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入點研究

時間:2022-05-22 10:15:32

導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入點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入點研究

【摘要】中小學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實效性要求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選取恰當的切入點,以教材和多媒體、實物、圖片、標本等教學資源、媒介為素材,選擇教學導入、教授新課、作業反饋等不同的時機運用教師講授、自主學習、測試測驗的方式方法切入。

【關鍵詞】學科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切入點

基礎教育階段普通中小學學科教學的任務不僅限于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學科知識技能,而要盡力關注和促進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意義重大,適時適當靈活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學學科教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學科教學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并順利開展下去就必須選擇恰當的切入點,那么,教師在學科教學中為了較好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怎樣選取切入點,要選擇怎樣的切入點呢?

一、充分利用具體的素材資源

在學科教學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可供選擇切入點的教學素材主要有:1.教材。教材是首要和核心的課程資源,同時也是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課程資源。利用教材在課程資源中的地位和優勢,配合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是整合心理教育的必由之路。然而,學科教學畢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科教材也不是一本心理健康教育教科書,其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都隱含和散見于學科教材內容之中。因此,學科教師要有目的地結合課程內容選取心理教育取向,并以此為導向,發現、搜尋和挖掘與學生心育相適合的教材要素,再與教學過程相互整合。2.多媒體、實物、圖片、標本等教學資源和媒介。以多媒體資源、實物、圖片、標本等為素材切入首先要根據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雙重目標選擇、搜集、制作恰當的教學課件,并準備好充分的呈現設備,設計適宜的步驟。信息時代高度發達的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在創設學習情境,便利自主學習、協作交流的同時,滿足不同個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發展。

二、準確把握恰當的時機條件

1.在新課導入時切入。新課導入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已有知識經驗等與新授課的教學內容建立起內在聯系并引入課堂,為開展課堂教學作好鋪墊、引領和導向。切入點選擇在導入階段,起著為本課心育創設情境、吸引注意和滲透主題等作用,能夠迅速撥動學生的“心弦”,為心育的進一步開展打基礎、定調子。2.在教授新課時切入。教授新課是課堂教學最主要和中心的環節,主要教學任務的完成,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要點的歸結,內容的升華等諸多教學關鍵都要在這一環節中加以體現,因而通常也是一節課占時最長最充分的一個環節,對學生心育切入點的時機也大多選擇在這一時段。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教學的某一關鍵點,順勢而為,使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并且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同時豁然“心動”,亦或得到有益的心理暗示,亦或觸發心靈深處的感慨和震撼,亦或流露出自然的情緒情感……3.在作業反饋中切入。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補充、鞏固和提高,也是指向課堂教學目標不容忽視和分割的有機整體,教師批閱學生的作業就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效果等得到及時的掌握和反饋。切入心育成分的課后作業,不適合運用填空、選擇和簡答這類短促、淺顯的題型,而要給學生留有反思、發揮的足夠時間和自由表現、抒發的廣袤天地,比如論述、習作等。進入新時期的學生信息通達、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思想開放、情感充沛……老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就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指向,既要有一般作業的探究性,又要有時代性和情感性,激發學生認識世界的激情,提供學生張揚個性和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

三、善于運用得當的方式方法

1.教師講授。教師講授并不等同于灌輸,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也并不排斥這種最常用的基本教學方式。學科教師要精選講授內容,提高講授藝術和技巧,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因素大都隱藏在各種教學素材之中,需要教師憑借自己銳利的眼光、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閱歷、健全的心智、巧妙的表達去發現、去挖掘、去重建,去呈現,教師講授的過程中也常常伴隨著師生情感的交流、心靈的碰撞。這些都會對學生心理品質的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2.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方式,指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有意識地計劃、安排、調控、評價、反饋自己的學習活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主動性。自主學習并不完全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自學,更不是獨立學習,在必要的情況下反而要特別注重與同學、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協作。在學科教學中,充分運用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僅能夠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率,而且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優勢也是很明顯的。長期堅持積極主動的學習,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自我認識,精準定位,進而克服自卑,增強自信,直面挫折和挑戰,管控情緒,自我疏解,善于交往,樂群愛群。培養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3.測試測驗。試題測試測驗是用來考查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能力水平高低和問題解決過程的形式和方法,客觀上也起著檢測和鍛煉學生心理品質的作用,因而也是選取心理健康教育切入點的有效方式方法之一。課堂是學科教學賴以整合心理教育的主陣地,測試測驗可以說是課堂教育的延伸,學生讀題、審題、解題的過程是學生心理素質在試題的導向下得到體現和培養的過程。老師要正面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每一次測試的機會通過自身的認識、態度、體驗和感受達成和強化心理教育的正效應,克服敷衍應付、過分緊張焦慮等極端的消極心理現象發生,并對測試結果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歸因分析和總結。

綜上所述,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可以教材和多媒體、實物、圖片、標本等教學資源媒介等為素材,選擇教學導入、教授新課、作業反饋等不同的時機運用教師講授、自主學習、測試測驗等方式切入。

參考資料

[1]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基[2004]4號文件.

[2]葉以舵.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4.

作者:顧耀科 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漢家岔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