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23 04:24:35
導語:高校藝術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學生心理問題近年來變得越來越突出,因為心理問題引起的學生之間的人際沖突以及惡性事件越來越多。藝術類學生自身有著明顯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點,關注藝術類學生的心理動態,了解藝術類學生的心理狀況,分析藝術類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具體成因,有助于更好地幫助藝術類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
關鍵詞:藝術類學生;心理問題;方案
1當前高校藝術類學生心理問題具體表現
1.1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藝術類專業的培養與學習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所以大多數藝術類學生的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父母一般能夠支持得起自己的孩子花費時間以及金錢來進行藝術類專業的培訓。藝術生從小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相對較好的環境當中,基本沒遭受過金錢所帶來的困擾,沒吃過苦,遇到生活、學習上的小挫折就會變得情緒低落,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為。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藝術類學生的家庭條件都很好,也有一些學生家庭比較貧困,這些學生進入大學以后,身邊的同學穿戴等都比較高檔,經常性的對比也會讓他們處在一種自卑的心理狀態中。因為物質條件所引起的自卑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還有因為相貌原因引起的自卑,因為專業以及環境的影響,藝術類學生一般比同年齡段學生在容貌上更“成熟”,更擅長打扮自己。但是也會有一些學生因為先天的原因對自己感到不自信,產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從而對事對人都變得敏感多疑。
1.2自我中心化明顯由于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就是焦點,但是進入大學后,進入到一個相對松散的環境當中,身邊的同學也都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即便是一個宿舍的同學,也很難有人天天圍著自己轉。很多學生在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很強的心理落差,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一些人就會另辟蹊徑。要么就是染發,穿著奇裝異服,以博取別人的眼球,獲得關注。要么就是在一些藝術類學生當中頻繁地出現曠課、不守紀律的行為。一些藝術類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有一些明顯的行為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只關注自己的事情,關注自己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滿足,而忽視學校的規章制度,甚至做出違反校紀校規的行為。要求人人為自己,卻不愿意為別人付出,想要從集體當中得到利益,卻不講集體紀律,這是目前很多藝術類學生,甚至在校大學生普遍的心理特征。
1.3功利心、目的性強有一些藝術生學習藝術專業是出于自身的愛好,從小就接受專業的訓練,并且希望從事相關工作,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由于文化課功底不行,才轉學藝術專業,以彌補其不足,最后為了能夠考一個大學。這種方式從高中開始就帶有很強目的性,這種目的性不管是出于主觀動機還是被動的被家長安排,對于他們個人性格等的養成都會帶來影響,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從高中開始就學會了投機取巧。等到上了大學,有很多學生參加社團或者參加學校的活動就是奔著某種目的去的,因為這些能給他們帶來現成的利益收獲。在班級活動中,跟自己利益相關的,學生就非常上心,甚至爭著搶著要參與,但是跟自己沒一點關系的,就很難在活動中看到學生的蹤影。雖然學生能得一時的蠅頭小利,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在大學當中養成的行為對于他們以后的成長非常不利。
1.4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差藝術類學生本身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一些學生關注自我多于關注他人。在與他人相處過程當中要求別人為自己付出,卻不愿意為他人服務。這種相處方式,久而久之就會帶來矛盾,造成了藝術類學生與人交往困難,甚至引發人際關系沖突。在與他人情感相處的過程當中,很多學生非常容易走極端。雖然很多藝術類學生在打扮上看起來很成熟,但是實際上心理還沒有“斷奶”。尤其是在兩性關系處理當中,一些學生非常容易走極端,很多高校也出現過極端案例。新形勢下高校藝術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鞏飛(西北政法大學陜西·西安710122)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DOI:10.16871/j.cnki.kjwha.2019.05.072
2高校藝術類學生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2.1社會環境影響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發生了變化,社會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比如電視上選秀、娛樂節目的井噴式增長,在提供給人們繁忙工作后的消遣、給予更多普通人實現個人夢想的同時也帶了一些浮躁氣息。一些人急功近利,渴望一夜成名,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同時網絡的發展、網絡直播平臺的出現等,又給予想要成名的人提供了條件。這些潮流文化對于當代大學生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于本身就是學習藝術專業的藝術類學生。模仿成了一些學生的普遍心理狀態,一些學生在宿舍視頻直播,不顧是否影響他人,還有一些學生借著所謂的參加藝術活動的名頭,天天翹課,嚴重影響正常的上課秩序,這背后都是浮躁心理的直接反映。
