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模式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9 10:06:00

導語: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模式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模式探究論文

一、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面臨的困境

1.畢業生就業困難

近年來,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出現了就業困難,畢業生大量改行的現象比較普遍。部分學生自認為接受了高等教育,去幼兒園工作似乎是“大材小用”,因此不愿意去幼兒園就業。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看,許多學生受到了高等教育,接受了幾年的專業訓練,但不能將自己所學用于本專業,而為了生存卻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中摸爬滾打,這不能不說是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

2.學生難以適應幼兒園工作

在招生方式上,學前教育專業放寬了招生限制,普通高中畢業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報考本專業,無需專業測試和面試。正是招生方式上的問題,使很多不具備學前教育基本素質的學生進入該專業領域,在接受一系列教育之后,很多人依然難以勝任幼兒園的工作。

3.招生困難

在畢業生就業困難或者難以勝任實際工作的情況下,這種負面效應顯得非常明顯,許多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已不能完成每年的招生計劃,有的甚至停止了招生。

二、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模式的重構

1.培養目標的調整和學生觀念的轉變

早期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有三級培養目標,即(1)培養幼兒師范學校教育學科的教師;(2)培養幼兒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3)培養幼教科研人員。程少波等人的研究認為[3],應該把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從早期的三級目標改為四級目標,即一級目標:培養合格的幼兒園教師;二級目標:培養幼師幼兒教育學科教師;三級目標:培養幼教行政部門管理人員;四級目標:培養幼教科研人員。這種分級的目標定位更適合學前教育領域的發展要求,也實現了學前教育師資由“教書型”向“科研、管理兼容型”的轉變。傅淳的研究認為[5],地方院校的學前專業,其培養目標應該定位為“培養掌握寬厚的學前教育科學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從事學前兒童保育與教育技能、能夠勝任托幼機構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幼兒教師、幼教行政管理人員及其他兒童工作機構的專門人才”[5]。這種定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就各高師院校來說,各校的教學基礎和學術積累是不同的,因此這一培養目標的實現可以在不同的院校有所區分。辦學多年的院??蓪⑴囵B目標定位于二級以上,而近年來興辦本專業的一些院??勺⒅嘏囵B實踐型的教師,這樣的層級區分可以防止教育資源的浪費,實現人才的優勢互補。

在調整培養目標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觀念的轉變。以往大多數人都認為學前教育的師資有中?;虼髮W歷就足夠了,所以很多本科的學生沒有人愿意去幼兒園任教。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下,在師范教育模式由原來的三級向二級轉變的發展態勢下,小學教育的師資逐漸要實現本科化,學前教育也不例外。事實上,在歐美、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學前教育師資已實現了本科化,甚至有許多碩士、博士到幼兒園去工作。正是有了他們來自教育實踐第一線的研究,才促進了學前教育事業的縱深發展。另外,從教育方法來看,由于學前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特點的方法,將廣博的知識創造性地融合到學前兒童各種喜歡的活動中去,讓他們去感受、體驗,在活動過程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開發潛力,要求教育者既能激發、培養和保護學前兒童的興趣和愛好,又能培養兒童良好的個性。從這些要求看,原有的幼兒師范學校培養的幼兒教師,是很難勝任新世紀學前教育領域的這一重要任務的,培養學前教育師資自然就是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新世紀,我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要獲得新的發展生機,就必須重視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唯有如此,這一專業才會實現供需協調和持續發展。2.招生方式的變革

關于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應該如何招生,李淑賢的研究認為可以有三種方式:一是招收在職幼兒教師、幼兒園園長、幼教工作看;二是擴大保送生的比例;三是保證從高中畢業生中招收的學生的全面質量[4]。用這樣的思路來招生,的確可以保證生源的質量。但就學前教育的現狀來講,第一類學生更多的是通過職后教育的方式來提高的,因此在高師的職前教育中比較少見;第二類學生隨著幼兒師范學校的緊縮和升級,人數也在減少。所以,要保證本專業的招生,依然需要在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畢業生中選擇。根據多年來的辦學經驗,我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招收一些具有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特長又熱愛學前教育的普通高中和職高畢業生。學前教育有其獨特性,能彈會唱、能跳會畫是其重要的專業素質,因此,在中學階段有這些特長的學生更符合本專業的要求。熱愛幼兒、熱愛學前教育事業也是本專業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在招生過程中這些因素是需要綜合考慮的。在幼兒師范學校的招生考試中,既有文化課的考核,也有學生技能技巧的測試和面試,反映出對這一專業和未來職業的要求。但在目前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招生中卻沒有這一環節,似乎與我們的培養目標有些脫節。因此,不同的院校根據其培養目標的不同,在招生時應有所側重。

(2)招收參加藝術類考試的學生。參加藝術類考試的學生,已有一定的藝術基礎,進入本專業學習,既有專業技能技巧的訓練和提升,又有扎實的文化和教育理論的學習,經過幾年的教育和培養,可以把他們培養成為既有較高的、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較高技能技巧水平的“應用型”人才。

3課程實施模式的更新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已日趨完善,既有高師教育所要求的基礎文化課程,也有本專業的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和教育實習。就課程設置來講,已基本能滿足學前教育發展的需求,但在課程的實施模式上還可以改進。根據培養目標,可以采用“2+2”或“3+1”的課程實施模式,即在大一和大二階段所有同學都進行本專業的普修,完成文化基礎課、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和技能技巧課的學習,到大三或大四明確劃分專業方向,根據個人的特長確定各自的專攻方向,重點掌握學科課程,從而實現“基礎+特長”的培養模式,這樣的課程模式更有利于實現分級培養的目標。學生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一定的技能技巧,又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才會有的放矢。

4.教學方式的創新

(1)教學時間上:要在以上課程實施模式指導下,將教育見習與理論學習相結合,打破原有教學計劃中到大三、大四見習和實習的模式,從大一開始就要結合課程學習安排學生到幼兒園及其他托幼機構見習,讓學生充分了解幼兒。以往學生在學習學前教育和心理學理論時,總覺得很抽象、很難理解,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缺乏實踐的機會,沒有把理論和幼兒的實際相結合。學前教育本來就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領域,沒有更多的了解幼兒的機會,學習理論就是紙上談兵,因此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要利于實現這種轉變。

(2)教學空間上:要改變以往的學習只在課堂內的做法,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到幼兒中,通過觀察、思考,自己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觀察、去學習,從而實現真正的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3)教學手段上:應利用多種資源進行教學,可以運用多媒體將學生無法親臨的一些實踐活動展示給學生,通過觀摩、討論,提高教學效果。

(4)教學途徑上:要依然重視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姜勇等人提出了“虛擬現場”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師范類學生常碰到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大問題”[6],這將是今后教學中的一個新的嘗試方向。

一個專業的發展和成熟需要大量的實踐活動,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改革亦如此,以實踐來促進理論的建設和完善是本專業發展的根本。在新世紀,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必須以改革為動力,以發展為主題,努力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高素質的學前教育專門人才,以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史慧中.新中國幼兒教育50年簡史[M].北京: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1999.

[2]曾國.略論新時期高師學前教育本科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J].中國高教研究,2004(4).

[3]程少波,梁冬妮.略論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J].學前教育研究,1994(6).

[4]李淑賢.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深化改革的要點[J].學前教育研究,1994(6).

[5]傅淳.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面向21世紀課程體系改革構想[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6(6).

[6]姜勇,朱素靜.新時期幼兒教師教育“轉型”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