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

時間:2022-06-14 10:32:54

導語:區域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緊迫任務。但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總體效果并不理想。浙江省桐鄉市在厘清現實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完善網格管理體制和加強社會輿論引導等措施,區域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為有效實施提供了寶貴經驗。

一、厘清現實存在的問題,助力有的放矢改進

目前,桐鄉市共有中小學60所(含職高),于2017年開始建設心理輔導室標準化學校和示范學校。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心理輔導室、心理教師的學校覆蓋率均達到100%,標準化學校50所。從數量上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軟硬件設施都很好,實則存在“兼職為主,專職編制難以解決;保障體系弱,咨詢工作難以完成;學段差異大,城鄉發展不夠均衡;認識有誤區,三方配合度低”等問題。(一)兼職為主,專職編制難以解決。根據省、市級要求,每所學校必須配備至少一名專、兼職心理教師,目前桐鄉市60所中小學共有專、兼職心理教師60人,做到學校全覆蓋。但其中專職教師占16.7%,兼職教師占83.3%(見表1)。目前,兼職心理教師還承擔其他教學和管理工作,無法全身心投入,從專業角度看,兼職心理教師只能開展一些較為簡單的心理輔導和咨詢,對于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或者非常專業的問題需要轉介。根據上級部門要求,學校需配備專職心理教師,但在實際操作中卻無法給予獨立的編制。專職心理教師進編只能占用學科教師的名額,如果不單獨列編,在目前學校學科教師編制普遍緊缺的背景下,專職心理教師的配備很難實現。(二)保障體系弱,咨詢任務難以完成。根據上級要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持證上崗,每年開展教師持證培訓。目前,桐鄉市共有在編中小學教師6012人,其中持A、B、C三證心理教師共4963人,占比82.6%。雖然全市中小學教師持證率較高,但從表2可以發現,A、B兩證的持證率相對較低,僅占2.94%。雖然C證心理教師的持證率達到了持證教師的97.06%,但多數是為了完成上級持證率考核任務,其專業性不足,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完成咨詢任務。由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對比較孤立,專業組織機構的指導、協調、活動比較匱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也比較少,所以多數學校的心理輔導室淪為少數心理障礙或者心理困擾學生的處理機構,咨詢覆蓋率低。學校即使發現了一些心理確實有問題或者有傾向的學生,也擔心進行心理輔導后,一旦發生意外,有可能承擔法律風險,所以心理咨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此外,學校還沒有形成規范的轉介流程,只能建議家長到專業機構做進一步的治療,大部分的家長對此都比較敏感,排斥情況明顯。(三)學段差異大,城鄉發展不夠均衡。據統計,全市心理輔導室、心理教師的學校覆蓋率均達到100%,標準化學校50所,但發展存在較大差異。一是學段發展不均衡。如表3所示,全市心理輔導站達到省級示范校共10所(含省一級2所,均為高中段學校),而小學僅1所,小學段覆蓋率為3.57%;初中3所,覆蓋率12.5%;高中段6所學校,省示范學校覆蓋率達75%。從表1、表2也可以發現,8所高中段學校共有專職心理教師8人,且都獲得了A證,覆蓋率為100%,但28所小學和24所初中的專職教師均為1人,雖然他們也取得了A證,但學段覆蓋率僅為3.58%和4.17%。二是農村、城鎮發展不均衡。如表4所示,學校心理輔導站達到省示范標準的農村學校有4所,占比11.42%,城鎮學校有6所,占比24%;農村學校有專職心理教師2人,占比5.71%,城鎮有8人,占比32%;農村學校持有A證、B證的心理教師合計35人,占比1.49%,城鎮111人,占比4.24%。城鎮學校各項指標明顯高于農村學校。(四)認識有誤區,三方配合度低社會各界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比較片面,常常把咨詢心理醫生或心理教師的學生誤認為是心理有病甚至精神有病。部分家長擔心學校和教師知曉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以致對孩子產生不良看法,所以存在一定的心理距離,往往刻意隱瞞情況,不愿意主動配合學校和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學校也存在“關起門來搞心理健康教育”的現象,以為上幾節團體心理輔導課或者舉辦幾次專題講座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忽視了與家庭、社會的配合。事實證明,脫離家庭、社會的支持與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顯然是低效的。只有學校、家庭、社會走出認識誤區,達成共識,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實現真正的高效。

