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整合

時間:2022-04-24 02:47:00

導語: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整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整合

設計思路

信息技術環境下為了能有效地設計好課,應該首先對學科本體進行分析,也就是教什么的問題,對于教什么的問題似乎不是問題,有教師說:“天天在教學還不知道教什么嗎?”事情沒有那么簡單,教師通常所指的教什么其實是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些是學科教學必須完成的,但僅僅完成這些還不夠,難以形成智慧,這不是學習的全部。知識、能力與思想方法是學科的三大要素,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有智慧,還要加強對學科思想和學科思維,基本經驗和基本態度的培養。明確了教什么后,再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研究利用信息技術創新的教學模式,然后構建理想的教學過程,分析每個教學步驟中的整合點,最后分析信息技術的優勢和可能的支撐方式,設計支撐整合點的資源和軟件(如圖1)。[1]

學科本體分析(教什么)

人類的學習歸根到底是要培養能力,而不是單純記憶多少知識,以往的學科內容主要考慮知識劃分而忽略了在學科知識基礎上應培養什么樣的能力,新課改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有智慧。因此應該倒過來想,學科到底培養學生什么能力,要具備這些能力應該掌握哪些知識。按照這樣的想法,我們將學習的內容分為概念本體、方法本體和應用本體。[2]1.概念本體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指構成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等內容,是一個非閉合的有向圖,由若干原子概念構成若干復合概念。目前課堂教學中大多數完成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上就是概念本體的層面。2.方法本體是認識、適應、改造世界的方法,指本學科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步驟、方法等,如下頁圖2所示。方法本體一定會用到一些基本概念。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對方法本體的內容缺乏了解,這與教材的編排有關,原因是現行的教材更多是知識點的羅列,里面蘊含的思想方法并沒有明確給出,要靠教師自己歸納、提升,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絕招”。為了有效加強方法本體的教學,在設計時要特別加強學科思想和學科思維的形成。學科思想是指由學科專家提出的對學科發展和學科學習具有影響力的那些觀念、思想和見解,更多強調學科思想方法。學科方法是根據學科內在規律和特點,總結和歸納出來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學科思想方法即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是指能夠反映學科知識本質、學科思維特點和學科學習規律,對分支學科發展和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學科思想方法分為哲學思想方法、一般思想方法和具體思想方法三個層次。哲學層次的思想方法比較通用,如辯證思想、系統與聯系思想、量變與質變思想、一般與特殊思想;一般意義的學科思想方法,如抽象和具體、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假設與驗證等;具體學科的學科思想方法,如化學的統攝思想方法、控制變量法,數學學科中的化歸法、列舉篩選法,物理學科中的守恒法、等效法等。[3]學科思想方法是學科知識的靈魂,學科知識是學科思想方法的載體。3.應用本體是規劃、選擇、決策的方法,指學科中若干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遇到實際問題需要對若干方法進行組合才能有效,這種選擇和組合是一種策略,因此應用本體是由若干方法構成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有效組合。為了有效加強方法本體的教學,在設計時要特別加強學科經驗和學科態度的形成。

學習規律的研究

數字化資源和軟件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支撐學生的學習活動,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要想有效支撐學生的學習活動,首先要研究人類學習的基本步驟,然后研究每個基本步驟在常規教學條件下有什么困難,針對這些困難找到利用信息技術的解決方法,即資源和軟件。人類學習基本都要經歷知識獲得、知識轉化和效果測試三個階段(如圖3)。在知識獲得階段主要是通過教師講授和學生自學兩種方式,而教師的講授又可分為直接講授和探究式講授,對應的學生學習也可分為直接學習和探究學習,因此在軟件設計中就要考慮到多種知識獲得方式。在知識獲得階段,提供的軟件要能使學生便于理解、實踐、建立體系,隨時獲得資料;在學習過程支撐上提供的軟件要能隨時得到引導、指導、評價、交流、研討。在知識轉化階段主要有技能式和創新式兩種。例如,在學習數學時,我們要對方程的解法舉一反三,進行練習,這主要是練習解法形成技能,不存在創新;而通過實際問題的應用題,讓學生自己列方程,這就是創新式,它要求學生不僅會解方程,更主要的是能夠在實際問題中進行數學建模,抽象出方程。因此,我們既要開發技能式的學習資源,更要開發創新式的學習資源。在知識轉化階段應提供的資源和軟件應為學生課上、課下,實踐、實驗類知識的轉化提供操作環境。在效果測試階段,要提供系統訓練形成能力的資源,通過信息技術的智能診斷功能幫助學生快速檢驗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習效率。所開發的資源和軟件應為學生提供鞏固、提高所需要的基本環境和條件,如理化生實驗的復習、鞏固和進一步探索;提供知識延伸所需要的資料,如幾何知識在航天中的應用等;提供針對性強、高效的訓練與提高環境,如中考、高考系統復習等。

