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研究性學習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24 04:48:00
導語:語文研究性學習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學生思考力和創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根據課本去教學,根據課本去學習,一切以本為本。因此,可以說傳統的教學方式以積累文化知識為核心,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高中三年中,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幾乎沒有離開過課本;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不能跳出課本范圍,即使學生能力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題能力而已,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很難得到培養。相反,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都是立足于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研究性學習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跳一跳摸得著。如果我們長期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和高考的成績不但不會下降,而且會有很大的提高。不少學校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類型多種多樣。就其特點來說,可以分兩大類:其一是專題性研究。其二是非專題性研究;就其內容來說,也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關于語言的研究,其二是關于文學的研究。下面就專題性研究和非專題性研究談談我個人的有關體會。
一、非專題性研究
這里所說的非專題性研究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非系統性地研究學習。它結合課本內容,體現教材的知識點,貼近高考指揮棒,所以,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既體現課本中"傳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貫徹研究性學習的精神,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的過程中,得到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1、本體性研究。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有研究意義的深層次的問題供學生研究學習。
⑴設計研究性問題這類問題最好是具有較大的開放性的,不過也可以是對課文的理解有較大價值的。如《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是魯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難兩周年時寫的紀念文章。經過分析,此文只要解決三個問題就可以透徹的理解全文的主旨,即:①"為了忘卻的紀念"這個題目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②作者為什么要記敘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經過;③"慣于長夜過春時"一首詩在全文中的作用。在預習時,先把作者的生平簡歷,寫作的時代背景,有關的參考資料介紹給學生,然后再把這三個問題布置給學生,鼓勵學生結合教材,獨立研究,在課堂上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研究結論未必正確,但只要能有理有據,自圓其說,言之成文,暢所欲言,就達到了目的。當然,最終還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統一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2)組織專題探討教師課前布置任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積極準備,然后在課堂上暢談自己的看法,教師組織學生以討論和辨論的形式來探討問題。如教蘇洵的《六國論》時,課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務給學生:①六國破滅之我見;②談蘇洵的《六國論》和蘇轍的《六國論》。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準備情況,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觀點有時存在著較大的分歧,這種情況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統一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行。因為研究性學習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創新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行為,是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再思考、再認識,從而摒棄傳統的觀點,人云亦云的說法,創造出自己的新感覺、新認識。但是要驗證這種新認識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是否有幾分道理,就必須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展現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質疑,充實自己的論據,駁斥對方的觀點。在交叉辯論的過程中,不僅驗證了自己觀點的正確與否,更重要的是這個討論過程鼓勵了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深入思考,隨機應變的能力,使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向更深的方向發展。例如《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中,研究的問題是你同意"為了如此秀麗迷人,維納斯必須失去雙臂"這種說法嗎?維納斯是愛與美的女神,關于她斷臂的故事,大家已經不陌生,但是如何去鑒賞她殘缺之美卻無從得知,通過學習課文,通過大家的討論辯論,同學們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學目的得以實現。
(3)撰寫研究性小論文撰寫論文是指學生在討論之后把自己最終的見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寫成一篇有理有據的文章。一年以來的實踐證明,學生有能力寫出一定質量的小論文。這些論文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說理透徹,并且在表達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學生既消化理解了課文內容和知識點,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和論辯能力,又提高了寫作水平的目的。
2、延續性研究。根據課文內容,派生出有延續性意義的問題繼續研究,主要在課外時間里完成。
在課堂上不可能把所以的問題都一一解決,學生也可能有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需要解決,這就有必要把這些問題延續到課后。有的問題學生可以自己擬定,有的問題由教師來擬定,例如,《滕王閣序》的問題是“有人評論王勃的《滕王閣序》具有‘四美’,談談你的看法”;《諫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闡述的問題有什么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石鐘山記》的問題是"如何認識蘇軾關于石鐘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經過和結論的偏頗"等等。不要求學生課課都寫,可以在一學期中布置的十幾個題中選擇一兩個來研究。學生可以自己寫,也可以幾個同學合作來寫。研究過程由確定研究專題――調查研究并收集資料――撰寫匯報論文等步驟組成。延續性研究的內容緊緊扣住課文的要求和知識點,是課文內容的延續和深化。
二、專題性研究
所謂專題性研究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就某一社會現象,某一學術課題,某一文學現象,某一發現構想等進行探討研究,從而得出某種結論,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當然這種結論或者成果或許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錯誤的。但是,就學生而言,我們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論。這個過程是學生增長知識的過程,是培養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之下的自主學習,它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教師要為學生確定一些研究的專題供學生選擇研究。如《唐詩的繁榮和唐代社會的發展》、《〈紅樓夢〉中詩詞的特色和作用》《〈三國演義〉中戰略和戰術的研究》、《魯迅小說的藝術特色》等專題。學生在選取《唐詩的繁榮和唐代社會的發展》這個專題時,研究了與唐詩有關的許多問題,諸如唐代詩歌百花齊放的局面、唐代涌現出的偉大詩人和膾炙人口的詩作、唐代社會為什么會出現詩歌的繁榮鼎盛、唐代詩歌和唐代社會發展等問題。
這種類型的研究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研究方向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結構,知識層次,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因素,擬定一些具有探討性和可行性的專題供學生研究學習。如:《瑞安玉海樓文化的探索研究》、《溫州鼓詞的淵源和發展狀況》、《溫州方言的特點和歷史沿革》、《高則誠的生平和創作》、《中國楹聯文化的淵源發展與繼承》、《甌劇的特點和發展狀況》、《東西方影視文化的異同初探》、《金庸古龍梁羽生武俠小說的差異》等。
2、指導研究方法在向學生布置專題時,必須對每一個專題作一說明,使學生選擇專題時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這種說明,實際上就是解題釋疑,也即說明某一專題研究的內容、目的、價值、研究過程中需要運用的知識、查找的資料。同時要指導學生如何去索取資料,如何調查研究,如何撰寫論文。例如,《瑞安玉海樓文化的探索研究》這一專題的研究,需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⑴瑞安玉海樓文化是怎樣形成的;⑵孫怡讓先生的教育思想;⑶玉海樓文化的底蘊;⑷玉海樓文化在瑞安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3、定期檢查并指導定期檢查是指經常過問學生研究的情況,幫助解決遇到的新問題。學生的專題研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會出成果,它將是一個較長時間的研究過程,會出現許多新問題,諸如研究興趣的減弱、中止、放棄;研究專題出現難題而手足無措;專題研究和課堂學習出現了時間、場地、復習考試等矛盾。在這些時候,指導教師應適時過問,給予指導,給予鼓勵,給予幫助。這樣,就會使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堅持繼續研究下去。
4、總結匯報成果匯報成果是研究性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環。對學生來說,經過了辛辛苦苦的努力,經過了方方面面的研究,終于有了結果,有了結論,不管這個結果或結論是否正確,是否成熟,學生都有一種沖動,都迫切期望能夠展示自己的成果,在這種時候,教師就應該為他們搭就一個舞臺,提供一個機會,使他們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完成自己的研究課題。對教師來說,這也是關注學生研究情況的一個方面,是檢查學生研究結果的重要環節,是全面了解學生知識層面,解決問題能力的很好的形式。因此,教師必須認真組織好學生的匯報。匯報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宣讀論文,可以是論文答辯,可以是多媒體演示,可以是著書立說,可以是舉辦各種活動等等。
總之,研究性學習的類型和方法多種多樣,這里僅就某一方面談談自己粗略的見解,以便拋磚引玉,以期更多的語文同仁與我共同來深入探討。
- 上一篇: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論文
- 下一篇:研讀課文題目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