二、完善網格管理體制,確保各項措施落地

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是各自為政,比較封閉和孤立,學校和教師常常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校際、區片、學段之間差異較大,發展不均衡。因此,急需從區域層面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網格化體制。(一)成立指導中心,形成網格機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趨緊迫和重要,學校單兵作戰的方式難以適應社會需求。有關部門應該及時成立市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給予獨立的編制和經費,承擔起全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業務指導、師資培訓、人員轉介等工作。同時,可以將全市中小學校按區域進行劃分,成立由專職心理教師牽頭,各校兼職心理教師參與的區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在市指導中心的統一指導和管理下,統籌開展區域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樣的網格化運行機制,既能緩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人員不足、專業性不強的問題,又能統籌各學校資源,達到資源互補,促使校際之間、學段之間、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二)完善評估制度,暢通反饋渠道。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只針對少數已經反映出問題的學生,而要通過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檢測評估。心理健康教育檢測評估應該和學生體檢一樣,每年至少一次,有條件的可以每學期一次,對于畢業班、青春期等特殊時期的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檢測評估次數。常態化的評估制度,不僅能有效降低學生心理障礙發生率,還能即時反饋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如環境適應、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等。對學生進行心理評估檢測需要量表的支持,市指導中心要為學校提供針對不同學段、不同類型的評估量表,學校也可以根據實際,制訂階段性的校本評估量表。學校要將健康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區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由指導中心給出反饋意見,再根據評估結果和反饋意見與家長進行必要的溝通交流,以期形成教育合力。對于區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確定的需要心理疏導或者轉介的學生,心理教師要根據流程,在征得監護人的同意后實施疏導或者轉介。在整個反饋過程中,學校要做好書面記錄或錄音記錄,以便有據可查。(三)建立數據中心,實現有效干預。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有關部門應著手建立心理健康數據中心,為每一個學生、每一所學校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庫,將每一次評估檢測的數據、分析報告、反饋意見、干預措施都納入其中。數據中心能利用大數據,方便、快捷地整理出完整的心理健康檔案,為指導中心、專家醫生、心理教師的客觀分析、有效干預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依據。對于學生而言,數據中心能呈現其某個時段的變化,也能呈現心理干預后達到的效果,使干預更有針對性;對于學校而言,借助數據中心能全面掌握現階段學生的整體表現,方便做出實時調整,進行有效干預。對于指導中心而言,通過數據中心,不僅能有效掌握全市或區域內不同學段、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變化情況,還能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導機制,督導學校規范開展工作,向省示范學??待R。

三、加強社會輿論引導,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增效

沒有良好的社會氛圍,心理健康教育舉步維艱。因此,學校要加強社會輿論引導,解除人們對心理疾病的誤解,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增效。(一)加強宣傳力度,樹立健康理念。學校要加強校內外教育宣傳,讓家長和學生不再簡單地將心理問題與“神經病”掛鉤,糾正“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醫生輔導和幫助”的錯誤看法,知曉焦慮、煩惱等消極情緒人人都會出現,也屬于心理健康范疇。當家長和學生充分認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樹立起正確的心理健康理念,才能主動拆掉心理藩籬,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開展提供良好的認知基礎。(二)推介發現方法,提供疏導途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早發現和早預防,所以僅靠學校很難面面俱到。學校要向家長和學生宣傳發現心理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學會尋求學校和社會的幫助和指導。學??梢栽O立“心靈e站”“心靈信箱”等線上線下咨詢平臺,便于學生根據自身需求、接受程度選擇疏導途徑。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聯合其他部門建立有效的網絡咨詢平臺,打破社會上營利性咨詢中心費用高、公益性咨詢中心少的局面,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疏導途徑來緩解心理壓力。(三)融合多方力量,構建教育網絡。有關部門還要融合學校、家庭、社會力量,建立“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以學校教育為主,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提升家長掌握和運用基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水平,配合學校做好相關測查評估,與學校共同預防、發現和干預學生心理問題。學校和家庭還要積極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利用醫療等各種社會資源,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實踐證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達到實效,區域化的管理是最有效的辦法。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提下,有關部門要通過各種途徑,從細微處抓起,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轉變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根本性地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作者:楊爾娟 單位:浙江省桐鄉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