整合點診斷及其解決方法

1.整合點診斷

同一節課,不同學校、不同班級、不同教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可以有區別,因此,整合點是有區別的。即便教學過程相同,整合點也可能不同。在完成理想狀態下的教學設計之后,就可以進行整合點的診斷工作了。整合點的診斷過程是,首先要分析每一個理想教學步驟,是否能夠在常規教學手段支撐下完成,完成的效率和質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術手段對每一步的支撐情況如何,是否比常規教學手段質量或效率高,如果確實高的話,該步驟就可以診斷為整合點。(1)分類診斷策略每類知識的學習方式及相應能力形成的方法有很大區別,對信息技術的需要也各有差異,根據不同類型學習內容的教學特點,挖掘整合點。內容性整合點:①主要在文科教學中知識的快速獲取、個性學習指導、學習情境、知識延伸所需要的資料等方面。②主要在理科教學中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環境、課上與課下、實踐及實驗類知識的轉化等方面。過程性整合點:針對師生互動的支撐、交流評價環境、學習過程管理的環境等。(2)聚焦診斷策略與教學質量和效率關聯度大的步驟。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因此,必須在與教學質量和效率關聯度大的步驟中尋找整合點。權重大的步驟。在一節課的教學中權重大的步驟包含主要的教學內容,是提高質量和效率的關鍵所在,因此也是診斷整合點的關鍵步驟。常規教學手段支撐明顯不如信息技術支撐好的步驟。在診斷整合點時要在常規教學手段支撐困難而又能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的地方,這樣的整合點主要有抽象知識的理解、再現知識存在的情境等環節。

2.解決方法

(1)對于內容性整合點還原與形象化。我們所學習的內容是對客觀世界的高度抽象,因此如果能夠把所學的知識在客觀世界中還原,對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非常有益。例如,對于客觀世界中事物的基本屬性、運動規律、變化規律的認識;對于客觀世界中事物之間關聯關系、相互作用關系等的認識等。操作與應用模擬。應注重學生掌握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等的方法并形成能力,因此應營造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環境,讓學習者可參與過程,特別是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聯系的教學步驟。個性化檢索與推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要求不盡相同,因此應根據應用將學習資源建序,根據學習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特別是在知識系統學習的教學步驟例中。訓練與診斷。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尤其需要對實踐中的操作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特別在訓練與診斷步驟中。情境虛擬。在文科教學中特別需要情感激勵,應運用信息技術提供虛擬情境來幫助學生進入角色,如各種利用英語進行會話的場景,語文說明文教學中的內容情境等。(2)對于過程性整合點互動支撐。在完成教學任務時師生經常要進行交流、研討和相互評價,特別是在需要分組交流、相互評價的教學步驟中。作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要把自己的作品在網上,教師和其他學生可以對其作品進行評價。異地學習。信息技術已經把課堂延伸到家庭和社會,學生可以利用專題資源學習網站隨時隨地進行專題學習。信息監測。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及時獲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學習過程管理。包括研究性、探究性、接受性等學習過程的支撐模式??傊?,要想利用信息技術變革教學方式,必須要創新教學方法,從智慧教育的目標要求出發重新審視教什么,然后按照學習規律,從理想教學設計出發去找整合點,找信息技術的支撐方法。

作者:陳佳輝唐燁偉鐘永江工作單位:長春八中東北師范大學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