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音樂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12-01 09:52:01

導語:學前教育音樂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教育音樂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承擔著學前兒童教育的重任,音樂審美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音樂審美角度入手,提高學前專業學生對音樂教育目標的認識,有助于他們對學前幼兒開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活動,滿足學前兒童全面發展的需求。文章通過分析音樂審美在學前教育中的作用,結合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現狀,從不同方面研究了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的改革策略,以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學前教育;音樂教育;音樂審美;教學改革

隨著家長對子女審美教育、性格培養重視程度的加深,音樂教育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開始得到教師和家長更多的關注。盡管參加學前教育的幼兒年齡較小,看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無需掌握過多的音樂知識,但實際上學前音樂教學的目的并非是讓幼兒學到更多的音樂知識,而是讓幼兒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養成良好的性格。因此,這就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夠通過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使音樂較大地達到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健康發展的目的。

音樂審美在學前教育中的作用

1.音樂審美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眾所周知,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健康的身體、高度的理性、豐富的情感、感受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等。在學校的音樂審美教育中,學生是接受主體,他們能夠認識到音樂審美對人整體素質提高的重要性,所以會由此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通過對高雅音樂、流行音樂等多種不同形式音樂的欣賞,來逐步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并在未來的學前音樂教育中引導幼兒形成良好性格,提高音樂審美能力。2.音樂審美為學生音樂教育水平提升創造條件。學前音樂教育主要包括歌唱、欣賞和韻律活動等,這些活動可以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展現出來,如音樂欣賞可與戲劇表演、繪畫等活動結合。多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前專業學生的音樂教育水平,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師資的音樂審美能力。在音樂的陪伴和教師的引導中,讓學前幼兒逐漸學會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使他們在接受學前教育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審美心理體驗。3.音樂審美為學生完成學前音樂教學目標保駕護航。我國學前音樂教育多以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思想為指導,注重音樂教育與學前幼兒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之間的聯系。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僅僅掌握了音樂活動技巧、專業術語等,就會使其面臨知識面窄、音樂教育目標意識差等情況,最終無法開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活動,甚至抑制學前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發揮。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通過音樂教育提高自身音樂審美能力,從而順利地完成學前音樂教學目標,培養學前幼兒的音樂興趣及音樂審美能力,使學生通過感知音樂、體驗情感獲得審美情趣。

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現狀

1.課程設置與不斷變化的學前教育要求脫軌。從當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情況來看,依然過于重視音樂理論知識及技能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以及音樂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的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課程設置,表現出明顯地與不斷變化的學前教育要求脫軌的現象,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身對音樂的審美能力,知識結構單一,這就導致學生在以后的實際教學中無法發揮其才能,也不能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更不利于音樂教學目標在學前幼兒培養中的實現。2.學生對音樂教育的認識缺乏深度。音樂不同于其他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音樂教育更側重于將音樂定位為一門充滿著智慧和靈性的藝術學科。但是,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音樂素質參差不齊,很多學生甚至不重視音樂教學,對音樂教育的認識缺乏深度,完全忽略了音樂審美對于學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這就使得他們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所投入的精力也相對較少,十分不利于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有效開展。3.教材的運用和把握與學生學習實際不相符。在我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開展的時間相對較短,還未編制出完整的、專門的音樂教材。所以,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教材選擇與課程設置之間存在著混淆現象,在教材難易程度的把握上存在一些問題,出現明顯不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情況。這樣,就會直接影響到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的學前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影響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改革策略

結合上述關于音樂審美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價值分析,以及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現狀,本文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改革。1.創設基于音樂審美的課堂氛圍。良好的課堂氛圍是保障音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針對于此,教師應通過優秀的示范演奏或演唱為學生展示作品,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聽覺審美體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將重點放在學生音樂興趣和審美情感的培養上,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審美動機。此外,教師還應為學生提供“被欣賞”的機會,讓學生在唱、奏等表演中被別人欣賞,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強烈的音樂審美渴望,并將這種激情帶到他們未來的學前教育工作中去。2.突出課程的整合性。學前幼兒的內心里住著一個混沌的、未分化的世界,對于他們來講,完整的綜合性審美體驗非常重要。音樂教育應從幼兒感知和表達特點著手,順應其自然成長的過程。針對于當前學前教育音樂教學課程設置與實際需求脫節的情況,本文認為應從課程橫向與縱向整合性兩方面完善課程設計。一是加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課程的縱向整合。通過掌握不同音樂的風格特點及其蘊含的文化深意,如作曲家、作品背景、文化思想、藝術特征、風格流派等內容,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去認識音樂,從而實現音樂教育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及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二是加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課程的橫向整合。在具體實現過程中,可將音樂與美術、舞蹈、語言等課程進行有機結合,通過不同藝術形式間的內在聯系強化學生的音樂審美。3.教材選擇符合學生實際需求。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材應符合實用性、適用性、趣味性特征,難易適中。針對于當前學前教育音樂教學教材不完善的情況,可結合學生實際需求及學前幼兒教育需求,經過骨干教師的仔細鉆研設計一套有針對性的教材,并以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為主要目標。同時,教材的編制與選擇還應注意適應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效率。例如,鋼琴教材可打破原有的鋼琴演奏基礎和即興伴奏相互脫離的情況,通過一條以伴奏為主線的教材編寫思路,將二者有機融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先從簡單易學的兒歌伴奏彈起,逐步增加難度,最終讓學生在由易到難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其綜合的音樂審美能力。4.建立過程性評價體系。教學評價是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督促學生努力學習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認為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改革,還應建立完善的過程性評價體系,具體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區分音樂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考核標準。必修課需依據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考核內容,應包括規范正確的演唱、演奏方法等內容;選修課需根據課程目標等更加客觀地考核學生音樂技能,屬于能力水平提升性質的考核。同時,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在考核過程中都應注意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并作為重要參考點寫入考評內容。第二,通過音樂會、歌唱比賽等多種形式進行階段性考核。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被檢驗,也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提高他們主動學習音樂,并融于音樂,真正體會音樂審美的機會。第三,鼓勵學生多參加校外藝術實踐活動,提高音樂表演實踐能力,并將其作為階段性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入到學生的總成績中。如參與校內外音樂類比賽,根據比賽取得的成績,記入階段性考核的總成績中。這樣,有利于他們在未來的學前教育工作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音樂教學能力,通過他們自身的影響,讓學前幼兒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

綜上所述,基于音樂審美的學前教育音樂教學改革,重點在于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對音樂美的領悟能力,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學前教育教師,通過音樂教學啟發學前幼兒審美,培養幼兒良好性格。因此,未來的學前教育音樂教學應拋棄陳舊的教學觀念,不斷創新,創設基于音樂審美的課堂氛圍,選擇與學生實際需求相符合的教材,突出音樂課程的整合性,建立過程性評價體系,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其音樂教學水平,保障其真正實現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目標。

作者:吳玫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暉楠:《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現狀與改革對策》,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4。

[2]徐文娟:《淺談幼兒園教師培養策略——基于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現狀分析》,《人才資源開發》2014年第17期,第25頁。

[3]王瑤:《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技能教學改革研究》,學位論文,遼寧師范大學,2014。

[4]于洲:《高職學前教育音樂教學分析與幼兒園教師培養差異性的研究》,《音樂時空》2014年第3期,第117-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