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視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性

時間:2022-01-14 10:49:31

導語:生態學視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學視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性

摘要:對心理健康的內涵進行了全新的生態學解讀,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的途徑,包括模式的轉變、對象的轉變和媒介的轉變。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學;創新

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生機勃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促進發揮了巨大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成為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已無需多提。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斷創新,更大地發揮它的作用,更好地為師生服務是心理學工作者關注的重點。結合當今的時代背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顯,可以說,基于生態學視角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性探索是富有創造性和啟發意義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的時代背景

1.多元文化的沖突給大學生的心理造成沖擊

大學生是校園文化的承載者和體現者。大學生的個性呈現出這樣的特點: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角度,大學生相對于小學生、初中生來講具有一定的成熟性,但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仍然處于變化和不斷的成熟、完善中,其心理尚未成熟。大學生知識水平高,內心體驗細膩、敏感,他們對社會有著自己的見解,看問題有比較廣闊的視野。但是,他們的情感還不穩定,情緒變化大,易受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而且對事物的認識,往往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還不能深刻、準確、全面地認識問題。因此,大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大學自身的特點,決定了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以下特征:影響程度大,影響速度快,影響范圍廣泛等。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文化全球化同經濟全球化一樣,是一種世界發展的趨勢,文化全球化直接導致了多元文化的沖突,幾十年前那種只受單一文化的影響已不復存在。文化全球化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而大學歷來是不同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殿堂、匯聚的場所。多元文化的沖突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校及學生,因此,學生的心理狀態特別值得關注。這就更加需要大學生們堅定正確的人生觀,有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積極的心態,能夠學會辯證地、全面地看待和分析問題。

2.實現中國夢與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是全中國人民共同的夢想。國家要富強,民族要振興,人民要幸福,每一個公民都身兼重任,責無旁貸。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是具有較高素質的群體,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無論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還是人民幸福,大學在這個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曾任康奈爾大學校長的弗蘭克•H•T•羅德斯(FrankH.T.Rhodes)在《創造未來:美國大學的作用》一書中,分析了大學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充分肯定研究型大學對美國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認為大學能夠起到引領社會向前發展的作用。因此,大學的發展,對社會的發展是有重要影響作用的。大學生除了要進行先進文化知識的學習,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狀況同樣需要重視。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需要全國人民的勤奮工作和不斷努力。國家富強了,民族振興了,人民的幸福感就一定會增強。當然,人民幸福還涉及到個體如何認知幸福,如何追求幸福。是否幸福,對于個體來說,其實是一種“主觀幸福感”的問題,除了外界客觀因素,還與很多主觀因素密切相關,這就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諸多內容。實現中國夢當然更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諧社會,不是一種社會形態,而是一種社會狀態。大學是社會構成的重要單位,因此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就理所應當地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的和諧狀態有很多方面的體現,其中就包括學生人格健全、全面發展,教師自我實現良好、幸福感指數高,學??傮w人際關系和諧,等等[1]。從這個角度講,亦不能不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這都需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一臂之力。

二、生態主義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新解讀

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質的飛躍,符合時展特征,能真正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助一臂之力,能夠充分發揮出促進校園和社會和諧的作用,首先要對心理健康的定義、內涵從全新的層面上進行解讀。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探索和具體的手段、方法的探討。從生態學的視角,對心理健康的內涵進行解讀,這是富有創造性的、全新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探索。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包括層次觀、整體觀、系統觀和協同進化觀。生態學方法論的基礎是生態交互論,即強調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生態心理學大約形成于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國。這種研究取向認為人與環境密不可分,強調人與環境的動態交互過程,強調研究人的現實行為和自然發生的心理過程??茖W心理學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心理現象”,認為可以像物理學研究物理現象一樣去研究心理現象。這已引起無數批判,人的心理活動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時刻變化的,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各種環境因素影響的。因此生態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關系”,是真實環境中的動態系統。長期以來,關于心理健康的定義和標準就是處在不斷的爭論和發展之中,心理學、生態學取向研究的觀點和論述對此具有一定啟示意義和建設性。綜合來看以下兩點論述具有代表性意義。

1.心理成長論

葛魯嘉的新心性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從心理現象轉向心理生活,強調變化、創造、生成,心理生活與環境是一個共生的過程,這亦是在生態學背景下的探討。人和環境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人與環境應該是協同發展的。那么如果把心理生活作為對象,在探討心理健康標準時就會有不同的發現?!靶睦碚系K的矯正實際上就是心理生活的拓展,人的心理健康可以是沒有心理疾病的健康,也可以是心理得到充分成長的健康,所謂的充分成長就是心理生活的拓展,越是得到充分的拓展,心理健康的程度就會越高,因此,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而且是心理的充分拓展?!盵2]這實際上強調了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我們所追求的并不是沒有心理疾病這種平靜的狀態,心理的充分拓展和不斷成長才是人們的目標。心理的拓展和成長都是動態的、發展的,都是與它所依賴的環境相互影響的,這正符合了生態主義的宗旨。

