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節奏感提升對策

時間:2022-08-31 09:41:53

導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節奏感提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節奏感提升對策

一、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音樂節奏教、學的現狀、存在問題及成因

該專業的學生沒有在平常的學習和訓練中建立起良好的節奏感,導致學生不能夠充分感受、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缺乏對作品的表現力及創作力,從而直接影響到該專業學生的音樂素養及施教能力。

二、提高學前教育學生音樂節奏感培養的對策

節奏感的培養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們音樂素養及能力培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要提高他們的音樂節奏感,則應從以下兩點出發:第一,分析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現狀,找出該專業教育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思考幼兒音樂教育的需要,分析幼兒音樂教育對學前教育培養提出的要求。以此為依據,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及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一)以建構主義教學觀設計教學模式

1.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含義與作用

建構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尋求適合于高級學習的教學途徑。故此,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他們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重視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倡導協作學習和交互式教學。這種教學觀有著它本身獨有的作用:其一,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而不是做學習的機器;其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調整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學會思考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樣的知識與能力,共同構建出新的知識與能力;其三,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相互質疑和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傊?,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應主動、準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2.建構主義教學觀在學前教育音樂節奏感培養中的具體教學模式設計

教學模式一,教師的引導與啟發。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和啟發者,如何將音樂節奏感的相關理論知識準確、生動地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首先,教師應考慮如何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其次,教師在理論的傳輸中,應采用多種方法活躍課堂的氣氛。教學模式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音樂節奏的理論知識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現狀及幼兒園音樂節奏感的需求相結合。在具體操作中,首先要了解幼兒園音樂節奏感的重要性和幼兒園音樂節奏感的具體要求和體現;其次,要考慮到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現階段學習音樂節奏的現狀;最后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節奏感培養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等方面的綜合設計。教學模式三,師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在課堂的學習中,學生與教師通過互動,在眾多的節奏識讀方式方法中,找出一種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使學生對節奏進行了解和記憶。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們大膽地用不同的方式表現節奏感,培養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教學模式四,提供適合的教學環境與資源。教師在教學環境的設計中,要為學生提供豐富而適合的教學資源。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在理論課的學習中,可以增加多媒體教學資源以及課堂的師生互動,把枯燥的理論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節奏無處不在,體驗到節奏帶來的樂趣。

(二)以主體性教學理論指導、設計教學環節

1.主體性教學理論的含義與作用

主體性教學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主體品質、主體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體性教學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挖掘自身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可以交流、質疑、合作并共同進步;有利于培養適合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為社會服務。

2.主體性教學理論在學前教育音樂節奏感培養中的具體教學環節設計

首先,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喚醒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現階段學生是發展不完善的個體,因此在教學中必然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但在教學中教師不是機械地灌輸節奏感概念、技巧,而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節奏感的學習、體驗。其次,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倡導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音樂教學課堂是一個靈活的課堂,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擁有寬松、和諧的氛圍,可以激發學生大膽地表現自己,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力。最后,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中,教師應優化教學結構,拓展教學內容,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創造的能力。通過啟發式教學、拋錨式教學以及合作學習等來組織課堂教學,優化教學結構,使課堂靈活生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引導學生花時間、花工夫去琢磨、體會,以便更好地掌握音樂節奏感。

(三)以互動式教學觀指導教學過程

1.互動式教學觀的含義與作用

互動教學觀是在平等的前提下進行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以互動教學觀作為指導,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指導學生,以提高教、學的質量。

2.互動教學觀在學前教育音樂節奏感培養中的具體教學指導過程

首先,師生互動,促進課堂的有序發展。師生互動就是師生在教學中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在互動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信息的傳播者,把教學信息進行設計、加工與處理,使學生在音樂節奏感的學習中得到系統、完整、深入的學習機會。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每個環節,完善教學過程,保證教學質量。其次,生生互動,保證課堂的活躍氣氛。在互動教學中,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實現優勢互補。生生互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發展自我,充分地表達自我,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提高教學質量。音樂節奏感的培養不是某一門音樂理論課程(或實踐訓練)能夠獨立完成的,而是要靠多門課程及訓練協同配合的。例如,在視唱練耳或者鋼琴彈奏中,教師每教授新的節奏節拍知識,都有小組之間相互交流練習的機會,在小組活動中,一人唱,一人聽,相互督促,相互學習。生生互動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成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環境,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最后,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利用不同的教學資源來幫助自己達成教學目標,教學資源的利用可以使教師自信地教學,也可以使學生有興趣地學習。對于學生音樂節奏感的學習,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以身體律動來體驗節奏感的強弱關系;采用多媒體技術(聽各種節拍的音樂)來學習區分各種節拍;采用游戲法讓課堂更生動活潑,讓學生喜歡學習。

三、結語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節奏感的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到該專業學生的音樂水平和教學能力,從而影響到幼兒教育的發展。只有從建構主義教學觀、主體性教學理論和互動式教學觀等方面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才能夠提高該專業學生的音樂素養與技能,更好地開展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

作者:杜涓 楊國龍 曲燕 單位:楚雄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