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的差異分析

時間:2022-01-19 10:00:55

導語: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的差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的差異分析

[摘要]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不斷加大,但通過對民族地區2008—2011年學前教育投入的分析發現,民族地區區域間以及區域內學前教育投入不平衡現象仍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學前教育預算內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的比例增長緩慢、農村幼兒生均學雜費高于城市幼兒生均學雜費。同時,同一地區不同年份財政投入不穩定。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差異;建議

一、引言民族地區

①教育投入問題是近年來學者們關注的重點,但總體來講,相關研究主要在宏觀上探討東、中、西部教育投入差異的問題,而且大多聚焦于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對而言,對民族地區區域間及區域內教育投入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尤其是對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問題的研究更為少見。鑒于此,本文試圖從微觀層面對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差異問題進行分析,以為政府制定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政策、規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方案提供有益的借鑒。考察區域學前教育投入差異的情況主要著眼于兩個方面:一是財政性投入;二是非財政性投入。按照《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的科目分類,財政性教育經費主要包括: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各級政府用于教育的稅費、企業辦學經費和其他收入等;非財政性教育經費主要包括:民辦學校舉辦者投入、社會捐資、事業收入(主要是學雜費)和其他收入等。從經費投入項目的可比較性、經費投入的穩定性出發,本研究選取了財政性教育投入中的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一個指標,非財政性教育經費中學雜費一個指標,主要從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和學雜費經費兩個維度、三個方面分析我國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的差異問題。本文主要依據2008—2011年學前教育投入的數據,一是從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占學前教育總投入的比例,探討政府投入的努力程度;二是從學雜費占學前教育總投入的比例、生均學雜費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生均學雜費占農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來探討民族地區幼兒家庭投入的差異;三是從生均經費指數來考察城鄉幼兒獲得教育資源的公平性問題。[1]本文中學前教育經費總投入、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學雜費、生均學雜費和生均教育經費指數、分地區財政支出、分地區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地區農村居民純收入等數據來源于各年度《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以及8個民族地區各年度的統計年鑒。

二、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的差異

(一)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公共財政預算經費差異情況分析

1.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公共財政預算經費占學前教育總投入的差異從表1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公共財政預算經費占學前教育總投入情況看,除廣西外,其他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公共財政預算經費投入占學前教育總投入的比例均高于全國,但民族地區區域間和區域內呈現明顯的差異。從縱向上看,一是同一地區在不同年份學前教育公共財政預算經費占學前教育總投入的比例大幅波動。波動幅度最大的為貴州和云南,波動幅度分別為35.63%和33.47%,波動幅度最小的是西藏,波動幅度為15.92%;二是整個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公共財政預算經費投入都呈現出先降后升的趨勢,而且波動的拐點均是2010年。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自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與規劃綱要(2010-2020)》頒布后,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民族地區財政投入的力度。從橫向上看,不同地區在同一年份學前教育公共財政預算經費占學前教育總投入的比例差異巨大。2008、2009和2011年學前教育公共財政預算經費投入比重最高的一直是西藏,分別為92.93%、92.24%和87.03%,而投入比例最低的一直是廣西,分別為53.36%、50.39%和26.24%,西藏投入比例分別比廣西高出39.57%、41.85%和60.79%;2010年學前教育公共財政預算經費投入比重最高的為新疆,最低的仍為廣西,新疆的投入比例比廣西高出60.79%。此外,無論縱向上還是橫向上,各地區學前教育公共財政預算經費占學前教育總投入比例的位次,變化不大,基本處于穩定的固化狀態。

