究;[7]潘世松關于大學校園流行語的詞語特征分析;[8]張艷玲關于大學流行語的語言風格特征概括和辭格運用分析;[9]鈕靈芝側重于談校園流行語的來源和特點以及對待流行語的態度。[10]郭熙在其社會語言學著作中專門談到了流行語及青年流行語問題[11]。限于手頭上現有的資料和文獻以及通過網上查閱,我們發現,高校流行語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語的釋義、分類、來源、內容、原因、辭格的分析與歸納上。

陳思指出“,流行語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它的變化反映了社會的變化,折射出當下人們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心態。高校流行語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群體獨特的獨特文化心態?!盵3]但是目前的研究對流行語背后的社會心理關注不夠,因此本文主要談高校流行語所折射出來的大學生心理,兼談如何正確對待高校流行語。

高校流行語心理的深層考察

“言為心聲”,語言中反映了人的一切,特別是說話人的心理。“一個人說話時的音量、音調、節奏、語氣都能表露個性特征和心理狀態。人的喜怒哀樂,一切騷動不寧,起伏不定的情緒,連最微妙的波動,最隱蔽的心情,都由聲音直接表達出來?!盵12](P60)所以,通過語言分析心理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結合有關社會心理因素,考察高校流行語,我們認為高校流行語主要體現了大學生以下的一些心理。

從眾扎堆心理。社會心理學認為,群體是指那些成員之間相互依賴、彼此存在互動的集合體。大部分群體的成員彼此接觸,互相影響。大學生的語言運用就是這樣,流行語經常是少數人或者一個小集團創造使用,由于表達上的特異性,結果很快為群體內其他人所接受,因而很快流行開來,成為校園的語言時尚。既然是時尚,其嶄新的面孔讓人的感覺煥然一新,于是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傳播。有的人本來也無所謂,后來看到別人常用,效果還挺好,也開始試著用。從眾扎堆心理既是流行語形成的條件之一,又是流行語得以傳播的有效途徑。像“有沒有搞錯”“、郁悶”等等就是這樣運用而生的。“郁悶”在陳思的調查中位居北京高校十大流行語之首,[3]高校學生只要情緒上稍有不如意“,郁悶”一詞便脫口而出,本科生用,研究生也用。這實際上是從眾扎堆、彼此影響的結果。

壓力宣泄心理。改革開放給整個中國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一下子變得輕松自由起來,再不會因為說錯話而受到政治上不公的待遇,但是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就業的壓力、失業的壓力、工作與學習的壓力等等各種有形的無形的壓力接踵而至。社會心理學認為,人在面臨壓力時需要宣泄。但是大學生所受的教育和社會規范又限制了他們的任意發泄,發泄被限制在不傷害別人的范圍內。語言發泄成了最好的減壓器,所以校園內不時充斥于耳的流行語臟話、粗俗的話就不難理解了。像“有病”、“靠”“、變態”“、去死吧”之類就是如此,表達了言說者憤怒的情緒。有的借助于異類語言,如“shit”、“fuck”、“TMD”等,適應了語言文明和發泄的雙重需要,[3]不僅適用于男生表達,也適用于女生表達。類似的異語頻繁地粉墨登場,也在不經意間為流行語貼上了一個言語使用者的標簽:高校大學生。語言游戲心理。游戲是人的一種本能,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不妨被看作是游戲。游戲是人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娛樂方式。流行語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通過游戲語言而帶來一種游戲的快感。“社會心理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類的創造物,它為人類所運用,人的理智、感情支配著語言的創造和運用。語言在創造和運用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人的主體意識。”[12](P226)這也正是馬克思所謂“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這種“對象化”歷程中,產生了游戲和審美的快感。有的民族將說話本身也看作是游戲,從中感受到莫大的快樂。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談到“印尼東部有一海島上的居民認為說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僅閑談是一種樂趣,連吵架、炫耀自己的說話能力都被看作是一種樂趣。”

這種心理體現于流行語的創造中,就是根據自身游戲的需要,故意歪曲語言的原意,如用“星星點燈”來表示“臉上疙瘩星星一樣多,燈籠一樣紅”的意思“,早戀”表示“早上鍛煉的意思”“,特困生”已經不是“特別困難的學生”,而是“特別發困、瞌睡的學生”的代名詞。流行語的創作主體游戲著并快樂著。

尚簡求快心理。楊永林“由于現代化社會生活節奏加快,處處反映出出一種講求實效的求簡趨勢,代表了一種去繁求簡的社會心理和時尚要求。”[14](P63)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也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乃至言語、行為,流行語來源廣泛、內容豐富、采用了許多修辭策略,但是,我們注意到流行語就其形式看一般都很簡短,除了像“暈”、“頂(支持)”“、酷”“、牛”“、哇噻”這樣簡短的說法,還有像“表醬紫”、“釀子”這類,實際分別就是“不要這樣子”“、那樣子”的音素減縮。簡潔明快的話語成了高校流行語的一個鮮明的表達風格,這是大學生尚簡求快心理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心理的深層反映。