2.心理平衡論

還有學者提出,從生態主義的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實質就是自我的平衡以及自我與環境的平衡:“自我的平衡包括自我的心理平衡和自我生理與心理的平衡,自我與環境的平衡包括自我與社會環境的平衡、自我與自然環境的平衡。[3]”可以這樣理解:自我的平衡實質上意味著對自我有一個良好的認識,能夠接納自己,個體的各人格結構穩定協調,基本的心理過程如認知、情緒、意志等處于正常狀態;自我與環境的平衡則意味著自我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否有能力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狀態。自我的平衡、自我與環境的平衡強調的也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平衡意味著變化,意味著發展。意味著協調,平衡最終的目標就是達到一種和諧狀態。這個概念與“心理和諧”的概念不謀而合。心理和諧是心理以及直接影響心理的各要素之間在總體意義上的協調統一、相對穩定的關系。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諧”的概念,指出了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币詧陶h文件的形式將心理和諧的問題提到如此高度,這在中國歷史上尚屬首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種激勵。通過以上分析,心理平衡與和諧這個概念要優于心理健康概念,因為它是從整體和動態的視角出發對人的心理進行定義的。綜上所述,心理的平衡—不平衡—平衡這樣一個過程是不是就可以看作是心理的成長過程的呢?心理的平衡狀態隨著外界環境的改變和自己認知行為的改變會進入到一個不平衡的狀態。當心理不平衡時,或者改變自己適應環境,或者改變環境來符合自己的要求,然后達到下一個平衡狀態,這實質上就是一個心理成長的過程。因此這兩個概念在實質上是有共通之處的,是相輔相成的。心理的成長、平衡與和諧的標準都是相對的,因為它們都是與所依賴的各種環境相互影響的,是不斷變化的,是富有個性的,沒有大一統的標準,不需要每一個人都去符合一個統一的標準。有關心理健康的定義和標準一直都是學者們爭議的對象,心理成長、心理平衡與心理和諧概念的提出對此有很大的啟示意義。有了這些基礎性的探討,下一步的工作就會有據可循。

三、生態主義視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徑創新性探索

基于前面的探討,即對心理健康的內涵有了全新的拓展性的解讀之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就有了切入點,有了依據。

1.模式的轉變由關注心理問題向關注心理成長轉變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最關注的就是學生已經出現的或者潛在的各種心理問題。老師和學生們都普遍認為,只有出現心理問題了之后才會去尋找心理咨詢機構的幫助。這種看法不妨改變一下。如前所述,心理健康可以是沒有疾病的健康,也可以是心理得到充分拓展的健康。關注心理成長并不意味著不關注心理問題,正相反,心理問題的克服和治療正是心理成長的一部分。心理成長是包含解決心理問題在內的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心理問題的解決并不是最終目的,還要幫助學生的心理得到充分的拓展,使他們的“心理生活”更加完滿。當然這種拓展是與外界情境密不可分的,是依賴于具體情境的拓展,因為無論是心理的成長還是心理的平衡與和諧,都不能離開具體環境而孤立的存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改變以往的模式,除了關注已出現的心理問題之外,還要探索幫助學生心理成長的方法和手段,使他們的心理得到拓展,不斷地達到平衡與和諧狀態。也有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觀念轉變的問題,例如,探討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以發展的視角、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生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各種問題”[4]。并且積極心理學不只關注問題,更加關注發展。因此,這方面的探討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很大程度上創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對象的轉變由關注學生向關注學生、教師、家長的轉變

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毋庸置疑就是學生,而在生態主義視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對象由關注學生向關注學生、教師、家長轉變。例如說,心理咨詢機構應該讓所有家長和教師知道這個機構的存在以及所肩負的任務;發現學生的某些問題之后應該及時與家長和相關教師取得聯系以便更詳細地了解這個學生的成長史以及尋求他們的協助;要讓家長和教師明白心理咨詢機構非常歡迎他們的主動聯系,以便更好地更積極地幫助每一個學生;要不定期地通過各種途徑向家長和教師們普及有關心理健康的觀念和知識,使相關人士共同關注、重視這個問題。關注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危機,幫助他們心理成長,就不可能忽視他們的成長環境和與他們關系最親密的人。

3.媒介的轉變由師生點對面的教育向以網絡為基礎的互動模式轉變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師生點對面的教育,教師在講授,在宣傳,但學生領悟的怎么樣不得而知。甚至很多學生望心理咨詢而卻步;或者意識到自己內心不太“平靜”,但是卻覺得還沒達到求助心理咨詢的程度;或者很多學生覺得自己心理很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與自己無關,等等。這樣心理健康教育就沒有達到相應的目的。網絡具有自由、隨意、方便、私密等特點,建立以網絡為基礎的互動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可建立相應的網站,設立不同的欄目,既可以宣傳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又可以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網絡上回答學生的問題,可以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議,還可以預約咨詢,等等。綜上所述,在多元文化的沖突下,在實現中國夢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中,絕對不可忽視校園的主體、校園文化的體現者和承載者大學生們的心理狀態。因此,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性探索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而基于生態學視角的考察和研究更加具有應用性和可操作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積極地加以實踐。

參考文獻:

[1]唐榮雙,陳銘彬.大學生心理和諧與和諧校園構建[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9):192194.

[2]葛魯嘉.心理學視野中人的心理生活的建構與拓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8(1):4044.

[3]楊峰.大學生生態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

[4]包春平.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析[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108110.

作者:邵華 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