2.民族地區學前教育預算內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的比例差異表2數據顯示,2008—2011年民族地區學前教育預算內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的比例差異較大,具體表現出如下特點:縱向上,一是同一地區在不同年份學前教育預算內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的比例變化幅度有明顯差異,內蒙古、廣西和貴州變動幅度最小,分別為0.15%、0.01%和0.08%;西藏、青海和寧夏變化幅度較大,分別為0.25%、0.22%和0.2%;云南和新疆變化幅度最大,分別為0.41%和0.69%。二是同全國學前教育預算內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比例一直上升的態勢相比,民族地區出現了不規則的變化狀況,大多數地區學前教育預算內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的比例呈現先降后升的態勢,只有西藏一直處于上升態勢,但新疆在2011年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橫向上,不同地區在同一年份學前教育預算內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的比例差異明顯。2008年云南占比最高(0.66%),最低的地區是西藏(0.12%);2009年云南的占比持續穩定在0.66%并被新疆趕超(0.87%),而同期最低值仍然出現在西藏(0.12%),此后兩年新疆一路領跑,分別為1.29%和0.66%,但在2010年貴州(0.14%)取代西藏成為占比最低的地區,而在2011年廣西(0.18%)則處于最低位次。民族地區各年最高占比和最低占比相差巨大,分別為0.54%、0.75%、1.15%和0.48%。

(二)學前教育學雜費地區差異分析

1.學雜費占學前教育總經費的比例差異從表3民族地區學雜費占學前教育總經費的比例情況分析看,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學雜費占學前教育總經費比例的差異呈現出如下特點:從縱向看,一是同一地區在不同年份學雜費占總經費的比例變化明顯,如寧夏2008年學雜費占總經費的比例為18.42%,而在2010年占54.06%,相差35.64%。但不同地區在不同年份變化的幅度也有所差異,新疆和西藏學雜費占總經費比例變化相對穩定,變化幅度較少,新疆學雜費占總經費比例最低年份的是2008年(8.21%),最高年份是2011年(14.88%),相差6.67%;西藏占總經費比例最低的年份是2008年(4.17%),最高年份是2010年(15.77%),相差11.6%,而其他6個地區相差幅度均超過20%,其中寧夏變化的幅度最大,超過了35%。二是從同一地區在不同年份學雜費占總經費比例的波動情況看,新疆學雜費占比一直處于上升狀況,但上升幅度不大,而云南則起伏不定,其他6個地區則呈現出先升后降的態勢。橫向看,不同地區在同一年份學雜費占總經費的比例差異明顯。如2008—2009年的最低比值出現在西藏(4.17%、5.94%),而同期的最高比值是廣西(30.02%、41.49%),二者相差近8倍;2010年最低比值出現在新疆(9.69%),最高值出現在廣西(58.54%),二者相差6倍;2011年最低比值出現在西藏(11.54%),最高值仍然出現在廣西(57.26%),二者相差5倍。

2.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生均學雜費占城鄉居民收入的比例差異從表4數據的分析可看出,民族地區區域間和區域內幼兒家庭成本負擔比例差異明顯。(1)區域間差異。一是同一地區在不同年份學前教育生均學雜費占城鄉居民收入比例波動幅度呈階段性特征,而且差異明顯。多數地區在2008-2010年間呈現上升趨勢,在2010-2011年之間學前教育生均學雜費占城鄉居民收入比例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不大,基本在0.2%左右浮動。與此相反的是,2009-2010年上升幅度較大,學前教育生均學雜費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上升的幅度在1.91%-4.73%之間,而學前教育生均學雜費占農村居民純收入比例上升的幅度在5.36%-17.53%之間。二是同一年份不同地區學前教育生均學雜費占城鄉居民收入比例存在明顯差異。如2008年學前教育生均學雜費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最高的是內蒙古(1.58%),同一年份學前教育生均學雜費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最低的是貴州(0.48%),兩者相差1.1%;2008年學前教育生均學雜費占農村居民純收入比例最高的是寧夏(5.8%),最低的是貴州(2.04%),兩者相差3.76%。(2)區域內差異。區域差異主要表現為同一地區在同一年份學前教育生均學雜費分別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比例的差異。分析表明,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生均學雜費占農村純收入的比例明顯高于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兩者相差3-5倍。

