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時間:2022-04-22 02:41:20
導語: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心理關鍵期,緩解、消除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面臨的種種心理問題,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是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高校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探究了社會實踐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基于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社會實踐;大學生;心理健康
受自身認知能力局限性和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影響,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學習、人際交往、就業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迫在眉睫,既關乎學生自身發展,又關乎社會的長遠發展。僅僅停留于理論教學階段,止步于說教的心理健康教育難以取得良好效果。將教育與實踐有效結合起來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關鍵環節,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為大學生全面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契機。
一、社會實踐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中的作用探究
(一)幫助大學生明確發展方向,增強社會責任感。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異常復雜,其中,人生目標不明晰、社會責任感缺失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不少學生邁入高校大門后,學習、生活自由散漫,他們對未來很迷茫,消極心理嚴重;部分大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缺乏高效、科學的學習方法,無法做到合理分配時間,他們產生心理壓力,進而衍生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可能性也極大。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進一步明晰人生目標、明確自身職業發展方向,還可促進他們社會責任感的提升。高校輔導員應該將學生的業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和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提高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提供契機。(二)幫助大學生樹立自信心,正確認識自我。正處于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的大學生角色經歷了從曾經的“天之驕子”到“有知識的普通勞動者”的轉變,極高的心理預期和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很容易讓這些原本思維敏捷、富有極強獨立意識的大學生心理失衡。而社會實踐給他們提供了更多接觸社會、積極嘗試的機會,在社會實踐當中,他們提前了解可能出現的困難、挫折,并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戰勝種種困難、挫折,獲得成就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大學生不僅樹立起自信心,他們還對自我有了正確、全面的認知,在社會實踐當中不斷完善、不斷成長,這將為他們將來進入職場,勇于面對挑戰,積極、自信地面對社會具有重要作用。(三)幫助大學生增強集體觀念,樹立團隊精神。當前大學生群體,獨生子女占據相當大比例,這些學生在家庭中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一旦在交往過程中產生問題,他們往往歸咎于別人,很少考慮自身存在的問題,缺乏集體觀念、換位思考意識,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差,無法成功融入集體既不利于他們心理健康,更是他們成功融入社會的阻礙。在高校輔導員或教師組織下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增強集體觀念,樹立團隊精神,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幫助他們發現自身不足并及時改正,從而提高自身素養、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四)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在大學當中存在學生會、社團、志愿者聯合會等在內的學生組織。這些組織不僅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讓不同興趣愛好、特長的大學生自身優勢得以充分發揮,還可以為學生模擬社會環境,并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大學生得以在學生組織所提供的社會實踐機會中真正接觸社會、深入、全面了解社會,改變原本存在的對社會的偏見,積極融入到社會當中。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當中,大學生對社會環境有了正確、全面的認識,他們不再無知、不再持有偏見,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二、基于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策略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相關的主題教育。為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高校輔導員應在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有意識的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例如為促進大學生承受挫折能力提升,激發他們對生命的敬畏、珍惜之心,教師可以開展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主題教育,并組織同主題的演講比賽、團體心理輔導、征文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教給他們對待挫折、戰勝挫折的方法,教育他們遠離生活當中的負能量,提升他們的心理彈性,改善大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促進他們快速成長。(二)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體系。為有效改變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為政、效果不佳的不良現狀,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應該構建起學校管理部門牽頭、以學院為中心、以班級為基本單位的三級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學校心理輔導委員會整體規劃下、在學院領導下在高校輔導員配合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分工更為合理、明確,心理健康教育更具規范性、科學性,健全的工作制度、科學的工作方法,充足的師資力量、有針對性實效性的舉措,給予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性、實效性。高校要充分發揮三級聯動的積極作用,點面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中,以完善的組織機構、工作制度,足夠的教育經費,形式多樣的心理教育方式,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三)合理制定社會實踐活動計劃。高校應該重視社會實踐,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特點、心理承受能力科學制定社會實踐活動計劃,以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輔導員及高校教師可親自帶隊組織大學生自由選擇社會服務、學習參觀、勤工儉學、就業實習等在內的多樣化社會實踐活動,在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當中鍛煉大學生膽量、豐富他們的認知、增強他們的團隊意識,為他們更快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鼓勵并指導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積極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可以快速增強大學生生對社會角色的正確認識,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知程度,為今后的工作在心理上和思想上提前做好充分準備。這樣不僅能幫助大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的角色,縮短角色適應時間,還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業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此外,通過創業導師的指導,還可以使大學生在創業實踐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及時學習彌補不足,提高大學生對未來就業的適應性。高等教育目的不僅在于為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開展富有實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進人才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高校輔導員、教師應該重視社會實踐,以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三級聯動的完善工作體系、合理的實踐活動計劃以及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積極情緒、良好人格品質、成熟心理行為的形成,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郝志群,于連坤.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就業指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50.
[2]余雪香.社會實踐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讀書文摘,2016,(18):42.
作者:李彥紅 單位:遼寧大學
- 上一篇:農業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途徑
- 下一篇: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