獵奇求新心理。獵奇求新心理是人類創造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流行語創造和使用的新奇追求是流行文化的典型特征,語言的新奇反映在語音、詞匯、語法以及字形等各個方面,關鍵是要能夠引起人們的足夠注意。王德春、孫汝建、姚遠指出“,能引起注意的信息形式要有一定的刺激度、刺激對比度、刺激的重復率和刺激的新鮮度。”[12](P100)流行語的新奇強烈刺激吸引著高校學生不斷地追逐、模仿新奇的語言表達,而且這種追逐和模仿很少加以選擇,往往“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高校學生的語言表意往往出人意料“:人類”在他們那里被闡釋為“人渣+敗類”“、白骨精”被闡釋為“白領骨干精英”“、天才”被闡釋為“天生的蠢材”、“偶像”是指“嘔吐對象”“、小籠包”是“裝可愛”的代稱“、油條”指“很花的男生”“、燒餅”是“很輕浮的女生”的意思等等,不了解這種心理、不作一番調查、不深入大學生群體中,很難明白有些流行語的確切意義。

委婉含蓄心理。委婉含蓄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積淀下來的一種民族心理,這種心理外化為語言的表達風格,遍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影響了文化素質較高的大學生群體。一些不能直說、不便直說的內容都被包裝上冠冕堂皇的詞語,如不說“打麻將”而說“研究國粹”、不說“做愛”而說“人性”、不說“散步”而說“曬月亮”、不說“氣死我了”而說“7456”、不說“人的腦子遲鈍”而說“286”、不說“接吻”而說“種草莓”等等。這種含蓄在很多時候創造了一種詩情畫意,使本來普通的場景、平凡的事情蒙上了一層美麗的面紗,而這也正是大學生富于想象和追求詩意的心理表現。

總之,高校流行語以極其強烈的視聽或表演重新塑造了大學生的感官,并把自身的欲望、幻想和心理內置其中。“更可能從一種隱含的層面,投射出青年對于自身賦予重要性的流行語所代表的事物意義的認定,因此,流行語便成為青年社會文化心態的符號表征”[2]。高校流行語總是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態的取向以及內心深處隱秘的心理。

高校流行語表現的正確對待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以上談到高校流行語隱含的社會心理是再正常不過的社會現象,只不過是借助了語言這個外在表現形式。其實,每一代人的心理和各種社會變化都是借助于語言得以有效展示,并通過代際傳承積淀于后代人的心理中。高校大學生心理作為社會心理的一部分,無不盡情地反映在高校流行語這個小小的窗口里。

既然是正常的,也就無需大驚小怪,更無需如臨大敵,必欲完全除掉而后快。殊不知語言也有它自身的調節和篩選機制“,語言的發展其實是一個自我淘汰、自我完善和自我調節的過程”。[15](P380-381)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加快,不違背“四項基本原則”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言論自由”具有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這是高校流行語產生和流行的肥土沃壤。有了這樣內在機制和外在條件,再加上表達上的反常意外、新穎別致的效果,高校流行語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大大加強了。公務員之家: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中,語言變異變量因素中,年齡變量是最重要的參考因素,因為“青年語言變體則是對新的語言變化反應最快、最多的一種變替,甚至可以說他們就代表著語言變化的潮流”。[16](P31)高校學生充滿朝氣、富有活力、高漲著創造熱情,高校流行語正是這種特征的典型體現。盡管高校流行語有肆意歪曲語言的傾向,但是其中表現出來的創新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惟有如此,語言才不斷地顯現出亮色,刺激著人的耳膜和眼球,使人不斷觸摸到語言帶來的新穎和快感,從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為語言自身的創新和發展帶來活力。

再則,流行語畢竟是流行的東西,它往往只風行于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所和特定的人群,離開這些條件就很少被使用,比如大學生在家里對父母講話就絕對不會使用此類語言。至于它能不能上升為全民語言,成為普通語言中的合理成分,就要看它是否進入更加廣泛的使用范圍,得到更多人的贊成、擁護和使用,一旦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使用頻度提高,其新穎度也會不斷磨損,直到我們覺得它是語言成分中普普通通的一員。從這個角度看,高校流行語豐富了社會語言表達樣式,成為社會心理流露的特有方式,同時也為全民語言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無庸諱言,高校流行語也確實體現了大學生的消極心理和情緒[17]。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有關教師可以通過對高校流行語的關注和研究,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做些管理和引導工作,但是有關人員在工作時不應忽流露這些消極心理的積極作用:通過語言的自嘲和發泄,大學生也減輕了心理負擔,把壓力置之度外,從而有效地調整了心態。從語言發展歷史來看,規范語言有意無意的干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否則,人們隨意理解和“創造”語言,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語言的交際功能,所以適度的引導和干預也是必要的,比如加強普通話的推廣與宣傳、開展用語用字規范普查活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