(三)生均經費指數地區差異分析

生均教育經費指數是生均教育經費與當年人均GDP的比值,是衡量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標。表5的數據表明,除廣西外,其他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生均教育經費指數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體現了政府對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的傾斜政策,但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生均教育經費指數差異巨大??v向上看,多數地區在不同年份學前教育生均教育經費指數呈上升趨勢,特別是2009-2010年上升幅度最大,上升幅度在3%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廣西在2010-2011年間不升反降,降幅為0.58%。橫向上,同一年份不同地區學前教育生均教育經費指數差異巨大。2008-2011年西藏的生均經費指數一直最高,分別為24.92%、26.65%、28.25%、58.55%,而且與其他地區相差巨大。而2008-2011年廣西的生均經費指數一直最低,分別為2.66%、2.69%、5.40%和4.82%,與其他地區相差明顯,特別是與西藏相差分別為22.26%、23.96%、22.85%、53.73%。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民族地區區域間學前教育投入不均衡,同時,區域內的城鄉之間差異也較大。其主要原因是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差別,特別是由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投入的差異造成的。這表明,國家財政投入政策調節區域間和區域內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從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經費的來源看,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和學雜費是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而且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和學雜費呈明顯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的差異性和不穩定性是造成地區間教育經費投入不平衡和區域內教育經費和學雜費波動的關鍵因素。同時也說明,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對政府財政投入具有很強的依賴性,至今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經費來源結構。

3.民族地區學前教育預算內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的比例增長緩慢,其中廣西、貴州和西藏多數年份教育預算內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的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與其財政投入占總投入的比例不相符,尤其是西藏基本上處于最低水平。這表明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財政投入仍然不足。其原因一是民族地區正處在經濟發展的關鍵期,需要財政重點支出的項目很多,導致對學前教育投入不足;二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地方政府自身財力不足,對財政性學前教育投入的能力有限。[2]

4.總體上看,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學雜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民族地區區域間幼兒家庭負擔差異巨大,在區域內,農村幼兒家庭的負擔都高于城市幼兒家庭。

5.民族地區區域間學前教育經費生均指數差異巨大,而且區域內在時間序列上表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

6.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廣西學前教育經費投入與其他民族地區、全國相比,存在“三低一高”的問題?!叭汀奔垂藏斦A算經費占學前教育總投入比例低、學前教育預算內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的比例低、學前教育生均經費占人均GDP的比例低;“一高”即學雜費占學前教育總經費的比例高。這對廣西學前教育的發展極為不利,應當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

(二)建議

從我國對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的政策來看,雖然有明確的指向性,比如重點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但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不足和不均衡現象還比較突出。因此,完善中央和各級政府財政投入政策十分必要。

1.建立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財政投入與地方財政支出相適應的增長機制。民族地區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地方財政支出結構,保障學前教育財政投入處于合理的水平,以確保民族地區經濟、教育、文化等事業健康、和諧發展。

2.制訂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生均經費最低標準。政府到底應該對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多少,應有一個科學、合理的依據。這個依據就是學前教育生均經費最低標準。因此,政府應在國家層面制定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生均投入標準,實行公式化撥款,以促進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區域間和區域內均衡發展。

3.設定中央財政資助基準線。一般來說,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欠發達,但在這些欠發達的省或縣(市)仍然有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和相對富裕的家庭。因此,國家在制定財政投入政策時應根據地區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和家庭人均收入狀況設定重點扶持基準線,譬如地區總體經濟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多少才可以享受國家財政支持,家庭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線的多少才可以確定為重點資助對象。尤其是對個別地區應加強重點扶持,以防止不均衡趨勢的擴大。

4.采取措施提高生均教育經費指數。從學前教育經費來源看,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經費來源單一,對政府投入依賴性較強,而民間資金投入比例偏低。這既有民族地區社會力量投入能力的問題,更有政府的政策環境和投資體制的問題。這就需求政府針對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采取“特區性”優惠政策等為民間資金投入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一是鼓勵民族地區企業、民間資金的投入,二是吸引發達地區企業和民間資金的投入,從而增加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經費總量,提高生均教育經費指數。

[參考文獻]

[1]李亞勍,沈百福.公辦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地區差異分析[J].教育科學,2009,(6).

[2]德吉央宗,張阿蘭.對現行西藏教育支出結構的分析[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10,(6).

作者:趙彥俊 嵇玲玲 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