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初中生異性交往

時間:2022-06-15 04:53:00

導語:漫談初中生異性交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漫談初中生異性交往

初中生年齡一般是11、12歲至14、15歲,處于青春發育期,這是一個人身心都發生極為顯著變化的時期。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會不知不覺地產生一種對異性的朦朧的好感和傾慕??偸窍牒彤愋越咏敢夂彤愋?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jylw/xljkjylw/201106/444206.html" target="_blank">交往。這種情感是非常真實的,也是正常的。

1異性交往階段與初中生對“異性交往”態度及表現

1.1異性交往的階段

初中生由于性生理的變化產生性意識,產生一系列心理變化,這個變化大概經歷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疏遠階段。由于自我意識的發展,初中生將心思從客觀世界轉到主觀世界中,強烈關心自己的成長,男女生之間產生了界限,產生了疏遠,但由于對性機能的好奇與新穎感,這種“疏遠”其實是疏而不遠的;第二階段,接近或吸引階段。中學生們逐步擺脫心理上的閉鎖狀態,開始與異性交往,由疏遠轉向接近;第三階段,好感或眷戀階段。主要表現為男女學生將注意力轉向異性,以欣賞、友好、愛慕的態度對待異性的一言一行,相互之間產生好感。

潘雯認為初中生處于異性吸引期,由“疏遠”到“吸引”形成原因可能是女生比男生較早進入青春期,男孩從身體發育到心理成熟度都不如女生,造成了男、女生心理“落差”。但隨著身體的發育,男生身心迅速發展,使其身心成熟度達到與女生相當的水平。男女生之間出現“性心理同步效應”,他們開始渴望與異性同伴相互來往,從而進入異性吸引期。

另外,從性別同一性發展的角度來看,兩性之間會有一個階段把對方視為敵對,但隨著自我的發展會逐漸將對方視為伙伴并納入自己的交往圈子之中。初中階段是異性交往的敏感期。陳月霞指出:初一學生處于與異性疏遠期,初二、初三學生處于與異性相互吸引期。

1.2初中生對“異性交往”的態度與行為表現

1.2.1對異性交往的態度

感到害羞:陳中文,杜哲群對某中學男女生調查結果為:有59.4%的中學生對異性交往感到害羞。

內心渴望,但不主動:初中生與異性交朋友的愿望,隨年齡的增長呈直線上升的趨向。秦素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學生(男生62.42%,女生44.70%)有與異性交往的愿望;李鷹指出多數學生認為異性交往是必要的并且渴望與異性交往;盧秀瓊認為,當代中學生廣泛存在異性同伴交往行為,較少避諱,但他們不太主動與異性同學交往。

性別差異:相對男生而言,女生更容易與異性進行自然的交往。這是由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造成的。

1.2.2異性交往的方式與行為表現

隨著性意識的普遍萌生,異性同學間的交往發生了較大變化,交往方式帶有很強的個性特征。

交往方式:孫紅剛指出,初中生異性間的打斗(以身體明顯接觸為標志)是異性交往的方式之一,這說明打斗既是兒童身體能量釋放的行為,又是異性之間交往的一種方式。

馬川指出,受歡迎的女生,將野蠻、淘氣等作為異性交往的一種特殊方式及交往策略,同時,對異性的不理睬也是異性交往的特殊表現形式。

行為表現:初中生的異性交往行為具體表現為:(1)單純性:僅被對方某方面優秀品質所吸引;(2)炫耀性:有異性朋友是值得炫耀的事;(3)差異性:在異性交往程度上有較大差異;(4)排他性:雙方一旦建立親密關系,則拒絕與其他異性的交往。

2初中生異性交往的積極意義與基本情況

2.1初中生異性交往的積極意義

劉小林,郭繼祥指出,異性交往有利于相互間的學習;增進青少年間的友誼,提高社會交往技巧。

莫曉宇,邢利榮,林玲,羅華從發展青少年同一感的角度指出,異性交往有助于青少年的同一感的建立與發展,有利于青少年社會價值的獲得。

2.2初中生異性交往中存在各方面問題

2.2.1初中生異性交往極端行為

進入青春期的少年出現生理機能發展快與心理發展慢的傾斜狀態,部分初中生難以適應這一變化,導致異性交往極端行為。

過早與異性建立親密關系:與異性的長期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容易出現男女同學外貌相互吸引,內心相通,情趣相投,價值觀相近等表現,更有甚者還確立了戀愛關系,即出現“早戀”現象。

不與異性交往,把自己封閉于異性之外:某些初中生的異性交往行為一不小心就被家長指責為“早戀”,并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圍攻,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其心理造成負面影響,使其抵觸異性交往。

2.2.2初中生異性交往存在心理問題

這些問題概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交友觀不正確,以異性朋友為榮,相互攀比;超越友誼界線;交往方式不當;擇友標準不當;拒絕異性交往或異性交往困難;缺乏異性交往的良性環境等。

2.2.3家長、老師等對初中生異性交往存在偏見

初中生的異性交往行為最容易出問題同時又是最容易被誤解的問題。研究者發現,當前教師和家長等對初中生異性交往主要存在八種誤解:(1)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讀書,與異性交往是長大以后的事;(2)初中生不具備與異性交往的條件;(3)與異性交往會分散精力,影響學習;(4)與異性交往很容易發展為“早戀”;(5)青少年與異性交往沒有什么好處;(6)與異性交往是少數“壞學生”的行為;(7)如何處理異性關系不需要別人指導,到時自然就能學會;(8)如何處理異性關系不屬于教育范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