2.2家庭環境影響家庭環境以及教育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在現在的很多家庭當中,離異、重組家庭變得非常的普遍,很多學生在重組家庭中成長,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關愛以及正常的家庭教育,在大學生活中會表現出很明顯的心理問題。其次,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很多家庭已經有了二胎或者正在準備生二胎,雖然這些家庭的大學生在年齡上已經到了成人的階段,但是心態上未必成熟。從小就是備受全家人的關注,但是突然又多了一個人分享父母的愛,很多學生在心理上未必能夠及時轉變過來,所以也很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最后,家庭教育的連續性方面,很多學生的家長做得并不是非常的好。很多學生的家長認為,孩子上了大學,就可以當“甩手掌柜”,任由孩子在大學當中“自由生長”,從高中、初中教育的嚴要求,到大學以后的絕對自由,這其實都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尤其是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在青春期當中,心理有著豐富的情感需求,一些家長對此不夠重視,不太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2.3個人自我因素藝術類學生本身就更注重自我情緒的表達,也更加的情感細膩,所以他們的心理動態也比同年齡段的學生豐富。豐富的心理情感對于他們感受生活,學習藝術專業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豐富的心理情感也會讓他們變得十分的敏感,再加上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就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情感世界,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同時,很多學生在思想上并不是十分的成熟,又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辨不清是非,分不清對錯,走入歧途。
3改善高校藝術類學生心理問題的具體措施
3.1建立有效的心理排查渠道高校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并且出現心理危機事件都會出現一定的征兆,所以有效的心理排查對于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非常重要。全國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學之后都會對學生進行心理排查,排查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學校應當給予重點關注。當然心理調研只是排查學生心理問題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應該建立有效的預防機制。預防機制的有效開展很重要的抓手就是充分利用班干部,發揮班干部的職能。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候,應該充分地利用以及組織好班干部,建立心理委員、宿舍長、班級主要干部為一體的信息溝通渠道。很多學生出現突發事件,表面上看似毫無征兆,實際上已經有潛在的征兆,而這些征兆,輔導員一般很難察覺。所以首先應該建立宿舍長為主的及時信息溝通渠道,宿舍長是加強宿舍管理的重要角色,宿舍長的作用不僅僅是要團結宿舍成員,帶領舍友搞好宿舍衛生,也應該及時地關注宿舍成員的心理動態,對于出現隱性心理問題的宿舍成員應該及時向老師反饋。其次,應該建立心理委員為主的日常溝通渠道,心理委員往往在班級干部當中不被重視,但實際上心理委員的作用不言而喻。高校輔導員應該加強對心理委員的培訓,一方面讓心理委員明白其自身責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強對心理委員業務上的指導,發揮其作用,有效地幫助心理問題的學生走出陰霾健康成長。最后,應該充分發揮主要班干部的職能,統籌協調好宿舍長以及心理委員的作用,使得工作開展的及時并且有效。
3.2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首先,根據學生的年級、專業、心理危機等級進行分類指導,而不是采用籠統的方式解決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新入校的學生更多地是面臨著適應以及角色轉變的問題,所以更多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適應性教育當中。大二、大三的學生可能在學業規劃、大學生活規劃等方面產生困惑,所以應當在這方面給予引導。大四畢業的學生面臨的更多的是職業選擇、考研、考公務員以及就業等帶來的壓力,所以加強就業指導、就業壓力疏導等方面的引導,對于大四畢業生來說更有針對性。其次,積極開展朋輩引導教育。藝術類的學生通常來說,個性比較鮮明,輔導員老師在開展心理疏導以及教育的時候,有一些學生甚至會有一些抵觸情緒,從而疏導效果不明顯。所以可以利用心理問題學生的身邊同學來開展有效的心理幫扶,這樣作用會更好。因為同學之間相處,沒有心理的防備以及抵觸,學生會更愿意向朋友傾訴自己的心情。
3.3建立有效的家庭溝通機制家庭在學生的成長當中自始至終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環節。高校輔導員應該自學生入校時起,就建立學生的信息檔案,及時了解學生的成長信息以及家庭背景,對學生信息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對于單親的或者重組的藝術類學生的家庭,加大關注力度,掌握心理動態。對于心理排查出的有問題的學生一方面應該及時與本人談話交流,建立心理檔案,另一方面,應該及時的與家長取得聯系,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多方配合,將心理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
參考文獻
[1]白文剛.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成因與對策研究———以河北部分高校藝術生為例[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2):83-86.
[2]譚利佳,劉云龍.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18):223-227.
[3]李陽.藝術類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廣西教育,2014(5):58-59.
[4]楊濤.淺析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對策[J].教學改革,2014(2):117-118.
[5]劉桂芬.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委員培養中的運用[J].高教論壇,2011(5):62-64.
作者:鞏飛 單位:西北政法大學
- 上一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 下一篇:少數民族音樂發展軌跡探索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