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學前教育社會化的演進
時間:2022-12-16 03:06:56
導語:漫談學前教育社會化的演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民國初年蒙養園制度的建立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任第一屆教育總長。在他的領導下對封建教育進行了全面改革。在改革的基礎上,1912年7月教育部召開了臨時教育會議,制定出了《學制系統案》。同年9月,教育部又頒布了《學校系統令》。《學制系統案》和《學校系統令》合稱“壬子學制”。自“壬子學制”公布后,教育部又陸續頒布了《小學校令》、《中學校令》、《大學校令》、《師范學校規程》、《大學規程》等,由此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學制系統,合稱“壬子葵丑學制”?!叭勺涌髮W制”中規定:將蒙養院改為蒙養園,招收未滿6歲的兒童。1913年教育部有頒布《師范學校規程》,其中規定“女子師范學院于附屬小學校外應設蒙養園,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于附屬小學校外應附設女子中學校,并設蒙養園。由此蒙養園附設于其他教育機構,從而脫離了福利機構,歸入了學制系統,彰顯了學前教育的地位?!叭勺涌髮W制”的頒布,促進了學前教育規模的擴大,使得中國的學前教育向社會化更進一步。同時,加強了幼稚師范的建設。1912年的《師范學校規程》中規定的課程包括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教育理論科學等知識。幼稚師范教育中重視幼兒教師專業理論的培養,促進了幼兒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二、北洋政府時期幼稚園制度的建立
1932年教育部正式頒布《幼稚園課程標準》?!队字蓤@課程標準》有關內容如下:幼稚園教育的總目標——將尊重兒童自身的快樂、竭力追求兒童身心健康和幸福及為人生發展奠基作為重要內容根本,并以“增進幼稚兒童身心健康、力謀幼稚兒童應有之幸福與快樂、培養人生基本的優良習慣、協助家庭教養兒童并謀家庭教育的改進”四個方面為最終目的;幼稚園的課程包括音樂、故事和兒歌、游戲、社會和常識、工作、靜息、餐點七項,每門課程都詳細規定了授課目標、內容大要和所要達到的最低限度;羅列了17條教育方法。《幼稚園課程標準》是中國第一部有關幼稚園課程的法規,是我國學前教育者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總結經驗建立的符合我國國情和我國兒童身心特點的課程理論體系。由此,結束了中國自清末以來幼兒課程外國化、宗教化、非科學化的混亂局面。這些法規有力推進了中國學前教育社會化的進程。
三、新中國幼兒園制度的建立
新中國成立后,于1949年,召開了第一次去昂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全國教育工作的總方針,明確了改革舊教育的方針、步驟和發展新教育的方向。1951年10月,中央人們政府政務部了《關于學制改革的決定》。這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個學制,它規定了當時我國的教育體系和教育結構?!蛾P于學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規定:幼兒園應在有條件的城市中首先設立,然后逐步推廣。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頒發試行的《幼兒園暫行規程》中規定:幼兒園的任務是根據新民族主義教育方針教育幼兒,使他們的身心在入小學前獲得健全的發育;同時減輕母親對幼兒的負擔,以便母親有時間參加政治生活、生產勞動、文化教育活動等。為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發展幼兒教育事業,1952年2月內務部、教育部、衛生部發出《關于托兒所、幼兒園幾個問題的聯合通知》,《通知》中指出:隨著國家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日益發展,今后將有更多的婦女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工作。為了幫助母親們照顧和教育自己孩子的問題,托兒所和幼兒園必須有相應的增加……在城市中由廠礦、企業、機關、團體、群眾舉辦。在農村提倡生產合作社舉辦(主要是季節性的托兒所和幼兒園)。教育行政部門在可能條件下,應有計劃地辦一些幼兒園。衛生、教育部門應辦好幾個托兒所和幼兒園,使它們起示范作用。新中國建國初期,經濟比較落后,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單靠國家投資是不可能的,因此確定了公辦和民辦并舉的發展方針,依靠群眾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種形式興辦幼兒園,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
本文作者:程淑珍工作單位:鷹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政府水利項目質量控制策略
- 下一篇:遠程教育督導的理念和實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